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宁德时代股价低开低走,截至收盘,宁德时代报收于431.35元/股,下跌6.23%。而在6月8日,其股价也一度下跌7%。

 

而这背后是从6月7日开始,投资圈内传出宁德时代今年半年报可能会确认一季度发生的十余亿元的期货投资损失,导致二季度业绩非常差的传闻。对此,6月9日,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表示,宁德时代的套保业务以现货为基础,期货端的浮动损益有相应的现货予以对冲,对宁德时代业绩影响较小。

 

6月9日晚,宁德时代再发澄清公告,其称基于保障公司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及降本需要等,公司对镍资源产业链进行了部分布局;为防范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公司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及业务需求,根据监管要求和公司制度等相关规定,开展对应的商品(镍)套期保值以规避有关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不以投机为目的;与此同时,其进一步澄清了持股5%以上股东黄世霖近期疯狂减持套现的传闻。

 

一季度衍生金融负债增加17.87亿元,机构持股数下降

 

6月7日,有市场消息称,宁德时代二季度业绩再次低于预期,而影响因素则是因为期货投资损失。受此消息影响;6月8日宁德时代股价盘中大幅下探,一度跌超7%,不过午后其股价拉升,尾盘翻红,宁德时代遭净卖出16.85亿元。对期货投资损失的传闻,宁德时代回应称:系谣言。

 

今年三月曾有传闻称宁德时代被牵扯到“伦镍逼空”大战中,对于该传闻宁德时代并未明确回应是否持有大量伦镍空头,但也并未否认参与镍期货套保交易。5月4日投资者电话会议中,宁德时代在回应投资者关于期货套保风险敞口有多大时表示,基于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及降本需要等布局了部分镍资源产业链;为防范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结合自身经营情况及业务需求,对镍等相关产品开展套期保值业务;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与相关规定对套期业务进行账务处理与有关财务信息披露,总体对业绩影响较小。

 

长江证券分析称,这次宁德时代的传闻主要涉及镍期货方面,不过此前宁德时代已明确表示,期货属于套保,不会对利润表造成影响。而从宁德时代的布局来看,宁德时代在印尼通过蓝天金属运行了4条PKEF产线,对应3.6万镍金属当量,长江证券认为,这与套保损失形成对冲。

 

宁德时代今年的一季度报显示,其衍生金融负债一项增加了17.87亿元,其他综合收益为-15.63亿元;不过一季度其他综合收益并不在当期损益中体现。但对此宁德时代在季度报中解释称公允价值为正数的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为一项资产,而公允价值为负数的则确认为一项负债,因公允价值变动而产生的任何不符合套期会计规定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此外,今年一季度机构对宁德时代持股比例有所下降。Wind数据显示,一般法人、基金、券商和陆股通在今年一季度末合计持有宁德时代约13.8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67.76%。而去年底的持股数约14.2亿股,占比约69.5%。

 

原材料涨价继续,二季度宁德时代业绩承压几何?

 

去年以来,动力电池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从2021年初到2022年三月,正极三元锂材料均价从12.4万元/吨上涨至36.8万元/吨,涨幅为196.8%;磷酸铁锂材料均价由4万元/吨飙升至16.2万元/吨,涨幅为305%。上游锂辉石均价从2.5万元/吨涨至13.6万元/吨,直接导致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从5.3万元/吨上涨至49.5万元/吨,近10倍的价格上浮令动力电池企业利润承压。

 

5月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虽有所回落,但整体仍处于高位,例如上海钢联数据显示,6月9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为47万元/吨;此外日前斯诺威矿产和澳锂矿商皮尔巴拉的拍卖仍能拍出高价。东北证券认为,由于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上行,产业链利润逐步向上游资源集中,产业链对锂资源的争夺不弱反强,背后蕴含的是产业对锂资源短缺常态化的判断。

 

上游原材料短缺,价格仍在持续上涨也被认为会影响宁德时代第二季度的业绩。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目前对于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企业来说,原材料涨价的压力依然存在;从目前市场对于对宁德时代信心不足的情况来看,二季度宁德时代业绩增速可能不佳,极有可能会低于市场预期。

 

另外市场有传闻称,宁德时代与客户协商提价未落地,对二季度业绩影响不小。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客户友好协商共同应对供应链压力,目前电池价格动态调整比较顺利,生产经营情况正常。

 

招银国际证券研究部经理白毅阳补充表示,虽然有对下游完成部分提价,但是宁德时代仍然会承担部分原材料涨价影响;不过在他看来,预计宁德时代第二季度毛利率环比会有所提升,市场主要关心的还是在期货亏损的确认上,这是一个未知变量。

 

比亚迪争夺特斯拉对其市场份额影响有多大?

