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议的猴痘会如何传播?北京疾控详解猴痘相关问题猴痘为自限性疾病 无需特殊治疗

 

网络热议的猴痘会如何传播?该怎么预防?与天花和水痘有什么区别?今年5月份以来,国外关于猴痘的相关疫情引发了不少网友的热议和担忧。昨日,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地所的陈艳伟和窦相峰两位专家为大家详解猴痘相关问题。专家表示,猴痘是一种早已存在的疾病,为人畜共患病。不过,与新冠肺炎不同,猴痘并不是新发传染病。比起新冠,猴痘对实现传播的条件要求更高,因此效率也更低。猴痘是包膜双链DNA病毒,基因组较稳定,变异速度慢。多数感染者会在2至4周内痊愈,无需特殊治疗。目前我国尚无猴痘病例报告。

 

多数感染者会在2至4周内痊愈

 

在传染源方面,猴痘病人、感染猴痘病毒的动物是猴痘的主要传染源。目前认为猴并不是猴痘病毒的储存宿主,非洲的啮齿类动物可能是重要的储存宿主。可以感染猴痘病毒的动物包括土拨鼠、冈比亚硕鼠、树松鼠、条纹松鼠、条纹老鼠、兔、睡鼠和扫尾豪猪等。猴痘可以发生人传人,但效率较低。通常主要通过接触患者的病灶或接触过病灶部位的衣服、床单等造成传播。也可能会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但这种情况通常在长时间、面对面的接触条件下才容易发生。

 

猴痘潜伏期通常是6至13天,也可能为5至21天。感染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和淋巴结肿大症状,肿大的淋巴结可能发生在身体两侧或一侧的颈部、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随后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从面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皮疹从斑疹、丘疹、水疱疹逐渐发展为脓疱,并持续一周左右时间,之后结痂,一旦所有结痂脱落,感染者即不再具有传染性。多数感染者会在2至4周内痊愈,无需特殊治疗。

 

普通人不接触患者 皮肤及体液可有效预防

 

猴痘该怎样预防?专家表示,确诊患者需要接受隔离以免传染他人,普通人群不接触可能患有猴痘患者的皮肤及体液,不接触患者污染的衣物、毛巾及床上用品均是预防被患者感染的有效措施。在人员密集场所保持距离、戴口罩和勤洗手,避免与野生动物,特别是患病或死亡的动物接触,不食用未熟透的肉制品等也会降低被感染风险。

 

猴痘通常为自限性疾病,无需特殊治疗。目前用于治疗严重猴痘病例的药物其中之一是特考韦瑞(tecovirimat),是一种被用于治疗天花的抗病毒药物,根据动物和人类研究的数据,于2022年获得了欧洲医学协会(EMA)用于猴痘的许可,但目前还没有被广泛使用。

 

目前我国尚无猴痘 确诊病例报道

 

有很多网友疑惑,猴痘与水痘和天花有什么区别?专家表示,水痘是与猴痘完全不同的疾病。水痘的病原体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人是这种病毒唯一的宿主。另外,水痘可以通过接种水痘疫苗来预防。猴痘的临床表现与天花相似,但天花的致死率高达30%,且病势发展很迅猛。与天花相比,猴痘要温和得多,它的病死率较低,虽然皮疹看起来比较可怕,可对大多数人来说,猴痘有自限性,但儿童、孕妇或免疫抑制人群可能病情严重,仍需密切关注。

 

专家表示,目前我国尚无猴痘确诊病例报道,但随着其他国家疫情加重,我国出现猴痘输入病例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而鉴于新冠疫情期间,各国已然经受了新发传染病防控的考验,且目前猴痘病毒传播能力有限,即使病例数有所增加,普通人也不必过于担心。文/本报记者蒋若静

 
来源:北京青年报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参考消息》29日刊登西班牙《先锋报》网站报道《肠道菌群为抗抑郁和抗焦虑的新疗法打开大门》。报道摘要如下:

 

