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基加利6月11日电(记者 吉莉)第21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和第15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卢旺达赛区11日以在线形式举行闭幕式。

 

本次比赛由中国驻卢旺达大使馆主办、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承办,分为笔试、中文演讲和中华才艺展示三部分。经过激烈角逐,来自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的伊拉科·萨宾获得大学生组冠军,她将代表卢旺达大学生参加“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总决赛。来自基加利职业技术中学的古米里扎·基尼获得中学生组比赛第一名。

 

中国驻卢旺达大使馆参赞邢玉春致辞说,中文是了解中国的金钥匙,也是联系两国人民的重要纽带。希望“汉语桥”的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发现中文之美,成为促进中卢两国人民交流与合作的友好使者。

 

卢旺达大学教育学院代理院长弗洛里安·恩桑甘维马纳说,“汉语桥”比赛应该成为学生通往更广阔天地的桥梁,获奖学生积攒的经验和技能将为他们带来更多机会。

 

来源:新华网

 

 


1.婴幼儿具有识别不同语言的能力

 

Patricia Kuhl女士是华盛顿大学的认知与大脑科学研究所副主任、言语听觉教授,多年来主攻语言神经机制和大脑发展。在TED演讲《婴儿的天才语言能力》中,她提出关于婴幼儿语言学习的一个

观点。

 

作为成人,我们在听到一种语言的同时,为什么不能直接将这种语言保留在我们大脑里?但婴幼儿时期却有这样的能力。婴儿的天才语言能力(The linguistic genius of babies)是指刚出生的婴儿在语言方面是“世界公民”,可以分辨出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发音,而婴幼儿不会受到母语理解的限制。婴幼儿时期是分辨语言发音微妙差别的黄金期。

 


但如果婴幼儿在语音敏感期(一岁以前)没有听过某种语言的发音,一岁后就很难再有这种分辨能力。在研究中,对于/ra/和/la/的发音区别,6-8个月的美国婴儿和日本婴儿的测试结果完全相似;2个月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美国的婴儿掌握这些发音比较好,日本的婴儿却差很多。因为日语的发音中没有/r/和/l/的区分,而英语中是有的。因此在一岁以前没有发现/r/和/l/发音差异话,很有可能在一岁后,也无法区别“rake”和“lake”的差别。这也就是很多日本人说英语,仍然把/r/说成/l/,被称为“日式英语”的主要原因。

 

当然这种能力也可以通过后天不断训练而保持,但年龄越大,要想做出这种改变也就需要付出的努力就越大。

 

2. 7岁以前是内化语法结构的敏感期

 

罗彻斯特大学对一群来自中国和韩国的移民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对英语语法的敏感度与其受到的正式训练的多少、努力程度、其生活在美国的年限等基本无关,而与其移民到美国的年龄有关。
调研数据表面7岁前移民的人,对英语语法的敏感度可以和美国当地的人士相媲美。7岁以后移民的人,其语法敏感度随着其移民时间的推后而下降。

 

“If one is immersed in a second language before the age of 7, one is able to achieve native fluency in the language; however, immersion even soon after that age results in a decrement in ultimate performance.” 如果一个人在7岁之前沉浸在第二语言中,他能够达到该语言的母语流利程度;然而,在这个年龄段之后,即使是七岁后的一小段时间,第二语言的学习效果也会下降。

 

从实验数据得出的点状图来看:0-7岁时孩子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语言的分辨力和模仿力等都处在一生中的峰值;7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学习能力呈下降的趋势。因此“语言启蒙越早越好”的说法,是具有科学依据的。

 


3. 婴幼儿接触两种语言不会造成混淆

 

有一些人们会认为,孩子脑部正在发育期,接受的内容有限;同时学习两种语言,会让孩子对两种语言造成混乱,也会影响他们接受语言的速度。

 