 

另外,促使宁德时代股价遭遇“惊险一刻”的还有比亚迪将为特斯拉提供电池的传闻。6月8日,比亚迪集团执行副总裁、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廉玉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比亚迪将为特斯拉提供电池产品。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今年4月宁德时代市占率仍为第一,但环比下降12.21%,比亚迪的市占率环比上涨12.94%至32.18%。

 

宁德时代2021年财报显示,宁德时代2021年对特斯拉的销售额为130.4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为10%,特斯拉首次成为宁德时代最大客户。柏文喜认为,如果特斯拉引进比亚迪,会对宁德时代的市场、品牌以及企业影响力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

 

不过,在白毅阳看来,特斯拉引入比亚迪对宁德时代在市场份额方面影响有限,车厂为了供应链安全在逐步开二供三供,二线电池厂的崛起是必然的,未来中国电池企业有望共同抢夺外资份额。

 

来源:新京报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罗甸县依托荒山坡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将清洁电能用于生产运行。图为技术人员日前巡检罗甸县一荒山光伏发电项目。
胡攀学摄(人民视觉)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简称《指引》),自6月1日起执行,以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指引》共36条,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高度推进绿色金融,加大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防范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表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在组织管理方面,《指引》明确银行保险机构董事会或理事会承担绿色金融主体责任,负责确定绿色金融发展战略,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绿色金融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明确职责和权限。同时,《指引》还提出给予绿色金融工作负责人和相关部门充分授权,配备相应资源,并在绩效考核中充分体现绿色金融实施情况。

 

在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方面,《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建立并不断完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和流程,明确绿色金融的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对国家重点调控的限制类以及有重大风险的行业制定授信指引,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或投资政策,实施风险敞口管理制度。

 

在投融资流程管理方面,《指引》一方面提出对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存在严重违法违规和重大风险的客户,应当严格限制对其授信和投资,另一方面也鼓励银行保险机构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水平,采取差异化、便捷化的管理措施,优化对小微企业融资、线上融资等业务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国的绿色金融实现了快速发展,银行业逐步建立了涵盖监管指引、统计制度、指标评价的绿色金融制度体系,保险业在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绿色保险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与此同时,随着形势变化,绿色金融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补齐的短板。

 

“一方面,不少金融机构围绕低碳发展目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绿色金融创新,丰富了产品和业务模式,进一步强化了金融对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支持;另一方面,实践中,不同的银行与保险机构之间在绿色金融领域存在一些差异和差距,特别是不少中小金融机构还缺乏发展绿色金融的有效思路和办法。《指引》的出台,吸收借鉴了一些金融机构的先进经验,在业务流程、组织管理、风险控制、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建立了统一的规范,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银行业与保险业服务绿色发展的能力。”曾刚说。

 

在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看来,《指引》的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不同性质、类型和规模的银行保险机构,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指导性,有助于引导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支持。“目前,绿色金融的产品形态主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产品等。下一步,银行业和保险业应在《指引》的基础上加快绿色金融创新,积极构建整体协同、分工明晰的多层次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推出更多服务绿色发展的产品和服务。”董希淼对本报记者说。

 

中国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支持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内容,银行保险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入到绿色低碳发展领域,切实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指引》适用范围涵盖了不同性质、类型和规模的金融机构,提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性、原则性的政策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结合自身职能定位和经营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开展绿色金融管理工作。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端午节后第一个交易日,锂矿多股涨停。

  6月6日,雅化集团(002497.SZ)、中矿资源(002738.SZ)、永兴材料(002756.SZ)、天齐锂业(002466.SZ)、盛新锂能(002240.SZ)涨停,天华超净(300390)涨近15%。6月7日,锂矿股开盘后迅速走强,多股飘红。

  随着疫情缓解,新能源汽车销量恢复,锂盐销量猛增,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已连续两周上涨。