过去15年进行的各项研究显示,心理健康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已经发现,某些旨在调节这一微生物群落的饮食干预和益生菌治疗可以改善某些精神障碍和疾病如焦虑和抑郁的症状和严重程度。

 

心理学家阿曼达·罗德里格斯说:“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研究方向。”微生物群及其分泌的分子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行为和神经系统疾病。饮食是影响微生物群组成的最大因素。因此,罗德里格斯通常让她的病人遵循富含纤维和良好脂肪酸的地中海饮食法,如果病人处于焦虑和轻度抑郁状态,她还建议服用益生菌——对健康有益的微生物。

 

罗德里格斯说,通过调节微生物群,可以影响精神疾病的症状。这不仅对焦虑或抑郁,而且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癫痫症等都有效。肠道微生物群可以成为治疗靶点。

 

一些实验已经表明,给健康人服用益生菌发酵乳制品可以改善他们的情绪,并促使与焦虑相关的大脑区域发生变化。爱尔兰科克大学微生物研究员约翰·克赖恩说:“在最近一项实验中,我们为志愿者提供富含益生菌的饮食长达数月,并增加他们食用的纤维和发酵食品的数量。我们发现,接受这种干预后,他们感觉更好,并且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

 

“如果你正确喂养你的细菌,就可以避免焦虑和抑郁,”克赖恩说,“我们尚不完全了解其中的机制,不清楚微生物群的改变是疾病产生的原因,还是疾病导致的结果。但我们知道,我们可以通过饮食和特定细菌的混合物来治疗疾病并改善其症状。”

 

“大多数关于肠脑轴心的研究都是在动物身上进行的,我们有很多证据表明这两个器官是如何交流的,以及益生菌对幸福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克赖恩说,“我们需要更多人类数据来了解微生物群如何改变行为。这将为我们设计具有治疗疾病的特定能力、以肠道为目标并适合每个人的益生菌打开大门。”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空气炸锅”一经面世就被奉为无油煎炸的神器。但有不少声音称,空气炸锅制作出来的食物“丙烯酰胺”含量超标,有致癌风险。空气炸锅烹饪的食物是好吃又健康,还是增加了致癌风险?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营养科专家曾婷,听听她怎么说。

 

辟谣:

 

致癌物与锅具无关,大多是因高温烹饪

 

空气炸锅是否会致癌?“简单来说,可以将空气炸锅理解成用空气代替油来对食物进行炸制。锅内顶部的空气加热后,用内置大功率风扇把热气进行急速循环,带走食物表层水分,使其变得酥脆,可达到煎炸效果。但它和其他锅具一样都是烹饪工具,只要符合生产标准,不烹饪有毒、有害物质,其本身谈不上危害健康。”曾婷解释说。

 

为什么空气炸锅制作出来的食物“丙烯酰胺”含量超标?曾婷表示,丙烯酰胺的确是一种潜在致癌物,经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评估后将它定位为2a级致癌物,但仅仅指其对人体有理论上的致癌性,临床实验证据并不足。而在加热同时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时(一般是淀粉含量高的食物),烹饪温度超过120℃,就会产生丙烯酰胺类的致癌物,难以完全避免。但这也恰恰说明丙烯酰胺的产生源自食物本身以及高温烹饪方式,并非空气炸锅本身。

 

也就是说,即使不使用空气炸锅,用普通锅具对食物进行高温煎炒、油炸、红烧、烤等,也可能产生丙烯酰胺。

 

建议:

 

饮食注重多样性,烹饪尽量蒸煮炖

 

食物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多少是安全的?曾婷认为,对于任何致癌有害物,其实很难给出明确的安全剂量,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及代谢特征不一样,建议少接触为好。

 

如何尽可能减少丙烯酰胺的产生?曾婷建议,日常做饭时,烹饪温度不宜过高,加热时间不要太长,尽量多蒸、煮、炖。同时要均衡饮食、荤素搭配,减少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的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因为食物多样性饮食可以减少患癌风险。在购买空气炸锅时要选择正规厂商,尤其是一些注重温控设计的空气炸锅。

 

此外,曾婷还提醒,除了烹饪过程中注意温度控制,要避免进食正处于高温发烫的食物。若总是“趁热吃”,也可能会对食管黏膜造成灼伤,长期如此容易引发炎症,诱发食管癌。

 

延伸:

 

空气炸锅烹饪食物会导致营养流失?

