红网时刻新闻8月31日讯(通讯员 齐殿锦)三年前某天开始,刘女士左耳下方的某块区域会时不时肿起来,但过一两个小时就会消下去。最近尤为频繁,有时刚刚吃完东西,一阵“酸爽”感袭,刘女士就知道又肿了。担心自己得了怪病,便来长沙市口腔医院求助医生,终于揭开了困扰自己多年的怪病之谜。

 

医生经过详细检查后,得出了最终的结论:结石。

 

26岁的刘女士疑惑:“我知道牙齿上会有结石,怎么口里面也有结石?那是不是像肾结石一样,激光碎石就可以了?”

 

医生摇摇头:“激光碎石对于这种结石尚未成熟,但我们有其他办法可行。”

 

像刘女士这种结石的并不稀奇,最常见的当属“下颌下腺导管结石”又称“涎石症”。

 

罪魁祸首是“涎石症”。唾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口水”在下颌下腺中生成后,经过一条长长的管道最终抵达我们的口腔里。但是粘稠的唾液钙含量高,行经的管道长而曲折,所以就非常容易堆积成结石堵住管道,最终后面的唾液不断累积,就会出现像刘女士一样酸胀刺痛。

 

“涎石症”怎么治?医生认为,对于这种结石的治疗也因情况而定,如果发现及时,结石比较小,可以多吃点酸性水果,刺激唾液大量分泌,结石会抵不住压力被冲刷出来。

 

如果结石较大,或者位置相对靠后的话,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取石。若放任结石不去理睬,可能会导致下颌下腺反复感染继而丧失分泌唾液的功能,就只能手术摘除腺体了。

 

最终在医生建议下,刘女士取出了口内的结石,解决了困扰已久的难题。

 

来源:红网

 

 

 

 

202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于8月29日启动,今年的主题是“共创食安新发展 共享美好新生活”。在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每当提到“防腐剂”“色素”“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时,仍有不少消费者认为它们对健康有害,加上近年来一些食品饮料企业以“纯天然成分、零添加剂”作为噱头进行商业炒作,无形中加剧了公众“谈添色变”的焦虑。食品添加剂真的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资料图片 来源:网络

 

“天然食品添加剂”并不比“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安全或健康

 

天然食品添加剂通常由动、植物提取制得,也有一些来自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矿物质,后者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式获得。很多消费者认为“天然成分”比“人工合成”安全和健康,有些食品饮料企业也为了迎合消费者刻意炒作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是纯天然成分。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王华丽指出,无论是“人工的”还是“天然的”食品添加剂,都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接受科学和严格的风险评估。从专业的风险评估标准来看,二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天然的动植物在自然界中也会受到污染,比如植物会有病虫害、农药残留等问题。如果提取工艺不过关,其有害成分也会携带到食品中,污染食品。因此,“天然食品添加剂”并不会比“人工合成食品添加剂”安全或健康。

 

不含防腐剂的食品饮料并不代表更安全和健康

 

在食品添加剂家族中,防腐剂是被消费者误解最深的一类添加剂,不少消费者也倾向选择“不含防腐剂”的食品和饮料。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防腐剂是让消费者受益最大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在防腐剂出现之前,人们只能就近购买食物。山梨酸钾、苯甲酸钠等防腐剂的出现,解决了食品保存和远距离运输的难题,既保障了食品安全,又避免了食物浪费,让生活更加便利。而且,现在被广泛应用的防腐剂很多都是天然存在的。例如,常用的苯甲酸就天然存在于蓝莓、红枣等各种果蔬中;山梨酸在很多植物中,比如枸杞,也天然存在。尽管食品工业中使用的苯甲酸和山梨酸是人工合成的,但它们和天然物质的化学结构一模一样,是同一种物质,没有必要担心。

 

“不含防腐剂”很多是营销噱头,食品是否安全和健康,和有没有防腐剂没有必然联系。

 

“纯天然成分、零添加剂”是商业宣传手段,不要轻信

 

现在市场上有不少食品的标签标注了“零添加剂”或“纯天然”。王华丽指出,所谓“纯天然、零添加剂”的概念是常见的商业宣传手段,并不代表更安全和健康。食品无论是标签上标注了“零添加剂”“纯天然成分”,还是生产过程中使用了食品添加剂,只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规定,都是安全的。

 

按照国家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安全无害的

 

王华丽介绍,我国对各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剂量都制定了严格、详细的标准,按照国家规定的品种和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有人担心每天摄入多种食物,造成食品添加剂积累,从而对身体健康产生危害。钟凯介绍说,在设定某个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时,会充分考虑通过不同食品吃进去的总量,而不是仅仅考虑一种食品。只有这个总量远低于安全剂量时,才被认定是安全的,可以获批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规则就决定了“总量安全”的大原则,不用担心“叠加”的问题。