根据Dartmouth College的Laura Ann Petitto两位教授的研究发现:从小接触两种语言的孩子,他们的大脑就像有两块不同的区域去分辨并学习这两种不同的语言,并不会造成所谓的“语言混淆”。
事实上,这种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表达一个句子的情况,语言学界给起了一个名字,叫做 code-mixing(符号混合)或者code-switching(符号转换)。

 

只要儿童的生活环境中大部分人说一种语言,儿童就会知道是主流语言的用法。很多研究表明,即使是年龄很小的双语学习者也知道如何单独使用两种语言。儿童会自然而然地模仿成长环境中的说话模式。

 

来源:ivipchinese网

 

随着中文热持续升温,学习中文成为不少外国民众尤其是外国青年的选择。中文的魅力在哪里?中文到底有多神奇?日前,在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中文联盟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规划局、央视综合频道共同推出的《开讲啦》——全球共享一堂中文课上,来自42个国家的100名“汉语桥”选手、新汉学博士生等中文学习者代表以及国际中文教师和志愿者代表,在线参与了讨论。

 

 

《开讲啦》——全球共享一堂中文课现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供图

 

“中文是浪漫和神奇的语言”

 

“今天下雨路很滑,我骑着自行车差一点摔倒,好在我一把把把把住了。请问这四个‘把’,有什么区别?”在这堂中文课上,主持人的话音刚落,来自西班牙的留学生苏诺伊就接过了话头,“‘一把’的意思是‘很快’……最后一个‘把’的意思是‘抓住了’,是动词。”

 

主持人和苏诺伊的这段对话让不少观众感慨“中文真的是太神奇了”。

 

“主持人的这个问题把我们问住了,不过这正是中文的魅力所在。通过这个典型的例子,我还学会了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对中文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尼泊尔留学生胜利说。

 

曾在俄罗斯圣彼得堡独立孔子课堂担任志愿者的褚天歌看到主持人和外国青年的现场互动,不禁回想起自己作为志愿者时的点滴,“我曾在国外任教,时时能感受到中文的魅力。我记得每次进校门时,外国小朋友热情地用中文打招呼的场景,也记得成人学生努力用中文描述自己假期到中国的所见所闻的兴奋,更记得汉语水平考试(HSK)考场上用放大镜答题的六旬老人的认真”。

 

来自加拿大、曾获第13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总冠军的甜甜感慨道:“中文是浪漫和神奇的语言,通过学习中文,可以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同时,中文也在被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涌现新潮的词汇,古老而又年轻!”

 

“中文是好看的,也是好听的”

 

现场主讲嘉宾、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赵杨从汉字入手,阐释“中文的美”。他解释道,汉字是方块字,具有独特的美,对汉字结构和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个性化处理,还产生了书法艺术。

 

已学习中文几年、就读于德国杜伊斯堡大学的海洋也很喜欢汉字。在他看来,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每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所以,外国中文学习者不仅要学汉字的发音,还要了解汉字的文化背景。”

 

来自湖北大学的赞比亚留学生卫拉对赵杨教授介绍的汉字印象深刻,“我对汉字的感受不再是复杂、枯燥,而是有趣、有魅力。”

 

赵杨表示,“中文不仅是好看的,还是好听的,是韵律优美的语言”。他举例说,比如“乱七八糟”中的“七”和“八”是什么意思?其实是衬字衬音,让语言更富有韵律,表现力更强。类似的例子还包括“古里古怪”“慌里慌张”中的“里”,也是用来衬音。”“古代的诗词歌赋更是把韵律美展示到极致,比如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平仄相对,词语相对,而且通过字形做出呼应,带草字头的‘萧萧’与‘落木’呼应,带三点水的‘滚滚’与‘长江’呼应,把汉字的字形特点和声音特点发挥到极致,看上去漂亮,读起来舒服,而且意境优美。”赵杨说。

 

中文保持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对海外中文学习者来说,中文的魅力还在于其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坚持自我又不断发展。

 