 

曾婷:任何烹饪工具在加热食物时都会导致食物流失营养,这其实是不可避免的。例如,蔬菜、谷物和肉类食物中的维生素受热后容易损失,但这不是关键性问题,可以通过增加食物摄入量来弥补。

 

空气炸锅制作出来的食物健康有益?

 

曾婷:仅是一种相对健康,相比于真正用油煎炸的烹饪方式,空气炸锅能减少油的摄入。因为肉类等食物已经含有不少脂肪,烹饪过程中完全不放油也是可以的。而且现在大部分国人的油摄入量(《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推荐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烹调油25g-30g)是超标的,确实要提倡少油饮食。同时,不少空气炸锅还有温度控制功能,能减少过高温度烹饪食物,确实稍微健康些。

 

来源:上观新闻

 

 

 

肠道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也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器官和免疫器官。5月29日是世界肠道健康日。有数据显示,87.6%的国人遇到过肠道健康问题,前五大肠道问题分别是排便不规律、便秘、腹泻、腹胀和消化不良。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更是位居恶性肿瘤第二位,死亡率居第四位。

 

高油高脂饮食、吸烟喝酒等影响肠道健康

 

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内科专业主任医师王韶华介绍,影响肠道健康的因素非常多,比如高油高脂等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吸烟、喝酒等;久坐会导致肠道蠕动速度变慢,各种有害物质的吸收增加、排出速度就会降低;一些食品添加剂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一些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非甾体抗炎止疼等药物会破坏肠道黏膜,造成肠道损伤。夜晚胃肠道也需要休息,熬夜会引起自身调节紊乱,影响胃肠道的消化吸收等功能的正常发挥。胃肠道是一个情感器官,来自社会、心理方面的压力引起功能失调等情况。

 

保护肠道健康,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暴饮暴食、远离刺激性食物,吃饭速度不宜过快、保持大便的通畅、戒烟戒酒、坚持锻炼;不要滥用药物,止疼药、抗生素等一定要遵医嘱服用;保持愉快的心情、学会释放负面情绪也十分重要。此外,在肠道菌群出现问题时,可以考虑适当补充一些益生菌。定期检查。王韶华提醒,当身体出现反复发作的腹痛、不明原因的便血、突然贫血、进行性的消瘦、大便习惯的改变、便秘腹泻交替出现、长期慢性腹泻或长期便秘、腹部可以摸到包块等情况,都可能是肠道出现问题的报警症状,应尽快到医院完善检查。

 

一般风险人群50岁以上可考虑做肠镜筛查

 

按照《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结直肠癌诊疗指南2021》推荐,三种筛查方式能够有效预防结直肠癌:便隐血检测、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肠镜检查。

 

应急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晓川告诉新京报记者,便隐血检测通常可用于一般风险人群,费用低,属于非侵入性检查,但对癌前病变的灵敏度相对较低,通常需要连续三次便隐血检测才比较有意义。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同样也是便检,属于非侵入性的无创筛查,对进展性腺瘤及早期肿瘤更敏感,价格较贵。肠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检查,对检查群体有一定要求,而且体质虚弱或严重基础疾病患者不适合。“肠镜及病理检查是肠道腺瘤及肿瘤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在检查的同时也可以做治疗,如切除腺瘤等。”刘晓川指出。

 

刘晓川建议,50岁以下的一般风险人群,首先可以通过便隐血或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进行筛查;50岁以上可考虑做肠镜筛查,如果肠镜筛查没有检查出任何问题,则可以每隔5年-10年再做筛查。高风险人群,如直系亲属有肠道肿瘤或肠道腺瘤的病史,或者炎症性肠道疾病或家族性息肉病等,应从40岁或更早开始做肠镜筛查。如果首次筛查发现癌前病变等情况,可根据病变的大小、数目,病理等情况由临床医生来决定复查年限。

