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批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正式发行,至此已上市公募REITs的底层资产新增了保障性租赁房项目。数据显示,首批3只保租房REITs均获得超百倍的认购,创下历史新高,受到市场关注。业内人士表示,这标志着以租赁住房为投资标的公募REITs“蓝海”时代正式到来。

  

不动产权类REITs中的“保障性”资产受青睐

  

8月16日,华夏北京保障房REIT、中金厦门安居REIT、红土深圳安居REIT首批三只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正式发售。从底层资产的情况看,首批3只REITs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均位于一二线城市,同时项目的公共属性强于商品属性,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租金。虽然项目租金涨幅有限,但保证了出租率处于较高水平。更高的出租率、更为稳定的租金使得保租房REITs具备一定的抗周期属性。业内人士将其定位为不动产权类REITs中的“保障性”资产,因此也受到投资者积极认购。

 

8月23日,3只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公告基金合同生效,合计募集资金规模为37.97亿元。市场的关注,也让一个新的赛道受到各方关注。

  

为房企融资提供新思路

  

对于首批保租房REITs的发行,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它为经营性物业提供了退出渠道,颠覆了物业低效、流动性差的格局;另一方面,在吸引更多企业关注存量业务的同时,它亦引导更规范化的经营,最终激发存量活力。

  

易居企业集团首席执行官丁祖昱表示,在房企资金退出渠道完善的背景下,保租房不失为房企布局的一个新赛道,而保租房REITs若成功发行,也为房企提供了新的融资思路。仲量联行研究部总监姚耀表示,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租赁住房公募REITs的发行是底层资产的产品化体现,有利于增强市场流动性,为投资者带来更为多元的选择。

  

近日,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印发了《广州市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办法》。业内人士认为,在租金涨幅、规模等方面,广州的标准有适度放宽,门槛适当放宽表明了广州市充分引入市场力量、提升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力度的决心。

  

仲量联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近期有关文件及部门均强调要坚持“租购并举”,预计在土地、财税、金融等方面给予保障性租赁住房更多支持,全国各地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供给建设进度有望加速。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最严“限购令”实施7年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传出“双限购”松绑的消息。

  

25日,有坊间传闻称,北京某市属国有企业的员工们收到了一则事关通州区购房资质的邮件,邮件内容包括:为推动城市副中心向质量发展,支持市属企业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通州区拟同意公司具备北京购房资格的员工,在通州区购买一套住房。

  

26日上午,第一财经致电通州区住建委,一名分管购房资质要求事务咨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确有听说,享受该购房资质放宽的群体包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名单中的部分企事业单位员工和招商引资的相关人员。

  

“但具体推进工作并非通州住建委主导,且我们也不分管购房资格的审批。从流程上来看,需要单位先根据一定的标准,筛选出一定数量的人员名单,再统一由区里交由北京市相关审查单位进行审核,最终确定上报人员能否购房。”该名工作人员建议,由于同一单位员工,是否享受该购房资质的优待也存在差异,建议直接咨询工作单位。

  

另有当地中介对记者透露,早在今年3月左右,通州限购松绑的口子已悄然打开,对于通州运河商务区一些企事业单位职工,将连续三年社保的资质要求缩短为三个月。“但受益人群比较有限。放宽限购只针对新房市场。”

  

楼市成交跌回七年前

  

根据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和通州区人民政府在2015年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通州区商品住房销售管理的通知》,在符合北京现行限购政策基础上,可以在通州区购买一套商品住房的家庭,仍需满足四类附加条件中的一条。

  

四类条件分别为:京籍无房户;已有1套住房的通州户籍居民家庭,需落户通州3年(含)以上;已有1套住房的本市其他区县户籍居民家庭,需近3年在通州区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在京无房的外地人,需近3年在通州区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

  

这意味着,通州“限购令”升级后,在北京其他区拥有一套房产的京籍人员,但因工作调动等原因,计划在通州购房的,需将原有房产出售,再在通州购买首套商品住房;如果是已婚家庭,也可以选择先在通州工作3年,满足3年社保或个税的条件之后再购买第二套商品住房。

  

之所以升级通州的住房限购,通州住建委曾在2017年举办的 “副中心规划建设”一把手微访谈中提到,一方面是要坚持住房的居住本性,遏制炒房行为;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社保户籍等条件来实现通州的职住平衡。

  