  

雅化集团上半年净利润涨6倍

  

近日,锂矿股接连迎来利好消息。

  

6月6日晚间,雅化集团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2年上半年净利润21.22亿元-23.7亿元,同比增长542.79%-618.52%;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21.03亿元-23.53亿元。

  

其中第二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亿元-13.5亿元,同比增长336.32%-435.48%,创单季净利润历史新高;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10.88亿元-13.38亿元。

  

公司表示,由于锂行业景气度持续回升,锂盐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锂盐产品价格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

  

公开资料显示,雅化集团目前的锂盐年产能4.3万吨,包括3.3万吨氢氧化锂和0.6万吨碳酸锂。雅安二期3万吨氢氧化锂预计2022年底投产、三期规划2万吨氢氧化锂与1.1万吨氯化锂。公司锁定多个锂精矿,目前包销保供的锂精矿为Cattlin的12万吨/年,未来总包销精矿产能将达50万吨/年。

  

天齐锂业港股上市获批准

  

6月6日,天齐锂业涨停,报收103.82元/股,总市值1534亿元。主力资金净流入12.29亿元,净流入额在沪深两市中排名第二。6月7日,天齐锂业再涨1.08%至104.95元/股。一个月以来,天齐锂业累计涨幅超30%。

  

6月2日晚间,天齐锂业公告称,港股上市获证监会批准。

  

天齐锂业是全球电池级碳酸锂供应龙头。截至2021年底,公司拥有134万吨/年的锂精矿产能和4.48万吨的锂化合物及衍生品产能。

  

2021年,公司实现净利润20.79亿元,同比增长213.37%。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净利润33.28亿元,同比增长1442.65%。

  

世界级锂矿开工建设

  

6月6日,赣锋锂业上涨8.71%,报126.84元/股,总市值1823亿元。6月7日,赣锋锂业再涨0.23%,收报127.13元/股。一个月以来,赣锋锂业累计上涨22.13%。

  

6月3日,赣锋锂业间接持股50%的马里古拉米纳锂矿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古拉米纳锂矿目前已勘探的矿石资源总量为108.5百万吨,将是世界上最大的未开发高品位锂矿之一。

  

2021年6月,赣锋锂业全资子公司赣锋国际以自有资金1.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荷兰SPV公司50%的股权。荷兰SPV公司将通过持有LMSA 100%的股权间接拥有古拉米纳锂辉石矿项目的权益。

  

赣锋锂业在2021年年报中表示,“公司包销比例为项目产出的50%,且满足一定条件后可增加包销比例至100%。”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恢复,碳酸锂价格有了回归趋势。浙商证券指出,国内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大超预期,全年渗透率达13%,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351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65%。预计2022年全年销量增长54%,达到538万辆。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吴丹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伴随着经济周期的跌宕,以及注册制改革推进下壳资源的贬值,破产重整这个资本运作的“老工具”在今年开始演化出诸多新特征。

  

来自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多位业内人士对记者介绍,随着司法环境的变化、相关制度的完善,破产重整通道更为顺畅;但另一方面,重整投资人难以敲定也体现在越来越多的案例中,对于部分公司而言,重整链条的不确定性风险反而在增加。

  

新挑战下,不少公司破产重整的运作模式出现迭代。一方面,预重整成为重整“神器”;另一方面,合并重整案例快速增多。但这并不意味着破产重整一定能成为公司重生的妙药。尤其对于股权和债权关系复杂且较难处理的问题公司而言,以往借助破产重整保住上市公司地位的惯例今年以来被彻底打破。随着破产重整“保命符”作用的消减,重整与退市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而多变。

  

难敲定的重整投资人

  

*ST凯乐日前发布公开招募和遴选重整投资人公告,由于对于意向重整投资人资产规模没有提出明确要求,且缴纳保证金仅为50万元,这被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是破产重整话语权重构的折射。

  

北京某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郭园认为,“虽然从公告来看,*ST凯乐并没有明确指向降低重整投资人门槛,但从我个人所经历的案件来看,A股公司重整投资人的敲定越来越难,尤其是有业务协同的产业投资人越来越难找。”

  