正如赵杨所说,中华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如中文中就有很多外来词,比如胡萝卜、茉莉、雷达、卡路里、三明治、沙发、基因等。“这些外来词丰富了中国的语言文化,也正是因为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明成果,中华文明才一直充满活力。”赵杨说。

 

在《开讲啦》——全球共享一堂中文课上,海外青年也提到了自己母语中源于中文的词汇,比如苏诺伊提到了“孔夫子”,美国青年唐伯虎提到了“豆腐、乒乓”。

 

 

美国青年唐伯虎在《开讲啦》——全球共享一堂中文课现场互动。

 

在海外中文学习者看来,正是由于中文保持着生生不息的活力,学习这门语言就可以打开一扇多视角看待世界的窗。

 

第十四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冠军光洁就曾表示,进入中文世界如同进入一个神秘和有魔力的世界,不仅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而且改变了看待世界的角度——学会了用不同的文化视角处理所遇到的问题。

 

来自阿塞拜疆巴库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安黎雅对主持人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特别有感触,“我和所有学中文和喜欢中国文化的朋友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大家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更通过学习中文学会用不同文化视角看待世界,这是最大的收获。”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第21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及第15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越南北部及中部赛区决赛于28日和29日在越南河内大学举行。共有22所大学的25名大学生、8所中学的16名中学生参加了比赛。

 

比赛包含主题演讲、知识问答、即兴演讲和中华才艺表演4个环节。来自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的范篁阳和来自河内国家大学下属外国语大学附属高中的张宝英分别在大学生和中学生比赛中获得第一名。范篁阳说,自己11岁时就开始学习中文,现在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汉语桥”全球总决赛上与其他国家顶尖的中文学习者一起切磋交流,共同进步成长。

 

河内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罗军说,在越南疫情基本稳定的背景下,此次决赛时隔两年多再次以线下形式举办,比赛效果超出预期。

 

河内大学副校长阮氏菊芳29日在比赛现场致辞说,越中文化交流和越中友谊传承与发展的重任都将落在青少年身上,学好中文有助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驻越南大使馆文化参赞彭世团在视频致辞中表示,中国与越南是彼此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这为中文教育在越南的发展创造了越来越光明的前景,也为中文学习者创造了越来越光明的前途。

 

此次比赛由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国驻越南大使馆主办,河内大学承办,河内大学孔子学院和河内大学中文系协办。


来源:新华社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中国与东盟国家迎来了全面深化合作的历史新时期。推动中国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实现更大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支撑,特别是既精通语言又掌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紧贴东盟国家需求,2021年以来,先后与中国—东盟中心、柬埔寨、印尼等东盟国家主管部门合作,开展“中文+职业技能”本土教师培训,吸引了100余所当地职业院校的1000余名本土教师参与。

 

 

近期,语合中心与老挝教育体育部职业教育司、中国—东盟中心、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等机构密切合作,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不断优化内容设置,开展首届老挝“中文+职业技能”本土师资培训。

 

此次培训为期10天,5月20日结业,受到老挝相关机构和教师们的热烈欢迎,来自当地10所职业院校的38名教师踊跃参与。课程设置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兼顾操作性和趣味性,涉及“中文+电子商务”“中文+计算机网络”“中文+物流管理”三个专业领域,内容包括中国职业教育、企业发展及需要、“中文+职业技能”教学、中国文化体验等。

 

 

语合中心主任马箭飞在培训结业式致辞中表示,语合中心致力于为世界各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提供优质的服务,愿与各国朋友们进一步加强合作,秉承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经世致用的理念,培养出更多优秀青年人才,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的教育人文交流与经贸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受到相关东盟国家的广泛欢迎。学员们表示,培训使我们对专业的中文词汇、中国的职业教育现状、中国文化等有了更深的认识。相关教育机构人员表示,“中文+职业技能”本土师资培训,不仅提升了职业院校教师的中文和专业能力,帮助他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理论水平,也促进了中外双方高职院校间的国际交流与沟通。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沿用至今的自源文字体系,汉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折射了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掌握了汉字,便拿到了一把了解中国文化的钥匙,海外中文学习者既有此共识,也感慨学习汉字之不易。如何开展汉字教学,让海外中文学习者快速掌握汉字,也是国际中文教育从业者面临的挑战之一。