第一财经注意到,在北京通州“双限”政策出台的年份,正值国家聚焦“去库存”、全国楼市政策普遍放松之际。但彼时,受到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北京市政府迁往通州等利好消息影响,通州楼市迅速升温,通州的房价也水涨船高。叠加通州住建委前期打击捂盘惜售、虚假宣传、恶意哄抬价格等行为无果,通州库存告急等原因,通州的楼市政策在当时全国放松潮中逆势加码。

  

中原地产最新研报显示,“双限”政策前一年(2014.9-2015.8),通州区新建商品住宅累计成交7361套,月均成交613套,而“双限”政策落地一年(2015.9-2016.8)累计成交3842套,月均成交320套,较之前下跌48%,同期全市降幅仅4%。2021年通州楼市成交量达到限购7年来的最高峰,但仍未超5000套。

  

其中,政策调控更容易触及的新房市场成交回落更明显。根据上述研报,2013年-2015年,通州新房成交套数占全市的比值均超过15%,而2016年以来,截至2022年8月中旬,新房成交占比仍未能恢复至“双限”政策前。

  

另据通州区统计局数据,2022年1-5月,通州区商品房销售面积为406290平方米,同比增长8.7%;但新开工面积为295424平方米,同比下降14.5%。

  

区域土地市场亦整体趋冷。今年2月,通州举行2022年拟入市土地推介会,全年拟供应10宗土地,其中居住类用地8宗。但截至8月初,居住类用地中仍存在没有正式挂牌成功出让的地块。

  

松绑“限购”后,楼市影响几何?

  

“和7年前相比,通州的住房市场已经出现了明显变化。”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房地产专委会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理事长王业强称。

  

他对记者表示,一方面,购房政策收紧后,在打击投机炒作行为的同时,也抑制了一部分刚需和改善性需求。“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的人口、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都即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高潮,过严的楼市调控不利于通州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北京历来都是全国楼市政策的风向标,此前,即便全国楼市整体下行压力较大,北京的楼市调控政策一直比较紧。但近月来,北京开始针对局部地区和特定人群松动限贷和限购,这充分说明楼市已经到了关键拐点,或预示全国楼市政策的全面放松。

  

“此外,通州目前的发展定位已经明确,相关区域的战略规划也已经出台,房地产作为实现通州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服从于产业的整体发展,放松限购正当其时。” 王业强称。

  

在“双限”政策出台的第二年,通州的定位发生改变,由 “市行政副中心”升级为“城市副中心”。根据北京市总体规划要求,北京城市副中心到2035年人口控制目标为130万,将会承接北京中心区疏解人口40-50万人。

  

从供给侧来看,“双限”政策制定之初,区域楼市去化快、供给不足的阶段性背景已不复存在,目前,当地甚至出现了楼市库存积压的情况。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2021年,通州区商品住宅市场的可售套数和可售面积持续走高,分别从2017年的2835套和308631平方米上升至2021年的10620和1301360平方米。

  

多重因素影响下,去年以来,通州周围地区陆续传来限购松绑的信号。

  

2021年4月,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针对网友“马驹桥部分地区已正式划归亦庄开发区,何时会解除原有通州区限购政策”的疑问,北京经开区回复称“截至目前,亦庄新城地区按原购房政策执行。但对于亦庄新城范围房屋限购政策,“我们正在积极研究”。

  

而在与通州隔河相望的燕郊,今年8月份也正式官宣全面取消限购、限售。根据“廊坊政务”官方平台日前发布的《关于支持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六条措施》“明白卡”,取消户籍、社保(个税)等不适应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的限制性购房条件,对“北三县”(三河、大厂、香河)和环雄安新区周边县(市)等重点区域,取消非本地户籍居民家庭的住房限售年限要求。

  

王业强预计,随着通州的放松限购,将对环京楼市进一步起到促进作用。“但短期不会出现明显的效果,需要根据根据整体市场发展进一步判断。”

  

那么,随着通州及周围区域限购政策逐步放松,如何防范拥有更多产业和人口的首都核心区以东楼市“虚火过旺”?