自2019年起,上市公司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的案例逐渐增多。从近期公布启动破产重整或相关进展的爱迪尔、*ST嘉信、*ST实达等案例来看,全部采用的是公开招募重整投资人方式。不少上市公司在招募期满后仅有一名意向者报名,而*ST星星、*ST银亿等公司都曾遭遇招募延期的情况。

  

“投资人的招募与确定,是破产重整的关键程序。”郭园介绍,公开招募方式更具备价格发现功能,更加符合管理人中立立场,更能提升困境企业重整成功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折射出投资人越来越难敲定的窘境。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介绍,不同于一般的引入财务投资者,上市公司重整投资人门槛较高,往往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时间支持公司长期发展。近些年来部分产业资本缺乏参与意向,一方面与市场对于宏观经济和中观产业发展的预期有关;另一方面也与部分重整案例盘根错节、重整价值较小而难度较大有关。“毕竟,如果重整投资人买来能挣钱,破产重整就会是个卖方市场;而在弱势预期下,市场必然会向买方倾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苏培科对这一看法表示认可:“前些年容易找到重整投资人,且破产重整更易成功,这与经济大环境趋势向好密切相关。当下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减弱,经济不确定性增多,尤其是房地产作为融资抵押物的估值不确定性凸显,‘严风控’成为参与资方的重要衡量,参与重整投资的积极性、主动性下降也在情理之中。”

  

政策加持也被视为影响因子。为了防范利益输送等行为,监管方面近些年来不断对破产重整立规。郭园举例说,通过规范股份锁定期安排,重整投资人的套利空间被显著压缩,市场对于重整投资人的选拔也将越来越规范。未来破产事项将更好发挥促进市场主体有序进退、实现风险出清方面的积极作用。

  

更多业内人士将深层原因归于注册制背景下壳价值的缩水。经济学者、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付立春对证券时报记者介绍,注册制改革持续推进之下,那些有问题的、(股权和债权)关系比较复杂的、较难处理的壳资产,已经难以寻得买方。“从整个A股市场来看,分化趋势显现,少数质优公司具有融资优势,很大比例的公司则被边缘化,更不用说需要投入更多精力的问题公司、复杂公司和ST类这些‘尾部公司’了。”

  

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兰明多年来专业从事破产重整业务,他对记者表示,“过去一家A股壳能值数亿元,对于投资人来说,单纯壳交易就是个划算的买卖。但是现在退市更严格了,壳价值降低了,产业资金不愿在重整投资方面牵扯太多。所以上市公司壳资源对资本的吸引力下降了,上市公司寻找投资方的难度加大了。”

  

重整投资人难以敲定,使部分案例的重整耗时延长。以*ST恒康为例,早在2021年年中被裁定重整,今年3月新里程作为重整投资人对恒康医疗进行重整投资主体适格才得到确认。而*ST银亿更是2020年启动重整,直到今年5月底发布的执行进展公告中明确,各项执行工作仍在推进。

  

重整模式嬗变

  

新挑战当前,为了加快重整进度,提高成功概率,不少公司的运作模式出现迭代。一方面,预重整成为重整“神器”;另一方面,合并重整案例快速增加。

  

5月中旬以来,包括广田集团、*ST安控、*ST蓝盾、*ST当代、ST宏图、*ST星星等多家公司发布预重整申请或相关进展事项。再往前回溯,Wind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法院同意实施预重整的A股公司超过20家。

  

郭园认为,债权人、债务人、战略投资者在向法院提起破产重整申请时,一并提交重整计划草案,这相当于将债权人承诺和重整计划都进行了前置。这可视为A股破产重整难度增加的对策。

  

对于预重整申请的增多,李兰明对记者介绍,“重整程序是不可逆的,且有时间限制。不少案例在启动重整之前,重组方案已基本谈成,预重整可以实现‘预演’,以确保后续运作的高效、提高成功率。此外,律所、会所等主体也愿意推动相关公司启动预重整,以便于债务人、债权人推荐专业机构制定重整方案,这样就有机会参与成为企业破产管理人,这体现出经济驱动。”

  

6月2日,ST国安公告,北京一中院裁定对中信国安集团等七家公司(包括中信国安有限公司在内)实质合并重整,并指定国安集团管理人担任七家公司实质合并重整管理人。6月6日、7日,公司股价连续收出两个一字涨停。

  

