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3日讯)尽管降低利率,并给予银行现金支持,但中国央行仍难以提振经济中的信贷投放。

 

中国经济

 

伴随冠病疫情恶化导致上海和深圳等超大城市轮番封锁,对就业和收入的担忧致使企业和消费者不愿承担更多债务。而房地产市场低迷加剧坏账并挤压利润,银行也不愿意增加放贷。

 

这给中国央行带来挑战,央行有可能在周五今年第二次调低政策利率,从而与走上政策紧缩道路的美联储渐行渐远。许多经济学家还预计,中国央行还将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释放更多资金用于放贷。

 

问题在于,中国为遏制疫情实施“清零”政策,抗议限制措施所在皆是,让消费者惴惴不安,这可能导致任何新的刺激措施最终都可能滞留在银行,难以进入实体经济。

 

“信贷需求如此疲软,但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充裕,银行在发放贷款方面遇到困难,”美国银行首席中国经济学家乔虹说。鉴于信贷需求非常低,调整利率和降低准备金并不是中国最有效的货币政策形式,她说。


鉴于世界上两个最大经济体的货币政策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中国国债相对于美国国债在回报率方面通常存在的溢价自2010年以来首次消失,这可能会制约中国央行的政策选择,因为担心过度宽松会刺激资金流出中国市场。

 

中国领导人3月初设定了雄心勃勃的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即5.5%左右。自那以来,乌克兰战争推高了能源成本,而疫情爆发和封锁抗疫已促使经济学家下调增长预期。国务院也承诺提供更多支持。

 

尽管去年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在1月下调政策利率,但衡量新增信贷对GDP之比的指标——信贷脉冲指数在2021年急剧下滑,目前尚未明显回升。


在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徐高看来,要让信贷再度流动起来,关键在于房地产市场。中国政府去年出台调控措施以遏制房价与债务失控,目前房地产市场依然承压。

 

“核心问题是缺乏信心,”他说。“即使银行下调房贷利率,居民仍然不敢买房子和申请贷款,因为他们担心房子难以完工和交付。”

 

贷款需求疲弱

 

中国央行也承认存在问题。3月底,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表示“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是自2020年底以来首次提到这个问题。

 

贷款疲软的迹象无处不在。

 

尽管企业平均贷款利率去年呈下降趋势,但今年前三个月新增中长期企业贷款——反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增速较去年放缓。长期家庭贷款——抵押贷款的替代指标——2月有史以来首次萎缩,仍低于前几年的水平。

 

而且不是因为流动性不足,实际上银行资金充裕。1年期银行间贷款利率自2021年中以来一直低于政策利率--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意味着银行相互借贷比从中国央行借入低成本贷款还要便宜。

 

即便资金泛滥,银行的盈利能力仍然较低,而且债务不断上升,使得银行发放贷款意愿下降。

 

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研究副主席约翰·贝恩称,央行降息会降低银行的净息差,再加上风险厌恶情绪高涨以及对承担更多债务的担忧,降息可能不会传导到借款人。

 

据中国银保监会数据,银行业不良贷款总额去年末季升至2.85兆元人民币,比两年前疫情发生前增长约18%。尽管不良贷款比率在10至12月期间从2020年的近期高点1.96%降至1.73%,但仍远高于10年前的1%左右。

 

货币政策传导不佳意味着中国央行可能只会选择小幅降息,更像是发出支持性政策的信号,BCA Research Inc.中国策略师司马静说。

 

“我们认为中国央行已经尽力了,”她说。“进一步降息对提振实体经济没有多大作用。”

 

她说,相反,监管政策阻碍了央行措施发挥更大效果。她说,对房地产行业实施严格的融资规定,对互联网行业加强监管,疫情清零政策,都损害了私营部门的信心和借款需求。

 

来源:彭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