  

王业强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楼市放松政策在执行时仍要坚持“房住不炒”的基调,以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第二,要坚持因城施策、一城一策的调控方向,强化区域政府维护楼市稳定的主体责任和楼市调控的主动权;第三,加强楼市供给侧改革,将满足新市民的刚需和改善型需求作为政策重点,加强土地支持政策;第四,要将放松限购政策与保障性租赁市场发展结合起来,以进一步平抑房价并更好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多数消费者购买海景房直接目的并非自住,而是看好房子的长期增值功能。海景房的降温,说明房子正逐步回归居住功能,消费者对房子的预期逐渐实用化和理性化,投机投资行为降温,市场趋于平稳健康发展

  

近一段时间以来,多地海景房价格出现明显下跌。一度受到热炒的海景房被市场冷落,引发社会关注。

  

部分海景房风光不再,看似有些意外,却也在情理之中。对不少购房者而言,海景房的投资属性要强于居住属性。海景房项目往往以度假和养老吸引眼球,而多数消费者购房的直接目的也非自住,而是更看好房子的长期增值功能。海景房的降温,恰恰说明房子正逐步回归居住功能,消费者对房子的预期逐渐实用化和理性化,投资房产的热情大不如以前,投机投资行为降温,市场趋于平稳健康发展。

 

前些年,在资本炒作下,海景房受到不少人追捧,价格居高不下,房企盲目大规模布局,部分地区供给出现过剩,由此产生了泡沫。曾经的价格高企,来源于市场的炒作和消费者的盲目跟风,并非是真实需求的反映。随着供需发生变化和购房者趋于理性,海景房消费后劲不足,并且暴露出一些短板和风险。

  

价格由价值决定。海景房降温,是市场对其真实价值的重新评估。相比于普通住房,中小城市海景房往往“好看不实用”。无论是教育、医疗等资源的配套,还是生活基础设施的投入,海景房往往都不具备竞争力。部分购房者仅仅把海景房当作家庭资产配置的工具,却忽略了长期空置带来的房屋管理、清理维护等问题。由于临海地段较为潮湿,海景房容易受到腐蚀,折旧力度往往更大。

  

现实中,不少购房者都是在旅游度假途中草草签订合同,但对于房屋预售许可、产权属性和具体细则并不知情,对房产长远价值缺少深入研判。实际上,不少海景房都存在价格陷阱,尤其是对异地购房者而言,买房后发现上当受骗的情况并不少见。

  

当然,海景房的降温,也集中体现出楼市调控政策逐渐显效。疫情发生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分化趋势进一步加剧。对此,多地因势利导,出台调控政策,在因城施策背景下,实行差异化调控政策,坚决打击各种炒房行为。从市场反馈看,限制投机性购房调控政策的作用不容忽视。

  

这也再一次警示炒房客,房地产的投资属性不断弱化,而炒房带来的风险却在持续上升。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中,房价涨跌互现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押注房价只涨不跌注定只能自食苦果。

  

从长远看,产业和人口是支撑楼市回暖的核心要素。要想真正提振楼市,一些沿海中小城市只有苦练内功,摆脱地产路径依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如此才能不断提升城市吸引力。此外,楼市调控的实践表明,从源头上减少房地产的财富属性,让其回归居住属性,方能从根本上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房企集体遭遇业绩“滑铁卢”的罕见场面,在2022年出现了。

  

随着中报披露期来临,房企密集释放业绩预告,但放眼望去,仍在正增长的企业屈指可数,巨亏几十亿、盈利暴跌成为行业常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超50家房企上半年业绩预亏,没有亏损的也并不好过,龙头企业同样遭遇盈利“黑天鹅”。

  

建业地产、正荣地产、泰禾集团、蓝光发展、金科股份、阳光城......此轮出现债务危机的房企,都不可避免滑入了亏损深渊;状况稍好的房企如碧桂园、绿地控股、招商蛇口,也相继出现利润的大幅下滑。

 

如果说“增收不增利”、盈利空间下滑,已是地产行业此前的常态,如今房企批量出现业绩滑铁卢,则有一些受当下行业环境影响的特殊原因。比如,销售不振结算规模大跌、资产减值计提规模增加、外汇波动造成汇兑损失、停工之下利息资本化减少等。

  

这已不是一家企业经营良好与否的问题,而是当下房企面临的普遍困境。房企债务压顶、资金紧张,宛如蝴蝶颤动的翅膀,不仅降低了购房者信心,还导致施工进度减缓、影响交付规模,最终“入不敷出”的房企,偿债压力则会继续增加。

  

碧桂园总裁莫斌近日在投资者会上表示,市场下行周期之久超预期,从去年6月份到现在仍然处在下行期。而随着货币政策、调控放松、保交楼措施等相继发力,这些房企能等来柳暗花明的那天吗?