这成为今年合并重整的最新案例。实际上,包括科迪乳业大股东科迪集团等在内,多个案例都在推进合并重整。而此前海航集团实质合并重整的主体家数更是达到321家。

  

周茂华将合并重整盛行归因于提高重整效率的考量。“以海航为例,数百家企业财务、资金、业务、管理等方面存在混同,选择实质合并重整后由发起人设立的信托计划份额受偿,可以提高重整效率,也更符合公司实际。”

  

李兰明介绍,严格来说,非上市公司才能合并重整。“公司上市条件之一就是独立于控股股东,合并重整相当于否定了这种独立性。即便海航系包括三家A股公司,也并非合并重整,只能叫做协同重整。”

  

至于相关案例增多原因,李兰明认为,主要还是基于现实需求。“不少民营集团直接融资往往采用互保模式,一旦一家破产,另一家也会受到牵连。同时,不少集团旗下主体关联关系复杂,多数债权人同时对其中多家公司均享有债权或权益。只有将关联公司纳入整合重整,才能增加偿债资源,公平清理债权债务。”

  

重整模式嬗变的链条还延伸到了“引战”环节。在海航集团破产重整中,代表商业板块的*ST大集所采取的是“先重整、后引战”的方式,其战投落地也被视为海航系重整最大悬念,至今市场仍停留在第二大股东是新合作商贸连锁集团还是京东等第三方主体的猜测之中。

  

退市“保命符”失效

  

破产重整制度被引入破产法后,很长时期都堪称濒临退市公司的“保命符”。包括*ST舜天、*ST中华A等公司相继借助破产重整,解决了历史包袱,并保住了上市地位。不过从今年开始,破产重整的“保命符”作用明显减退,重整与退市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而多变。

  

重整成功也照旧退市首添案例。德奥通航2020年重整执行完毕,资产结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顺势提交了恢复上市申请。但由于突发违规担保,恢复上市申请未获同意,这家曾经上市14年的市场老兵黯然离场。

  

另一条路径是,不少公司在被判退市后依旧启动重整运作。以*ST当代为例,今年5月,公司被申请预重整与重整,由于此前曾进行过包括1元拍卖不良影视资产包、受赠相关股权、收到实控人100%控股公司捐赠金额等,这家公司也被视为资本运作最频繁的代表。

  

也有部分公司退市与重整交织而行。今年3月,退市中天控股子公司江苏泓海收到《破产重整申请书》,申请人江阴建工集团有限公司以江苏泓海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明显缺乏清偿能力,但仍具有重整价值为由提出对江苏泓海进行破产重整。

  

更多的案例还是破产重整的失利导致告别资本市场。去年12月,*ST腾邦(现为“腾邦退”)收到深圳中院下发的《民事裁定书》,被裁定不予受理公司的破产重整申请,主要原因在于公司未能取得中国证监会出具的无异议函,且已超过预重整期限。此前,*ST猛狮、*ST华讯的破产重整申请,也出现被法院不予受理的情况。

  

倘若带着不该有的硬伤推进重整,就会举步维艰。”郭园说,以取得无异议函为例,一方面需要拟进入重整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控人及其关联方有无违规事项,包括资金占用或违规担保等行为,另一方面也要求体现中小投资者保护、尽力减少不确定性因素等。”

  

周茂华认为,重整与退市之间关系的多变,根本原因还是市场生态的变化。“近年来,触及退市的指标趋向多元化、科学化,多渠道、常态化退市机制加速形成,破产重整不再是上市公司重生的灵丹妙药。而且个别案例中,部分企业及股东为了重整而重整,部分案例甚至沦为大股东或重整投资人的套利工具,这与破产重整制度的初衷是违背的。”

  

也有业内人士不认可重整与退市之间存在必然关联。苏培科对记者表示,“不少公司即便在退市边缘,也会进行破产重整运作。如果通过了,可以轻装上阵,可能进入良性发展;如果没有通过,大概率会最终倒下。从某种意义上说,退市只是市场交易行为,启动重整表明,这些公司仍在积极努力恢复企业循环。”

 