 

来源:新京报

 

 

[本报消息]据卫生部今(27)日下午公布,从昨日下午4时至今日下午4时,越南新增1239本土病例。累计全国新冠确诊病例为1071万5247例。全国新增1239例新冠病例

 

 

具体是:河内 297, 永福 86, 富寿 63, 海阳 59, 乂安 56, 安沛 55, 广宁 51, 宣光 43, 南定 37, 岘港 35, 老街 32, 太平 30, 胡志明市 30, 太原 30, 山罗 29, 奠边 26, 北件 25, 林同 23, 河南 21, 河江 19, 河靖 18, 广平 18, 海防 17, 和平 15, 平福 12, 兴安 12, 宁平 11, 清化 11, 北江 11, 广治 10, 谅山 10, 平定 10, 高平 7, 莱州 6, 嘉莱 4, 庆和 3, 广义 3, 槟椥 3, 富安 2, 西宁 2, 永隆 2, 平顺 1, 同奈 1, 巴地 - 头顿 1, 坚江 1, 后江 1。其中1057例在社区发现。 全国今日有9365例康复出院,无死亡例。

来源:西贡解放日报

 

 

近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题为下一个新冠病毒“关切变异株(VOC)”在哪》(Where is the next SARS-CoV-2 variant of concern?)的评论。评论表示,某个免疫力低下的新冠感染者体内可能正在进化着一个新冠病毒变体:它具有高度传染性、能挑战现有免疫和疗法。

  

这篇评论文章会聚了众多病毒研究界的大咖,包括剑桥大学的古普塔(Ravindra K Gupta)、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Thomas P Peacock、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汉纳格(William Hanage)等。评论称,新冠大流行的特点是一波又一波的病毒新变异株席卷全球。这些变异的最终来源尚不确定,但初步证据表明,至少有一些变异来自于新冠病毒的长期感染者,例如某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感染者。在他们的身上能够观察到这种现象。

  

评论呼吁,目前全球最紧迫的任务是为那些新冠病毒的长期感染人群提供优质的医疗保健,并优先为他们提供治愈性治疗。如果未能妥善管理这些新冠病毒的长期感染者,会给个人和公共健康带来风险。

  

《柳叶刀》的这篇文章解释道,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比如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的患者或接受器官移植者,其免疫系统可能难以消除新冠病毒的持续感染。初步数据表明,新冠病毒在免疫力低下患者体内的感染通常会持续数月,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冠病毒会持续获得新的突变,因为它们可能会逃避免疫介导的中和并磨练其感染人类细胞的能力。

  

同时,由于免疫力低下患者体内持续感染中的病毒种群大小不受传播瓶颈的限制,与一般人群相比,新冠病毒的突变速度会加快,因此这种持续变异通常会让病毒产生相当大的基因新颖性。尽管单个宿主内病毒的进化压力可能不同于宿主之间传播的适应,但有理由假设下一个“关切变异株(VOC)”可能来自具有高度遗传多样性、具有耐药性的感染者人群。

  

作者举例,“关切变异株(VOC)”阿尔法(Alpha ,B.1.1.7)出现在英国,哪怕是比较和阿尔法关系最近的共同祖先毒株,阿尔法都显示出高度不同:它积累了一系列具有令人担忧特性的突变,其速度比当时其他新冠变异株更快。

  

早在2020年6月,剑桥大学的病毒学家古普塔就曾注意到类似的情况。当时他收治的一名患者在一个月前因新冠肺炎入院,而且住院期间持续排毒。这名患者此前因淋巴癌复发而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这种药会耗尽他产生抗体的B细胞,这使他很难对抗新冠病毒的持续感染。

  