  

半年亏损额最多超50亿

  

2021年的业绩还有房企至今“难产”,新一季的中报披露又到来了,从已公布数据看,当下房企的生存处境不容乐观。

  

亏损名单中,有已“爆雷”房企,也有尚未出现违约的企业。其中,已引河南国资入股的建业地产亏损规模最大,预期期内将录得50亿~60亿元的权益持有人应占亏损,而上年同期该公司录得7.29亿元的权益持有人应占溢利。

  

建业解释称,亏损主要归因于: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销售同比下滑;新冠疫情影响导致工程进度推迟,年内交付体量下跌,结转收入减少;商业租赁需求下降,投资物业公允价值增值减少;交付物业平均售价下降,毛利率减少;期内存货减值增加。

  

亏损规模同样惊人的蓝光发展,2021年便亏掉超百亿,今年上半年再度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4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43亿元左右,预计2022年半年度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负。

  

已出险房企阳光城,继去年净亏损近70亿元后,出现了首个半年度亏损,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35~45亿元,上年同期盈利19.9亿元。去年归母净利润8.09亿元的正荣地产,预计上半年母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25亿~30亿元。

  

主要从事一级房地产开发的中天金融,预计上半年亏损22亿~35亿元;河北房企荣盛发展,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8亿~24亿。与此同时,金科股份、首开股份、泰禾集团、中南建设、天誉置业等房企,净利润亏损规模均超过十亿元。

  

国资房企远洋集团,也罕见遭遇业绩滑坡。据该集团未经审核财务数据,上半年其营业额约234.12亿元,期间溢利1.08亿元,其他全面亏损9.88亿元,全面亏损总额8.80亿元;截至中期末,集团资产总值2640.01亿元,负债总值1922.54亿元。

  

没有跌入亏损境地的房企,盈利数据也不容乐观。“宇宙房企”碧桂园发布公告称,预计公司上半年核心净利润45亿~50亿元,股东应占盈利2亿~10亿元,而2021年同期碧桂园的归母净利润达150亿元,今年盈利情况出现大幅下跌。

  

头部房企招商蛇口,预计2022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亿~21亿元,同比降幅达到50.60%-64.71%;绿地控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42.01亿元,同比下降也达到了48.98%,扣非净利润43.77亿元,同比下降43.8%。

  

此外,旭辉控股、时代中国、雅居乐、禹州集团、中梁控股、合景泰富等多家规模房企,均录得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其中禹州集团、时代中国净利润跌幅均超90%,合景泰富净利润跌幅超80%,中梁控股净利润跌幅超60%。

  

能保持业绩正增长的房企,或是少数经营稳健的国企央企,或是因此前基数小录得正增长。销售规模已冲到第二的保利发展,预期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3.19%至1108.47亿元,营业利润191.72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增长4.1%至107.21亿元。

  

降价甩卖影响利润

  

作为行业头部企业,碧桂园也出现盈利大幅下滑,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销售业绩、交付规模齐齐下滑,是房企遭遇盈利滑铁卢的主因。在8月18日举行的投资者会上,碧桂园总裁莫斌表提到,今年上半年,受疫情限制性措施影响,碧桂园交付规模下降,减慢了项目结算进度,导致收入规模下降并影响了结算毛利及利润规模。

  

同时,因行业风险出清的过程仍没有结束,为了保障现金流的平衡,碧桂园在部分区域对尾盘资产和要出清的资产有一些量价平衡的安排,对毛利构成了较大压力。

  

在其他房企给出的原因中,销售均价下跌也多次被提及,成为影响当期盈利的重要因素。荣盛发展表示,报告期内,为促进回款,公司部分项目通过一定程度的以价换量实现项目去化,在利润率面临下行压力的行业趋势下,加剧了毛利率下降。

  

弘阳地产也表示,造成业绩亏损的因素包括,受新冠影响,集团的开发项目售价未及预期。金科地产称,行业销售整体大幅下挫,公司为刺激销售回款,采取降价促销及专项去库存等措施,导致毛利率降低、销售费用增加。

  

第一财经据中指研究院数据统计发现,2022年上半年,销售额排名前20的房企中,有12家的销售均价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另外8家的销售均价上涨。

  

销售均价下跌的12家房企包括碧桂园、保利发展、中海地产、绿城中国、融创中国、龙湖集团、绿地控股、新城控股、旭辉集团、越秀地产、金科集团、世茂集团。销售均价上涨的8家房企包括万科、华润置地、招商蛇口、金地集团、中国金茂、滨江集团等。

  

其中,降价幅度超过10%的房企有四家,分别是碧桂园下跌15.6%,绿城中国下跌10.2%,绿地控股下跌11.7%,金科集团跌幅最大,为21.9%。2022年上半年降幅度较大的碧桂园和金科集团,销售均价分别为8127元/平、7781元/平,都低于1万元/平。