来源:中国新闻网

 6月7日,*ST天首的简称变更为“天首退”,正式进入退市整理期。公司股价一度跌超70%,跌破1元/股。

  围绕着公司核心资产处置等问题,公司股东与管理层的矛盾公开化。

  公司6日晚间披露了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相关事项,联合持股3%以上的股东以解决“管理层控制”为由,提请罢免6名董事,并提名7名董事。

  6月7日,深交所向*ST天首下发关注函,对该事项进行关注。深交所要求*ST天首说明罢免董事的明确理由,以及股东提议变更董事数量较多从而构成公司控制权变更的规则依据。

  股东提请罢免6名董事

  天首退6月6日晚间披露,5月29日收到联合持股3%以上的股东周仁瑀、张祥林提交的《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董事会成员罢免及选举的议案》《关于董事会不得作出出售天池钼业股权决议的议案》。

  

周仁瑀、张祥林以“加强公司治理,解决公司‘管理层控制’问题,维护股东权益,消除代理人风险”为由,提请罢免非独立董事陈锋利、胡国栋、李晓斌、宫鹤谦和独立董事单承恒、赵向阳的董事职务,并提名殷崚、赵柔刚、郭昌武、蔡莉萍作为非独立董事候选人及王跃、徐玉童、刘翔作为独立董事候选人。

  

6月6日,天首退召开董事会会议,但未通过上述罢免和选举议案,并对此给出了多项理由。

  

其中提到,股东周仁瑀与其前妻、女儿共同持有公司股份,且该股份由周仁瑀实际控制,具有支配表决权、左右表决意见的实质,构成一致行动事实。自2022年2月底至2022年4月29日,周仁瑀与其前妻、女儿共同持有公司股份由5.2%增加至5.9%。

  

天首退称,截至公告日,周仁瑀未向中国证监会、证券交易所提交书面报告,未通知公司,未予公告。

  

争议资产遭冻结

  

周仁瑀、张祥林提交的《关于董事会不得作出出售天池钼业股权决议的议案》认为,鉴于吉林天池钼业有限公司投产在即,该公司一旦投产,效益可观,且对公司将来发展和维系上市地位有重要意义,天池钼业股权的处置对公司影响较为重大,股东关注度较高。

  

因而该议案提出,天首退本届及往后的董事会,至少在重新上市前,均不得作出出售天池钼业股权的决议。

  

天首退表示,因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并无关于出售任何资产的议案,目前,董事会也无出售吉林天池钼业有限公司股权的计划,又因吉林天池钼业有限公司股权已被吉林大黑山钼业有限公司轮候冻结,不存在出售的可能。

  

天首退6月6日晚间发布的另一则公告披露,6月1日收到100%控股合伙企业吉林天首转来的大黑山钼业委托律师事务所发送的《律师函》,于6月2日收到吉林省永吉县人民法院送达的《执行裁定书》,大黑山钼业要求吉林天首归还3.9亿元借款,并申请财产保全,冻结了吉林天首持有的吉林天池钼业有限公司52.12907%的股权。

  

因而天首退表示,股东周仁瑀、张祥林提交的上述两项临时提案均未能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深交所火速追问

  

6月7日,深交所向*ST天首下发关注函,对上述事项进行关注。

  

天首退关于周仁瑀与其前妻、女儿存在一致行动事实的内容成为深交所的“第一问”。深交所要求天首退说明周仁瑀及相关股东合计拥有权益股份达到5%的具体时间和知悉上述情况的具体时间,天首退是否在知悉后及时告知并督促周仁瑀及相关股东履行权益变动报告书的披露义务。

  

深交所表示,天首退认为周仁瑀及相关股东构成一致行动关系且其合计持股比例已超过5%,及公司在2021年8月公告中称已无控股股东,并在2021年半年报问询函回复中认定董事长邱士杰仍是公司实际控制人。因而,深交所要求天首退说明是否未真实披露实际控制人的归属及理由。

  

记者查询公告发现,天首退曾在2021年8月的公告中表示,公司股东持股比例均在5%以下,公司现为无控股股东状态。

  

此外,深交所还要求天首退说明,在5月29日收到股东临时提案后迟至6月7日才对外披露相关情况的具体原因及是否符合规定。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为进一步夯实稳健发展基础,缓解由于资本消耗过快带来的压力,银行机构积极使用外源性资本补充工具增强实力。而在各类“工具”中,永续债颇为“抢手”,同时受到监管层面的重视。