 

食品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食品添加剂,正是有食品添加剂的存在,才使得食品的生产、储运和流通得以正常进行,超市里的各种食品才能如此丰富多彩。专家们呼吁学界和食品行业共同行动,开展相关科普宣传,帮助消费者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也建议消费者在选购食品饮料时,不要盲目片面地追捧所谓“纯天然、零添加剂”食品,应综合考虑营养价值,结合个人情况科学选择食品。同时,企业在进行商业宣传时应尊重科学,不要制造焦虑,污名化食品添加剂。

 

来源:中国新闻网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8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张璋)“湖南人爱吃辣椒,导致有些人时常便血,而便血不完全是吃辣椒引起,尤其是孩子不会表达,容易在临床上造成误诊。”8月30日,湖南航天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王为表示,至今还在医院康复中的亮亮(化名)就是个典型病例。不可忽视的是,亮亮一家共4人都有肠息肉。

 

8月底,因为反复便血,9岁的亮亮到湖南航天医院检查后,竟然查出结肠息肉。最大的息肉近2厘米,形状如“大蘑菇”。这么小的孩子也会长肠息肉?家长十分惊讶。

 

亮亮妈妈介绍,两年多来,孩子反复便血,但出现频次并不高,出血也不明显。起初以为孩子是上火,或者是痔疮,吃点药就会好,没有做系统检查。临近开学,亮亮妈妈不放心,想着在开学前来看看。

 

8月25日,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王为接诊后,建议给孩子做个胃肠镜。结果发现了两颗息肉,其中一颗如蘑菇状,并且根部很粗。王为立即邀请儿科主任李春花会诊。考虑到小孩病程已久,且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肠息肉势必会影响孩子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随着病程发展,便血情况可能加剧导致贫血等,商讨后专家准备做切除手术。

 

怎么切是个问题,王为提出息肉蒂部很粗,血管丰富,一刀切除不可取。决定先采用尼龙绳将息肉的蒂部像扎头发一样扎住,再行切除,安全有效性要强。手术方案得到了家长的一致认同。经过细致评估及精心准备,王为手术团队决定给亮亮实施小儿“幼年性息肉内镜下微创切除术”,当日手术非常成功。术后,亮亮在儿科病房通过禁食、营养支持等进一步治疗,第三天大便形态正常,无明显疼痛。当医生查房时,小朋友正在开心地看动画片,不久就能康复出院。

 

王为表示,家中一人患有肠息肉,直系亲属患病概率大大增加。此前,医生在进一步询问患儿家长时了解到,除亮亮外,其奶奶患有肠息肉,爸爸、哥哥均查出肠息肉并切除。肠息肉的形成与饮食因素有一定关联,如过多摄入饱和脂肪酸、辛辣刺激性的食物或腌制品食物、高温油炸肉类食品等。此外,慢性肠道炎症的刺激,可导致肠黏膜增生,进一步引起息肉生成。

 

幼年型息肉多发生在5至10岁儿童。很多肠道息肉患者,是在做其他疾病的肠镜检查时发现的。而对于没有清晰的表达能力和识别能力的孩子来说,肠息肉更难发现。一般家长因为认知问题,很少会想到给小孩做肠镜检查。这些都给尽早识别肠息肉带来难度,延误治疗的最佳时间。

 

王为提醒,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便血、黑便的症状,最好上正规医院进行详细检查,不要因为大意或担忧而耽误治疗。另外,在确诊肠道较大息肉之后,建议能尽早手术治疗,不要存侥幸心理。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

 

 

 

心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器官,心功能是否正常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心功能衰竭若没有积极治疗,比癌症更加可怕,生存率比癌症更低。然而,心衰很难彻底治愈,要想降低心衰的危害,重要的是预防心衰的发生。

 

什么是“心衰”?

 

很多人对于心衰不是很了解,不清楚心衰是怎么回事。事实上,“心衰”就是一种心脏功能衰竭的状态。各种心脏疾病都可能引起心衰,因此也可以将“心衰”称作是心脏的终末阶段。

 

导致“心衰”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项:1)感染: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膜炎等均可导致心衰;2)心肌缺血或心肌病变:严重的冠心病或扩张性心肌病等,也有可能引起心衰;3)心脏结构异常:这类情况较为特殊,一般是有较为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或长期出现心脏瓣膜病变等的情况时,可导致心衰症状出现。

 

如何有效预防“心衰”?