  

自2018年以来,房地产行业利润增速已呈下降趋势,随着高地价项目进入结算期,企业利润规模出现负增长。如今,房企大力降价甩卖,行业整体利润率再度承压。

  

不仅如此,因在售物业均价下滑、行业形势持续低迷,多家房企存货跌价准备增加,对净利润影响较大。莫斌表示,出于谨慎性原则,期内碧桂园对物业项目计提的减值增加;上坤地产称,受疫情及市场环境影响,物业项目平均售价下跌,导致存货减值拨备增加。

  

克而瑞表示,近年来,受行业盘整及疫情影响,房企加速“缩表”,资产减值计提现象普遍,这在一定程度拉低了净利润水平,甚至成为部分企业亏损的主因,影响不容忽视。从资产减值计提构成来看,存货跌价损失占最重头。

  

该机构认为,经历高速增长期,资产“虚高”企业不在少数,随着行业回归理性,房企资产减值亏损的“阵痛”或不可避免。但从长期来看,资产“瘦身”也是行业回归理性的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交付规模下降、资产减值这两大原因,停工影响利息资本化情况、以及汇兑损失,也对房企当期业绩造成较大影响。

  

蓝光发展便表示,因部分项目非正常停工影响,依据会计准则对于不再满足资本化的利息支出计入当期损益,本期费用化利息支出较大。同时,公司美元债因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下降的影响,产生汇兑损失约2.5亿元。

  

泰禾方面表示,报告期内,受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影响,泰禾持有的以美元计价的外币借款及利息等产生汇兑损失约5.53亿元,而去年同期为汇兑收益1亿元。此外,期内公司部分房地产项目完成交付,但由于项目工期延长导致成本增加,产生少量亏损。

  

当下,销售及盈利规模增长,已经不是房企追求的首要指标,如何稳住现金流“活下去”才是生存要义。莫斌称,在市场下行和市场筑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以现金流为核心。做好资产负债和利润表的平衡,保证公司能够活下去,活到健康的市场到来。

  

东兴证券表示,近日住建部、财政部、央行等有关部门出台措施,通过政策性银行专项借款方式,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建设交付。在“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的指导下,政策有望正进入新一轮释放期,纾困力度与需求刺激力度都在进一步加强。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经纬8月17日电 (魏薇 实习生 郭西子)不久前,北京住建委发布消息,对中心城区老年家庭(60周岁及以上)购买三宗试点项目,并把户口迁至试点项目所在地的,给予政策支持,其中提到了“子女可作为共同借款人申请贷款”。

  

近日,中新经纬调查发现,北京市部分银行在其他非试点项目也可以做“接力贷”业务,即父母可以作为主借款人,子女作为共同借款人,只要父母具备北京购房资格,父母和子女的收入总计不低于所还月供的2倍即可。

  

有银行人士对中新经纬透露,接力贷在北京市场一直都存在,并非近期才出现。业内人士认为,接力贷产品对当下楼市而言,意在降低购房的门槛,适度松绑。同时也需要进行规范,警惕其成为一种炒房的手段。

  

“接力贷”:父母主借,子女共借

  

家住北京市大兴区的王女士最近在和中介聊天时意外得知,有银行可以做接力贷。“我和我老公现在买房就算二套了,首付太高了,但是中介说可以用老人名义买,用接力贷。我公公婆婆名下没有房产,这样首套房只需要3.5成首付,压力就小很多。”王女士说。

  

不过,中介告诉王女士,父母的年龄最好不要超过70岁,而王女士公公婆婆的年龄已经超过,她用接力贷买房的想法也只能作罢。

  

所谓“接力贷”,是指以父母购房资格买房,父母作为主借款人和子女作为共同借款人,一起承担还贷责任。

  

近日,中新经纬以客户身份咨询北京某地产中介,对方表示,可以做接力贷,前提条件是父母有北京购房资格。如果父母名下有房算二套房贷款,如果无房算首套房按首套贷款,退休的需要提供退休金证明,子女提供收入证明覆盖月供的2倍即可。

  

“只要您符合银行的资质,和项目没有关系,都可以做。我们和四大行都有合作。”另一位北京地产中介称。

  

中新经纬又以客户身份向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 、华夏银行、光大银行等多家银行的客户经理进行咨询,均称可以做“接力贷”。目前来看,主流的借款人最大年龄是70周岁。

  