  

数据显示,年内商业银行永续债发行规模1470亿元。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在“资产荒”驱动下,含永续债在内的商业银行资本债备受追捧,票面利率持续下行,在当前时点推出永续债,能够以较低的融资成本实现较高层级的资本补充,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性价比较高。

  

年内11家银行发行12只永续债

  

中小银行资本补充动力提升

  

5月30日,邮储银行发布公告称,该行于5月30日召开的董事会审议并同意了在取得相关监管机构批准的前提下发行不超过人民币900亿元(含900亿元)或等值外币的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该种债券用于补充银行的其他一级资本。

  

“当前大型银行均能满足一般性资本补充要求以及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监管要求,但也在积极提升资本充足水平,以应对信贷规模增长的年内预期,并通过提前布局多渠道资本补充应对可能进一步提高的资本监管要求。”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晔林对记者表示。

  

记者据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的发行公告统计,截至5月31日,年内共有11家上市银行完成12只永续债发行工作,发债规模达1470亿元。

  

在发行主体方面,国有银行中,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农业银行3家银行共发行4只永续债,累计规模为1300亿元;股份制银行中仅恒丰银行发行1只永续债,规模为50亿元;其余7家银行则为城商行或农商行等中小银行,累计发行规模为120亿元。

  

李晔林表示,2022年第一季度,超过70%的上市城农商行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有所下降。在资本监管收紧、信贷资本消耗加大、内源性资本补充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进行外源性资本补充的动力进一步提升。

  

面对复杂多变的全球形势,夯实金融稳定基础,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至关重要,对于银行,尤其是实力稍弱的中小银行来说,只有充分及时补充资本才能通过“压力测试”。

  

在李晔林看来,金融监管部门多次发声支持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最重要的目的是推动银行业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通过补充资本金,疏通稳经济大盘导向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扩大新增贷款规模。此外,巴塞尔协议Ⅲ最终方案在全球正式实施也进入倒计时,我国金融监管框架正进一步与国际体系对接,银行资本监管规则可能进一步升级强化,加大对银行发行永续债的支持力度意在促进商业银行提升资本管理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为提高银行永续债的市场流动性,支持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央行于5月30日开展了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操作量50亿元。

  

“央行自2019年起创设CBS,以央行担保促进了银行永续债流动性的提升,从而提高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永续债的市场接受度和交易活跃度,使永续债以较高的配置价值更有效地为银行‘补血’,增强银行信贷投放能力。”李晔林说。

  

银行发行永续债需求仍在

  

总规模较6000亿元或有下降

  

记者梳理5月份以来机构调研上市银行的情况注意到,部分机构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后续资本补充计划较为关注,多家银行已积极回应。

  

例如,兰州银行称近期起草了2022年至2024年资本补充规划,计划通过发行可转债、永续债、优先股、二级资本债等方式实现外源性的持续资本补充;厦门银行则表示,经董事会审议通过,拟申请发行不超过50亿元的可转债,以及不超过80亿元的资本补充债券(包括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和二级资本债)以进一步补充资本。

  

尽管在政策“保驾护航”下,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进一步扩容,但是受限于自身短板,仍与大行、股份行存在明显差距。

  

谈及后续如何进一步加强银行发债力度,明明认为,首先,最重要的是监管部门在审批端加速放行;其次是加大CBS的操作力度,从而进一步改善银行永续债的流动性,增加发行成功率。

  

“当前商业银行在发行永续债时还需具备较高的流动性管理能力和财务成本控制能力。”IPG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对记者表示。

  

明明预计,未来银行永续债的发行需求仍在,但总规模会在2019年至2021年的年均6000亿元基础上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经过近两年多的资本补充,大部分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压力都有明显缓解。截至2021年末,大型银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民营银行、外资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7.29%、13.81%、13.08%、12.56%、12.75%和18.03%,均高于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水平,但四大国有银行作为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还面临TLAC相关的监管指标要求,仍存在一定的资本补充压力,预计会通过非资本TLAC工具进行弥补,在一定程度分流一部分永续债的发行需求。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近日,高瓴、高毅等17家明星机构和牛散参与用友网络年初53亿定增后“被套”一事引发市场关注。

 