 

是教学基础也是重点

 

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普吉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杨文波有多年的汉字教学经验,他认为,认识汉字、了解汉字,有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洞悉中华文化。因此,汉字教学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既是基础,也是重点。“掌握汉字是学习中文的基础,基础不牢固,学生的中文水平提升就会受影响。在外国学生眼中,汉字结构复杂,笔画较多。汉字中多音多义字和音近字不少,这使得汉字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难点之一。”

 

 

 

 

2019年7月13日,普吉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杨文波开设讲座《汉字偏误类型分析及教学对策》(资料图片)

 

《字词中的文化密码》的编著者、暨南大学教授周健表示,汉字的魅力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形态上,更体现在其蕴含了大量的文化信息,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先民的思维方式等。

 

德国杜塞尔多夫汉园中文学校教师邓萌曾在国内中学教过语文,在她看来,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汉字教学有独特性。“汉字教学是海外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汉字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中文水平和他们对中华文明的了解程度。现在,很多海外中文学校越来越重视汉字教学,例如汉园中文学校就专门开设书法课,在教授中文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结构。从学生反馈来看,效果还不错。”

 

汉字教学难在哪儿

 

正如上述一线教师和专家所言,汉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其教学难度也不可否认。

 

对于海外中文学习者而言,汉字教学究竟难在哪儿?邓萌认为,一方面,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这与其他表音文字有很大区别。另一方面,汉字数量多,结构次序复杂,如“懦”“溪”,加大了学生正确识别、书写汉字的难度。

 

周健的感受是,外国学生习惯了字母组合式的书写,对于汉字这种由笔画、部件构成的方块字,一时很难适应。初学中文时,学生借助拼音,记一些常用语句开展对话,似乎还不难,但要求他们识记、默写汉字,就有些难度了。这就对教师和教学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杨文波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析认为,初期的汉字教学中,教学重点主要是汉字的“音”和“形”,其中难点为“形”。比如,以泰国学生为教学对象,因为泰语也有声调,所以对泰国学生来说,在学习初期读汉字并不难。难的是对汉字“形”的理解,具体表现为“难认”和“难写”。“泰文字形较为圆润,与汉字‘方块字’的字形差别较大,且前期笔画顺序、部件等结构单位的学习也让学生认读汉字难上加难。”

 

杨文波表示,随着汉字学习的深入,教学难点转为“义”。这时,所学词汇中的“音近字”“形近字”会让学习难度增加。

 

教学有道各显神通

 

在不少海外中文学习者眼里,汉字字形体现的独特魅力,是吸引他们学习、探究汉字的主要原因。如何激发海外中文学习者的汉字学习兴趣并让其一直保持下去,而不是畏难而

退,是国际中文教育从业者一直以来都在努力求解的难题。

 

2007年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引进《中华字经》和《等级汉字》,开始用“新理念”开展教学。“所谓的新理念教学就是‘快速识字,提前阅读’。初学中文的孩子不依赖汉语拼音识字,而是强调在短时间内突破识字关。” 在丹华文化教育中心《中华字经》班有过7年授课经验的胡穗娟老师说。

 

为了让学生的识字过程变得有趣,胡穗娟设计出了让新生轻松学习中文的教学框架。在这一框架下,胡穗娟列出了具体的教学步骤,细化程度甚至具体到要采用哪些教学游戏。

 

 

 

胡穗娟在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中华字经》班授课多年。图为她在课堂教学中。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供图

 