农行某客户经理介绍,针对其合作楼盘,若父母其中一方作为主借款人,年龄最大不得超过69岁,且必须有收入。若父母已退休,办理贷款时需提供退休证复印件和近一年的退休金流水。收入证明方面,需要父母和子女的收入总计不低于所还月供的2.1倍。

  

该客户经理称,目前北京市首套房利率为5%。以贷款150万为例,还款期限25年,需要每月还款8768.85元,父母和子女收入证明需达到每月近18500元。

  

建行北京某支行的客户经理表示,这种相当于老人买房、子女共借。需要看主借款人家庭的资质,如果名下无房无贷就可以认定为首套房贷款。另外,共同借款人名下不能有在途的两笔以上住房贷款记录。

  

关于贷款年限,上述客户经理称,90减去年龄大的父母一方年龄即为贷款年限,例如父母今年65岁,则贷款年限为25年。办理贷款需要父母提供退休银行工资流水。子女名下房贷计入家庭负债,收入证明也需覆盖家庭负债。

  

华夏银行一位客户经理也表示,该行可以办理接力贷。当被问及父母年龄超过70岁是否可以办理时,该客户经理表示:“可以,最多可以贷款年限是84减年龄。”比如父母年龄72岁,只可以贷款12年。

  

“接力贷必须得子女也就是直系亲属做担保”,上述客户经理表示,子女名下已有房贷算家庭负债,收入证明需覆盖家庭负债的2倍。比如子女现在每月房贷1万元,本次购房月供8000元,那么老人和子女的收入证明相加需要达到3.6万元以上。

  

另一位交通银行的客户经理同样称,“如果退休后有正常收入应该是可以的,但也需要看具体贷款金额。父母年龄在65岁之前肯定没问题,再大可能得看具体情况。”

  

“北京市场一直都存在接力贷,只是部分银行做不了。”一位股份制银行北京某支行人士对中新经纬透露。另一家城商行北京某支行个贷人士则表示,考虑到风险把控,该行并不做接力贷。中新经纬还拨打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部分支行电话,均表示没有接力贷产品。

  

北京三项目试点支持老年家庭购房

  

8月4日,北京住建委发布消息,对中心城区老年家庭(60周岁及以上)购买昌平区平西府、顺义区福环、顺义区薛大人庄三宗试点项目,并把户口迁至试点项目所在地的,给予一定的支持政策。

  

北京住建委提出了三项措施:老年家庭名下无住房且无在途贷款的,购买试点项目普通住房执行首付比例35%、非普通住房执行首付比例40%,以及相应的贷款优惠利率;购买试点项目140平方米以下住房的,按首套房首付比例35%、二套房首付比例60%执行;其子女可作为共同借款人申请贷款。

  

对此,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北京市这次试点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接力贷”,它有严格的限定条件,老人名下要无房无在途贷款,并且购买的房子在郊区,子女才能共同还款。这和一般意义上的接力贷产品有所不同,范围是比较小的。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北京此次政策,对于老年人的购房采取了定向放松、针对具体项目试点。

  

“针对老年人购房方面的痛点,包括首付能力较弱,尤其是贷款难等问题,在首付比例下调、贷款资格审查的门槛降低等方面落实了宽松的政策。尤其是允许子女帮忙一起贷款的做法,使老年人购房方面的压力会更小。”严跃进表示。

  

业内:接力贷有待规范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2022年7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1217亿元,同比少增2842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1486亿元,同比少增2488亿元。

  

另外,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月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40个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下跌,51个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分别较上月增加2个、3个。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认为,市场预期减弱是房价修复动力不足的原因。他指出,局部地区疫情反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居民消费意愿不足。多重因素综合影响下,房地产市场有所回落,房价修复动力减弱。

  

目前,全国多地在因城施策地调整楼市政策。今年4月,广州传出有银行启动“接力贷”的消息,但银行方紧急叫停了该项目。时隔四个月,又有媒体报道称,广州楼市重启“接力贷”。不过,据第一财经17日报道,多家股份行、国有行均表示并没有该产品。

  

6月,广东珠海推行的公积金“接力贷”也引发市场关注,其中提到实行“一人购房全家帮”。也就是说,珠海市缴存职工可用公积金帮直系亲属付首付和还贷。事实上,湖南邵阳、广东潮州、四川资阳、江西赣州、安徽池州、云南楚雄、河北沧州和秦皇岛等地出台公积金新政,也明确直系亲属可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支付购房款以及偿还房贷。

  