有媒体报道称,用友网络在明知去年底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不佳的情况下,仍然给出了上述机构大幅高于实际的业绩指引,以致上述机构损失惨重,其中高瓴资本浮亏达4.3亿元。

 

针对此事,5月30日下午,用友网络证券部人士否认了给机构错误业绩指引的说法。该人士声称:“公司于2021年9月份获得证监会定增批文,在11、12月份时候开启了向证监会定增方案的报备,公司(在此期间)自始至终没有给过机构方任何业绩承诺。”

 

该人士还表示,公司(去年)10月份开始路演,在四季度业绩占比非常高的情况下,那时公司其实完全不知道公司全年业绩达成情况,因此也不可能给外界一个指引。

 

来源:新京报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股债齐发力,推动资本加速流入科技创新领域。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5月29日,今年以来,138家公司登陆A股(剔除吸收合并上市和转板上市),其中,科创板和创业板数量占比超过七成。交易所债市方面,自5月20日以来,7只科技创新公司债成功发行,合计募资156亿元。

  

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资本市场建立了完善的股权和债券融资支持机制,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其中,大型优质企业越来越具有优势。未来,资本市场需进一步完善制度,形成良好的投融资生态。

  

科创板和创业板新增103家公司

  

合计募资1714.76亿元

  

据记者梳理,上述年内上市138家公司,上市募资合计2741.89亿元,同比增长75.28%。其中,29家为专精特新企业,沪深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分别有5家、12家、10家和2家。

  

从板块来看,科创板和创业板新增上市公司103家,占年内新股比例74.64%,合计首发募资1714.76亿元,占新股募资比例62.54%。从研发支出来看,科创板和创业板年内新增上市公司去年研发支出分别为98.73亿元和35.57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13.16%、3.60%。

  

“注册制改革下,资本市场有力支持了我国‘硬科技’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推动我国新经济的发展。”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鉴于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庞大,以及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债务融资的固定收益限制,资本市场可以集合社会资金,分担创新风险,实现跨期定价,提供股权激励。因此,资本市场对于我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科创企业登陆A股后,除了获得直接融资支持,也会给企业带来品牌效应,在客户开发和供应链管理方面也会具有一些优势,相当于资本市场准入给企业‘背书’。”邵宇表示。

  

田利辉认为,除了融资外,资本市场能够进行跨期定价,鼓励企业和企业家勠力创新;能够提供股权激励,引导科技团队团结创新。在资本市场的引导下,企业创新成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力量,也使企业创新更容易凝聚科研人员。

  

7只科技创新公司债成功发行

  

助力企业低成本融资

  

除了股权融资,今年以来,交易所债市也发力推动要素资源向科技创新集聚。5月20日,沪深交易所正式推出科技创新公司债,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细分领域,以及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领域的科技创新发展。此后,多单科技创新公司债成功发行。

  

5月27日,江苏永钢在上交所发行2022年绿色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专项用于碳中和),发行规模为1亿元,票面利率5%。这是新规落地后,首单民企发行的科技创新公司债,也是全国首单绿色碳中和科技创新公司债。

  

Wind资讯数据显示,5月20日至5月29日,7只科技创新公司债成功发行,募资合计156亿元。此外,记者从上交所获悉,国新控股、上海国资也已分别提交了25亿元和10亿元科创债的发行前备案,拟于近期发行。

  

从发行利率来看,首批2年期至3年期国有科技创新公司债发行利率均低于2.8%,而三峡集团5年期票面利率低至0.1%,国投集团10年期票面利率低至3.62%。

  

田利辉表示,科技创新公司债能够集聚市场资金,降低科创企业债务的融资成本,也是股市再融资的替代或补充。“特别是对于创新相对确定的公司,会有力地推动其融资发展。”

  

“支持科技创新,资本市场股权和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在同步推进。”邵宇表示,债券融资成本比银行间接融资成本要低,而且在交易所发行债券,面向整个市场,透明度更高,也形成了信用约束机制。所以,对于企业而言,科技创新公司债既增加了约束,也提供了成本更低的融资工具。

  

谈及资本市场如何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邵宇表示,目前,科技创新已融入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直接融资方面,资本市场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从整个社会融资来看,科技创新融资占比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过程,再到企业创新生态的形成,需要做更加长远的考虑和计划。”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