 

1. 劳逸结合:对于心力衰竭急性期的患者,以及重症患者都应绝对卧床休息,待心功能好转之后再适当运动。运动项目也要选择缓和低强度的,如散步、打太极拳等,千万不要盲目进行一些中高强度的运动,避免心脏受到再次伤害,加重心衰症状。

 

2. 减少诱发因素:过度劳累或感染是引起心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不管身体哪个部位受到感染,都应及时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避免加重病情。此外,还应减少外出次数,出门时正确佩戴口罩,尽可能不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3. 调整饮食习惯:心衰患者的饮食应尽可能清淡,以一些易消化、低热量、低盐的食物为主。科学、合理的补充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等;多食鱼肉、瘦肉以及蛋类,增加体内优质蛋白质含量;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以及豆类、豆制品等,对于浓茶、咖啡、辛辣刺激性食物应尽可能避免食用。遵守少量多餐的饮食原则,拒绝暴饮暴食,避免加重心脏负担。

 

4. 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因为心衰患者的心脏承受能力较弱,用力排便时可能会诱发心衰,或加重心衰,严重者可能引起猝死。

 

新宁县人民医院

心内科 陈立飞

来源:华声在线

 

 

 

肝脏是维护人体健康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参与人体各个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一旦肝功能受损,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都难以正常运行。随着人们生活节奏逐渐加快,生活方式越来越不规律,使得肝炎、肝硬化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统计发现,目前全球有近2.4亿肝炎患者,而我国每年死于肝癌的人数超过33.8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那么,从肝炎到肝癌的过程中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或药物等原因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易疲倦等,并且有一定的传染性。如果查出患有轻度肝炎,应该积极接受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控制炎症,避免病情发展。因为这时的病情尚可控,还不至于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很大威胁,如果对肝炎置之不理,将会导致肝炎向肝硬化发展。

 

肝硬化是在肝细胞广泛坏死基础上产生的肝脏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继而形成结节、假小叶,促使肝脏内的正常组织结构以及血液供应被破坏,难以维持身体的正常新陈代谢。通俗来说就是每次肝脏炎症发作都会给肝脏留下一个疤痕,如果炎症反反复复,控制不好,会使肝脏反复受到创伤,最后肝脏的形态会发生变化,由一个柔软、有新鲜血供的肝脏变得像坚固的石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肝脏纤维化。一旦发展到肝硬化阶段,肝脏会逐渐丧失原本的功能,改变人体正常的血液流向,容易在腹部形成淤血,引起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同时,肝细胞基因也可能发生突变,形成肝癌。

 

肝癌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一旦出现肝区疼痛、发热、乏力等表现,病情往往已经到了中晚期,治愈的可能性很低。据相关调查显示,肝癌患者几乎都有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既往史,所以,在肝癌的发展中,肝硬化可能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肝硬化阶段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警惕肝癌发生。一旦发展为肝癌,也要积极寻求治疗的机会,越早发现,治愈的可能性就越大。

 

 

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人民医院

传染科 李涛

来源:华声在线

 

 

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数据显示,截至8月14日,日本今年已报告7241例梅毒病例,增幅创1999年开始采用现行统计方法以来新高。

 

日本时事通讯社28日援引该研究机构数据报道,这一数字接近日本去年全年报告的7983例。有专家担心今年全年数字将突破1万例。

 

从地区来看,今年的确诊病例中,近三成出现在东京,占比最高;其次是大阪府和爱知县,分别占比约13%和6%。从性别上看,1至6月报告的感染病例中,男性占67%;另外,75%的女性患者年龄在二三十岁之间。

 

日本性感染症学会数据显示,1949年日本报告了近18万例梅毒病例。后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梅毒病例显著减少,20世纪90年代年均病例数在500例左右。但2011年以来,确诊病例连续多年增加。

 

目前尚不清楚日本梅毒病例激增的确切原因。日本性感染症学会呼吁人们通过使用避孕套来预防感染,建议怀疑出现梅毒感染症状者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经由性行为传播。

 

来源:央视新闻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市场

 

生腌海鲜热销,别只顾过“嘴瘾”

 

医生提醒:有感染寄生虫病风险

 

伴随南海率先开海,再加上中秋临近,各类海鲜、河鲜陆续大量上市,记者近日走访市场了解到,无论线上线下,生腌的蟹、皮皮虾、生蚝等突然“走红”,格外吸引消费者,“膏多肉肥”“鲜腌鲜发”等字眼不断刺激着天津人的味蕾。然而,这些令人垂涎欲滴的各种生腌河鲜海味,真的“好吃”吗?