邓萌的经验是,在汉字教学中,可以从形入手,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例如会意字‘休’,在讲解‘亻’后,我会利用生动形象的图画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理解‘休’字的含义。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字形与字义的记忆,还提高了学习的兴趣。”邓萌说。

 

美国西雅图同乐中文学校的创始人李碧涛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同乐中文总结出了一套“经典高频字学习法”。“比如,我们曾筛选经典著作《大学》里的60个高频字进行学习, 在孩子们对经典的反复诵读中,高频字反复出现,识记也就水到渠成。此外,对每个汉字的讲解,我都遵循‘生动形象,寓意关联’的原则,用形象、直白、容易理解的语言和动作给孩子们讲解。”

 

相比海外中文学校的学生,杨文波的教学对象年龄较长。他提醒道,在初期的汉字教学中,教师可借助部分象形字的注解视频,抛砖引玉,消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借助这些视频也要注意“度”,不能给学生造成汉字都是“图画文字”的错觉。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最近,围绕网络表达与中文发展的讨论再次引起公众关注。自网络普及以来,这一话题就持续引发讨论,它也是世界上使用不同语言的社会都在关注的议题。类似讨论的不断出现,一方面说明网络的发展对于语言的运用影响确实巨大;另一方面,这也说明社会对众多语言新现象的看法存在一定分歧。一些人认为,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然,还有一些人将其视为对语言规范性的严重冲击。不管如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影响中文表达与应用的重要方面,其复杂性值得重视。

 

近些年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多地转移到网络上,文字的表达因此有了很多新特点,在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也形成不少新现象。在词汇方面,网络生活造就了大量新词,这些新词有些很快就消失了,有一些则长时间地留在人们的语言运用之中,还有一些经过时间的考验进入了词典,成为一种常用词。在语法和修辞方面,由于网络交流的特殊特点,在简略达意和追求生动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网络特有的表达方式。同时,图像或图案和一般文字表达的融合也相当深入,表情包等都成为网络表达的日常。这些现象有些是适应网络交流的一些特殊需要形成的,有些是网络的特点决定的,当然也有为了刻意吸引眼球或交流的便捷而出现的。还有,网络的社群化,也形成诸多在特定群体里流行的网络词汇和表达方式。它们在特定网络社群中是一望皆知的普通表达,社群以外的人却往往难以理解。简而言之,网络语言的状况相当复杂,这些只是一些主要趋向。

 

对于这些现象,可以从两方面来认知:

 

一方面,语言本身就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会随着时代或技术的发展不断适应环境。历史地看,语言不可能一成不变;从现实看,世界其他语言也都受到网络生活的深入影响。网络作为极大影响社会生活的一种媒介,当然会在语言的应用上形成诸多新特色。网络的书面交流往往是即时的、迅捷的,因此有一些很接近于口语的表达。它们明显区别于一般的书面语,这是一种常态。网络语言的某些生动、活跃的因素,也在某些方面丰富了中文的表达方式。其中一些逐渐被社会认可,成为公众的常用表达。还有一些不规范、不明确的表达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地消失了。这些都是语言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的一部分。

 

说网络语言对于中文只有负面影响,可以说是一种诗意的感慨,却未必客观。书面语从口语中汲取更多生动的表达方式,是历来语言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像五四时代的白话文运动,就从口语中吸纳了更多因素来建构现代中国新的书面语形态,我们现在使用的书面语也是经历了这样的巨大变化而来的。网络语言当然会在某些方面丰富中文的表达,会对中文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可以说,语言的发展本身就包含了一定会“有变”。

 

另一方面,注重语言规范,尊重语言表达的一般规律,在语言表达上避免过度求怪求异、随意随兴,让人们更易于理解也是重要的。追求语言的优美,追求在具体语境中的合适表达,追求语言使用的更高标准,也都是人们需要持续努力的。

 