古普塔研究过艾滋病抗药性问题,这让他对这一特殊新冠病例感到好奇,他试图治疗了这名患者。尽管被给予抗病毒药物瑞姆昔韦并进行了两轮血浆治疗,2020年8月这名患者在确诊101天后还是死亡了。当古普塔研究这名患者体内的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时,他发现病毒获得了一系列突变,可能使其具有更强的免疫逃脱能力。古普塔随即将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已成为各国研究人员试图了解阿尔法起源的重要参考。

  

古普塔当时就给世界提了一个醒:需要关注免疫低下人群在新冠大流行中的潜在作用。如果这一人群为新冠病毒提供了进化谱系的机会,而新产生的谱系传播速度更快,更具致病性,那么这些慢性的新冠感染不仅对患者构成危险,而且还可能改变新冠大流行的进程。

  

然而,近两年过去了,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变。一代又一代的新变异株在进化树上不起眼的位置突然崛起,并迅速取代前一个“关切变异株(VOC)”,席卷全球。在德尔塔(Delta,B.1.617.2)全球流行株几乎一统江山之时,它的远亲奥密克戎(Omicron,B.1.1.529)出现了大约45个突变,将奥密克戎与其祖先毒株分开。此前的贝塔(beta ,B.1.351)和伽马(gamma,P.1)同样也是从各自最近的祖先毒株中分离出来,同样出现了很多突变。

  

值得注意的是,德尔塔起源于印度,奥密克戎起源于南非,这两个国家的公共卫生条件都有待提升,缺乏对病毒基因组序列的持续监控。而南非更是有着全球数量最为庞大的免疫力低下人群——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可查资料显示,南非艾滋病携带者达700万人,约占该国人口的13%。

  

《柳叶刀》的评论在最后呼吁:治愈免疫功能低下的新冠感染者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可能携带下一个新冠变异株,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新变体,并挑战现有的免疫和疗法。

  

世界卫生组织流行病学家玛丽亚·范·科霍夫此前也表示,所有国家都应尽其所能,尽量减少新冠病毒的传播。“这种病毒传播得越多,它发生变异的机会就越大。”玛丽亚·范·科霍夫说,“我们在玩一场非常危险的游戏。”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当你身边亲近的人打哈欠时,你是否也会有同样的冲动,或者下意识地打哈欠?

 

事实上,打哈欠会传染的现象不只出现在人类中,其他社会性动物,如黑猩猩、狮子等打哈欠也会传染。并且可能所有脊椎动物都会自发打哈欠以调节体内过程。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理工学院进化生物学家Andrew Gallup多年来一直在探究打哈欠背后的原因。近日,其发表于《动物行为》的研究通过一些证据表明,传染性哈欠是如何进化来保护我们安全的。

  

Gallup指出,其他动物和人一样会打哈欠,这是一种相当复杂的反射,会在各种环境和神经生理变化下被触发,比如睡眠和清醒的过渡间。

  

“有研究表明,打哈欠是伴随着大脑皮层兴奋性的增加而开始产生的,因此,打哈欠本身可能有助于提高动物的警觉性。”Gallup说,“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大脑温度升高也会引发哈欠。对此,我在人类、非人类哺乳动物甚至鸟类身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Gallup开展的上述研究表明,改变环境温度以及个体大脑温度、体温可以有效地控制打哈欠的频率。

  

“我们在大鼠身上开展的研究表明,大脑温度升高确实会引发哈欠,而打完哈欠后,大脑温度会下降。”Gallup说。

  

那么,为何哈欠会传染呢?