 

“最近家门口的市场出现了不少生腌的河蟹和贝类,看着是真新鲜。”日前,家住和平区的张先生对记者说,“网购平台也有各种生腌海鲜河蟹的促销活动,商家的宣传图片和视频看得令人流口水,特别想下单。”与张先生一样,不少市民也表示自己爱吃海鲜,而且非常想尝试这类生腌水产品,有的市民为此还不断探店,觉得自己“能吃上一口冰冰凉凉、酸爽多汁的生腌,该是多么过瘾”。

 

这些醉蟹、醉虾等生腌海鲜、河鲜食品究竟有什么安全隐患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医师田艳涛表示,生吃海鲜、河鲜最大的风险是容易得寄生虫病,“水产品中容易携带各种寄生虫,比如异尖线虫、肝吸虫、裂头蚴等,特别是淡水河鲜更容易携带寄生虫。这些寄生虫进入人体内会潜伏到肝脏、肺部甚至大脑中,对人体危害很大”。有的市民认为,吃的海鲜都用酒泡过,寄生虫肯定被杀死了,为此,专家表示:“酒精确实能够起到消毒杀菌的作用,但那是浓度75%的医用酒精,可以杀灭人体或物体表面的细菌,对食物中的寄生虫作用有限。”专家介绍,有实验表明,将有肝吸虫囊蚴的鱼生放入高度白酒当中浸泡,两个小时后肝吸虫囊蚴依然存活,更何况醉虾、醉蟹的酒精度并不高,残存寄生虫的风险很大。另外,针对吃芥末可以把寄生虫杀死的说法,专家表示,人体内的胃酸PH值在0.9-1.8之间,在这样的强酸环境中,生食海鲜后还会感染上寄生虫病,吃生鲜时蘸的少量芥末除了刺激味觉外,对寄生虫的影响微乎其微。

 

专家还表示,除了寄生虫外,生腌食物中可能存在多种细菌,如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李斯特菌、沙门菌等。另外,认为海鱼比淡水鱼更安全也是一种误区。而且,生腌的营养价值并不优于熟食。所以建议市民少吃生腌海鲜为好,把食物做熟煮透再吃。醋、芥末、白酒、蒜、酱油等调料,都只能抑菌,不能杀灭病菌和寄生虫。食用生腌海鲜容易引发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儿童、孕妇及中老年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不建议食用,海鲜、肉制品等最好煮熟后吃。我国生熟食品的国家标准不一样,对生鲜食品的检验检测更加严格。如果一定要食用或制作生腌食品,要在正规渠道购买达标的生鲜食材。如果食用生腌食物后感觉到身体不适,请尽快就医并告诉医生生腌食物进食史,以方便医生尽快确诊病因后实施治疗。(本报记者 王绍芳)

 

来源:今晚报

 

 

 

原标题:腰痛不一定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日常门诊中,我们发现不少战友会将腰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症混淆,出现腰痛的情况,就以为自己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十分担心;尤其是看到体检报告中有“腰椎间盘膨出”或“腰椎间盘突出”等字眼,会更加紧张,甚至产生心理负担。

  

腰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许多疾病都会引起腰痛。战友们在训练中产生的腰痛,大多是肌肉疲劳或腰背部软组织急慢性损伤所致。主要表现为腰背部一侧或双侧疼痛,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基本不伴有下肢疼痛或麻木等症状。这些症状通过物理治疗(如热疗、按摩)、药物治疗等治疗手段,可以有效缓解。此外,如果长时间弯腰或久坐,腰部肌肉和韧带组织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形成慢性损伤,进而引发腰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脊柱退行性病变。腰椎间盘结构破坏后,会突入后方的脊柱椎管,压迫刺激椎管内的脊髓神经,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腰痛、下肢疼痛和麻木等。打喷嚏和咳嗽时,疼痛加剧。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不同,疼痛和麻木的范围也不相同。有的患者同时存在腰痛和腿痛症状,有的患者只有腿痛症状,没有腰痛症状。

 

随着年龄增加,人体器官或系统的机能会减退。腰椎间盘因为长时间受力,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大多数腰椎的退行性改变属于正常生理变化,对人体机能没有太大影响,在影像学检查上,表现为“腰椎间盘膨出”或 “腰椎间盘突出”。因此,单纯影像学检查发现“腰椎间盘膨出”或“腰椎间盘突出”,不能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如果影像学检查显示腰椎间盘突出并压迫神经,且出现腰痛、下肢疼痛和麻木等症状,说明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如何预防腰痛?建议战友们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不要带伤作业,避免引发腰痛或使腰痛加重;保持良好坐姿,抬头挺胸,腰背与大腿呈90度,使脊柱自然弯曲;建议长期伏案工作者,每坐30~40分钟后,起身活动活动;需要经常弯腰工作的人群,可以定时伸腰挺胸,活动腰背部肌肉,避免肌肉痉挛与劳损;弯腰搬运重物时合理用力,先屈膝,再用腹肌发力,将重物抬起,避免直腿弯腰等不良发力姿势。腰背部肌肉是维持腰椎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之一。战友们平时还要加强腰背部肌肉的锻炼,如进行平板支撑、俯卧式“小燕飞”、游泳等运动,有助于维持及增强腰椎的稳定性,从而延缓腰椎劳损退行性病变的进程,预防腰部软组织急慢性损伤发生。

 

来源:北青网

(作者单位:东部战区总医院)(■杨晓江 包倪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