董希淼在接受中新经纬采访时指出,可以适当探索“接力贷”产品,一方面能解决老年人买房问题,老年人也需要改善居住条件,但银行对老年人贷款年龄的规定不同,老年人贷款就比较困难,接力贷产品可以帮助老年人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二是对于银行来说,由于子女作为共同借款人也承担相应责任,风险基本是可控的。

  

不过,董希淼也提到,接力贷需要进行规范,它可能成为一种炒房的手段。比如子女已经有两套房,以子女的名义无法再买,再以父母名义购买也会有炒房的风险,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哪些情况可以进行接力贷。

  

严跃进分析称,在实际操作中,接力贷也是一种比较创新的贷款工具,使购房者可以贷到更多的金额。当前各地信贷投放的压力比较大,接力贷总体上是在监管的边缘线试探,和银行希望对客户多贷款的心态有关。

  

他认为,此类贷款做法之所以有批评,一是因为可能存在贷款方面的不公平,即部分人可以多贷款。二是可能有些人借此类方式变相逃避限购,即子女帮父母办理接力贷,但实际上是子女自己在购房,只是借了父母的名义买房。

  

“后续各地要注意的是,这几个争议的内容要有预案,要有管控和预防风险的措施。在有措施的情况下再适当推进此类业务。”严跃进表示。

  

北京金诉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臣对中新经纬表示,接力贷产品对当下楼市而言,是在降低购房的门槛,适度松绑。但是这个产品本身是有一定争议和风险的,所以在个别城市曾一度明令禁止。

  

王玉臣进一步指出,对于银行而言,风险相对小一些了,因为通过增加借款人的方式降低了自己的风险,进行了风险分担。对于贷款人而言,之所以会采用这种方式往往意味着自己的资金能力是有问题的,如果没问题,恐怕不会选择这种方式。当超出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去贷款买房的时候,无疑会增加自己和子女或父母的经济压力。而且,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采用了接力贷,为了一套房子,父母和子女恐怕都要多年连带还贷。

  

王玉臣建议购房人,买房时一定要充分评估自己的资金能力。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对自己的资金能力要做相对保守估计,避免将来出问题。

 

来源:中国新闻网

 

(PLO)- 建设部公布了岘港许多待售房地产的价格。


建设部刚刚发布123号文,公布了2022年二季度全国住房房地产市场信息。

 

 

根据建设部的数据,全国范围内的数据显示,二季度商品房供应情况并没有改善,尤其是新发牌的项目数量相比2021年同期只有42%。

 

其中,中部地区正在筹建3个商品房项目,961套。此外,还有211个项目在建,超过13.1万套公寓。

 

中部省份有18个项目,未来可售商品房3738套。

 

建设部还记录,在中部地区,公寓和个体住宅成功成交近2万宗。该地区土地交易成功数量近7万宗。

 

关于岘港的市场价格,建设部在 FPT 广场公寓项目(Ngu Hanh Son 区)的经济适用公寓部分记录的价格约为 2570 万越南盾/平方米。

 

中端公寓板块有The Sang Residence项目(Ngu Hanh Son区),价格约为4600万越南盾/平方米。高端部分有M Landmark Residence项目(海洲区),价格约1.2亿越南盾/平方米。

 

个人住宅方面,岘港的土地有 Euro Village 2 项目(Cam Le 区),售价约 9200 万越南盾/平方米,Tuyen Son 南桥项目(Ngu Hanh Son 区),售价约 1.15 亿越南盾. 越南盾/平方米。

 

建设部数据显示,随着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商业和服务投资活动恢复、恢复正常,二季度大部分地区单房和项目地块价格趋于放缓。

 

来源:PHAPLUAT

翻译者:黎氏河江

 

 原标题:只赚不赔?半价买房,3年后房价上涨可原价购买另一半产权!“深企版”共有产权住房来了!

  

共有产权住房在国内许多城市陆续出现。

  

“深企版”共有产权住房近日引起市场热议。公开信息显示,深圳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携手深圳安佳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近日发布了“青年人才共有房计划”,青年人才与企业共有产权,三年后可相互回购。

  

“深企版”共有产权住房来了

 

据悉,在上述“青年人才共有房”计划中,深圳安佳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将依据深圳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依照人才的标准,对有意向入驻其开发运营的“朗峻·107数字花园”符合标准的青年人才,开放50套产业公寓,与青年人才共同持有该房产权。

  

具体细则方面,三年之后,如果房价出现上涨,青年人才可以选择向企业按照原价购买剩下的一半产权,搭上资产上涨的“顺风车”;如果三年后房价下跌,企业将向青年人才按原价回购一半产权,确保青年人才置业无忧,安居乐业。