  

Gallup指出,传染性打哈欠可能已经进化为群体同步行为,它通常会出现在一天中与状态过度和活动相关的特定时间。此外,它还可能进化为提高群体内部警惕性的行为。

  

“如果打哈欠是一个人警醒性减弱的标志,那么,看到一个人打哈欠可能会反过来提高观察者的警惕性,以弥补打哈欠者的低警惕性。因此,传染性哈欠在整个群体中的传播可能会提高整个群体的警惕性。”Gallup说。

  

Gallup等人对此进行了测试。他们向参与者展示一系列图像,其中包括具有威胁性的蛇的图像和给予非威胁性刺激的青蛙图像,并计算了他们在看到人们打呵欠或以其他方式移动嘴巴的视频后,能以多快的速度分辨出这些图像。

“在看到其他人打哈欠后,他们识别和发现蛇的能力,即对威胁性刺激的反应,迅速提高。然而,在观察到打哈欠后,他们识别和发现青蛙的能力没有受到影响。”Gallup说。

  

既然打哈欠有诸多作用,那么所有动物的哈欠都有“传染性”吗?

  

对此,Gallup表示,自发性哈欠是内在生理驱动的,而传染性哈欠是通过在他人身上看到或听到哈欠而引起的,这种现象只在高度社会化的物种中有记录,比如人类。

  

但个体之间的反应有很大差异,有些人很容易受打哈欠传染的影响,而另一些人则不然。一些研究表明,这可能是个体间移情能力的差异导致的。然而,其他研究未能证明这种关系。该问题尚未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

 

来源:新浪科技综合

 

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吴英艳)海南4月报告感染性腹泻病562例。而常见的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一种什么样的传染病呢?又该如何去预防?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副主任医师曾雪霞表示,诺如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10月到次年3月是高发季节。由于传染性强,特别容易在学校、旅游团等聚集性场所发生暴发。因此,学校等集体单位需要注意做好防范工作。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儿童以呕吐为主 成人则腹泻居多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道传染病,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

 

曾雪霞介绍,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一般以轻症为主,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其次是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等。成人和儿童症状有所区别,儿童以呕吐为主,成人则腹泻居多。对于婴幼儿、老人,特别是有基础性疾病的老人,诺如病毒胃肠炎可导致脱水等较严重症状。

 

诺如病毒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病毒,诺如病毒胃肠炎患者的粪便和呕吐物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如处置不当很容易造成感染。“主要人传人,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包括摄入患者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或者摄入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食物或水,以及间接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曾雪霞说。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属于自限性疾病,多数患者发病后2-3天即可康复。“目前,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不需要服用抗生素,但应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口服补液盐能帮助患者补充水分和平衡电解质。”曾雪霞介绍,呕吐或腹泻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诺如病毒如何预防?

 

1、把好“病从口入”关,勤洗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换尿片、准备或分发食物、咳嗽或打喷嚏有污染到双手、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设施等。正确烹饪食物,尤其是食用贝类海鲜等高风险感染诺如病毒的食品应保证彻底煮熟。

 

2、如果家人感染诺如病毒,患者应尽量不要和其他健康人近距离接触,尤其不要去做饭或照顾老人和婴幼儿。如果是孩子感染诺如病毒,家里尽量固定一位大人照顾,大人在照顾的时候也要注意防护,如处理呕吐物等排泄物的时候,要戴口罩、手套,处理完要彻底洗手等。

 

3、患病期间最好居家主动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3天(因为症状完全消失后患者还有少量排毒),避免传染给其他人,尤其从事服务行业人员和集体机构人员,如厨师、护工、学校和幼儿园的教师。

 

4、做好全面消毒,特别是发生聚集性疫情或暴发疫情的集体单位。重点对被患者呕吐物、粪便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生活用品、食品加工工具、生活饮用水等进行消毒。最常用的是含氯消毒剂。清洁使用的拖把、抹布等工具必须用含有效氯50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后彻底冲洗,才可再次使用。集体单位打扫厕所和卫生间的拖把应专用。

 

5、集体单位:做好晨午检(发现病人要回家休息)、因病缺勤登记、日常消毒;加强食品安全卫生,关注食堂的工作人员;如果有人呕吐(人呕吐是能产生上亿个病毒颗粒,容易产生气溶胶),要疏散周围的人,开窗通风;让受过培训的人员在做好防护的情况下清除消毒呕吐物排泄物;发现聚集性疫情要及时报告疾控部门。

 

来源:国际旅游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