语言的网络表达确实有其芜杂纷乱的一面,存在一些不良的语言表现,比如口语中的一些污言秽语也出现在网络表达中等等。这些都会对语言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人们尤其需要在文字水平的提高上多下功夫,具备规范运用书面语的能力,在自己的表达中体现出更好的书面语追求。

 

流畅、生动、规范的书面表达,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基础,社会永远需要有对于语言表达规范性的追求。进行书面语的写作与一般的网络交流,有所差异很正常,前者更为审慎和规范,应该具有更高的语言使用标准和尺度。当然,如果在书面语表达上有自己的风格和美学方面的探究,那就是更高的境界了。这里说的就是语言的发展一定要“有度”。

 

“有变”且“有度”,在有度的规范中看到有变的活力,在有变的活力中也要求有度的规范。因此,人们无需对于当下的语言状况产生过度的焦虑,同时也需要有更多更高的语言使用追求。

 

来源:搜狐新闻

 

近日,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联合主办,全球最大的国际中文教育网络平台“中文联盟”承办的“2022年首期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专题培训班暨世汉学会高级研习班”成功举办。

 

此次培训班为期6天,旨在通过研习交流,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质量。本次培训班全程在线举办,吸引了各高校、职业院校、出版社、影视传媒机构等236个承担“《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的团队共计450名项目代表参加。

 

 

语合中心党委副书记宋永波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重点介绍了当前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取得的成就,并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围绕教材编写出版中常见问题和学员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他希望学员们能认真参与研习课程,积极研讨交流,努力提升资源建设质量,实现教学资源转型变革,打造新一代受欢迎的好教材。

 

 

教育部教材局综合协调处处长韩春勇介绍了近年来教材工作的主要进展和面临的新形势,提出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要创新工作理念,善于提炼反映当今中国变化的精彩故事,以学习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讲述;要强化精品意识,做优质经典教材,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培训班邀请了五位专家分别就国际中文教材编写理念、指导文件应用解读、数字资源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直播讲座,并通过在线互动、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员深入理解培训内容。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崔永华从新时代教材编写理念的视角,以自己编写教材经验为例,强调要尊重国际中文教学规律,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注重教材编写形式,用好的文化内容,做到“少而精”,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王鸿滨和南开大学教授祖晓梅两位主编老师为学员们深度解读了《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和《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的内容及应用,分别从研发目的、编写原则、理论依据、内容框架等角度,为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建设项目的研发提出了可落地实施的应用指导。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继华从数字资源建设需求角度出发,重点讲述了当前数字化转型阶段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要在数字媒体时代充分利用好数字化的软件产品、应用型服务平台等工具,并强调交叉学科对国际中文教育的有益启发,做有用的、好用的产品。

 

北京语言大学编审梁宇对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资源发展现状进行了整体梳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海外本土教材编写原则等方面阐述了教学资源建设编研并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通过分析本土中文教材研发的各种类型,为研发创新提供了思考方向。

 

在交流环节,学员们积极参与研讨,就各自关注问题和专家交流互动。在交流碰撞中,闪现了很多智慧火花,引发了更多有益思考。在直播间的“留言区”,也能看见很多用心留言:“培训班加深了对等级标准体系内容、原则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了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现状”“对国际中文教育更有信心,对教材编写标准化、专业化的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如何利用中文资源和建设资源库方面也得到了启发”“对‘中文+职业技能’教学资源建设行动计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等等。通过本次培训,大家达成了三点共识:一是认识到国际中文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二是认识到要下决心贯彻新发展理念,对教材编写标准化、专业化、体系化、数字化等要求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三是认识到要在实践中构建新发展格局。

 

学员们表示,本次培训班主题设置科学合理、内容务实,“想老师们所想,解老师们所惑”,是满足项目需求的“及时雨”。课程结束后,学员们仍意犹未尽,纷纷表示期待下一次研习交流,希望未来能在语合中心的带领下,一起砥砺奋进,共同构建国际中文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的共同体。

 

来源: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