  

深圳市企业人力资源发展促进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朗峻·107数字花园”根据青年人才的切实需求,构筑了集住宅、商业、园林、配套设施于一体的生活圈。随着入驻企业的不断增加,对于人才需求也急迫,需要各类高层次人才与产业社区携同发展。在今年4月,双方率先尝试推出“乐业计划”,为专家人才提供“乐业特享房”,这也是深圳房企首次为人才提供“特享房”,“乐业特享房”一经推出,就受到专家人才的欢迎。

  

有市场人士认为,产业公寓在深圳属于不限购不限贷的产品,类似产品在深圳市场的“涨幅”远远不及住宅产品。不过,此举也可以看成企业为吸引并留住更多的人才所推出的举措。

  

各地推进共有产权住房建设

 

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20个城市出台共有产权住房相关政策或公开征求意见。此外,也有多个城市表示将研究探索、发展推进共有产权住房。而在深圳,共有产权住房是未来深圳保障房体系中的可售型房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关政策的变化也一直备受关注。

  

记者从近日发布的一期《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获悉,深圳市政府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中,深圳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深圳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办法及深圳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办法等社会关注度高的立法项目纳入当年拟提请审议项目。近日,深圳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2022年度建设用地供应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在这份《计划》中,最令人关注的是今年拟新供应的28个公共住房项目,含南山(前海)、罗湖及光明等多个片区。

  

早在去年8月,临深的东莞发布了《东莞市三限房(共有产权住房)建设和分配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东莞拟在长安、虎门、凤岗、塘厦、大朗等5镇试点建设“三限房”项目。承购人按房产总价的50%出资购买50%产权。交付一定年限后,经市政府同意,可获得完全产权。此外,购买三限房享有与普通商品住房同等的教育、医疗、户政、养老、住房公积金等公共服务权益。三限房优先安排在安居需求较为集中、配套设施较为齐全、功能完善的区域。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当前各地共有产权住房建设将持续推进,但是如何真正和房住不炒以及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等进行结合,也是需要不断思考的内容。

 

来源:中国新闻网

 

随着稳经济大盘政策落地显效、全国疫情逐步缓解,积累的需求开始释放,房地产市场加快恢复,销售端、融资端出现同步回暖迹象。

  

近日,第一财经从金融管理部门和多家银行了解到,6月房地产贷款新增规模较5月明显提升,连续两月环比多增。预计6月房地产贷款新增超1500亿元,较5月环比多增2500亿元,其中房地产开发贷款多增1000亿元,个人住房贷款多增1500亿元,房地产融资呈现回暖趋势。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房地产市场累计和单月销售均继续回暖。1~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同比降幅分别收窄1.4个、2.6个百分点,出现积极信号。单月来看,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环比分别增长65.8%、68.1%,延续5月回暖趋势。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耿欣欣认为,今年1~6月,房地产销售延续同比下行但边际改善的趋势,销售面积、销售额同比降幅较1~5月边际收窄。随着全国范围疫情缓解,需求回补叠加前期宽松政策逐步传导至销售端,高能级城市和头部房企销售环比回温明显。

 

此外,居民住房金融环境也在持续改善,购房成本持续降低,个人按揭贷款降幅收窄。数据显示,6月,全国100余个重点城市的首套房平均房贷利率、二套房平均房贷利率分别较上月回落49个和23个基点,创2019年以来新低。

  

去年四季度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走低,针对房地产市场低迷现状,各地纷纷出台楼市提振政策。根据中指研究院监测数据,仅2022年以来已有超百城放松调控政策,政策频次超300次,但不同城市的政策效果差异较大。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分析,一线城市以跟随LPR下调房贷利率为主;二线城市以放松限购限售为主,市场多有边际改善;三四线城市放松力度最大,限购限售叠加降首付,政策效果不一。

  

展望下半年,耿欣欣认为,房地产政策、金融政策和市场将出现一系列积极变化。政策首要发力点仍聚焦于激活购房需求,金融环境也将持续改善,个人按揭贷款和开发贷发放的节奏会比以往加快,随着疫情因素逐步褪去,房地产宽松政策将进一步落地见效,房地产市场在下半年有望出现好转,大城市住房销售将率先于三季度企稳回升,并带动房价摆脱下行通道,四季度楼市值得期待。

  

叶银丹建议,考虑到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有必要针对各地房地产市场差异化特征,进一步从供需两端推出有力度的政策举措,改善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状况,释放市场购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