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38 岁的女人,因登革热休克而导致心力衰竭和肝功能衰竭,因状况不佳而被送进XUYEN A总医院。

 

前几天,患者高烧好几天,在当地医院接受治疗但没有好转。 紧急转入隆安XUYEN A总医院时,确诊登革出血热第五天。患者还警觉但疲倦,呕吐较多且第5天有月经,血量较多,持续时间较比平常长。

 

6月2号 隆安 XUYEN A 总医院普通内科 LE THI HONG LOAN 医生告诉:“各位医生认为,此时患者因登革热而导致心力衰竭和肝功能衰竭,这是一种严重且罕见的并发症。 原因是肝脏受到Dengue病毒的侵袭,加上被患者在家中服用过量的PARACETAMOL而受损。 此外,该患者还患有阴道出血,有心肌损伤导致心力衰竭的风险。”

 

按方案抗休克治疗6小时后,强化复苏,血压有所改善但阴道出血仍持续,因为 Dengue 病毒抑制骨髓,减缓血小板恢复。 输注血小板和红细胞后,出血逐渐减少,肝酶降低,患者逐渐康复,可以吃喝。 目前,她刚出院,预计肝功能会完全恢复。  

 

登革热是由Dengue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 这种疾病是通过蚊子的叮咬从感染者传染给健康人的。 目前没有特定的治疗方法,也没有疫苗可以预防这种疾病。如果 严重的登革热病例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死亡。

 

LOAN医生建议人们一旦出现高烧症状,就需要去医疗进行检查并治疗,而不是在家自己治疗。 延迟发现会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需要住院治疗的登革热患者的体征包括:即使退烧或退烧后仍感到不舒服、无法吃喝、呕吐; 手脚冰冷、潮湿; 疲劳,烦躁; 鼻子或嘴巴出血,阴道异常出血,吐血; 行为改变; 6小时以上无尿。

 

从4月底越南南方进入雨季以来,卫生部和卫生机构一再警告登革热爆发的风险。 胡志明市是登革热病例最多的地区,今年前5个月录得1万多病例,严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均较去年同期增加。

 

来源:VnExess - 翻译者:玉孝

 

 

 

日常生活中,我们难免会有吃不完的剩饭菜,大多数人选择加热后继续食用。

 

不过,您知道吗——

 

这6种食物最好不要二次加热

 

1

 

菌类食物

 

提到菌类,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蘑菇,蘑菇经过高温烹饪之后会产生大量的硝酸盐,特别是海鲜菇、杏鲍菇和香菇等在冰箱低温保存和二次加热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会继续增加。

 

长期这样吃会增加罹患消化系统肿瘤的风险。

 

2

 

海鲜食物

 

虾、蟹、花甲等海鲜类食物不适宜二次加热,没吃完的海鲜如果放置太久,容易滋生细菌,产生毒素,而通常的加热时间和温度难以杀灭和消除这些细菌毒素,增加肝的解毒负担,最好现做现吃。

 

3

 

菠菜

 

菠菜草酸含量高,需要焯水之后食用,再加上菠菜中还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如果二次加热的话,菠菜会因为再次受热转化为亚硝酸盐,从而对人体有害。

 

4

 

牛奶

 

牛奶不能反复加热,时间长了牛奶就会变质,从而滋生细菌,容易造成腹泻。

 

另外,反复加热牛奶,会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变性,出现营养流失。

 

市售的盒装和袋装牛奶都是经过杀菌或灭菌处理的,可以直接饮用,无需煮透,也不要反复加热。

 

5

 

银耳汤

 

因银耳含有较多的硝酸盐类,煮熟的银耳汤,如果放置时间过久,硝酸盐会分解还原成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会使血液里的血红蛋白丧失携带氧气的能力,从而破坏人体正常造血功能,影响健康。

 

所以银耳汤最好现做现喝,不要隔夜。

 

6

 

溏心鸡蛋

 

溏心鸡蛋主要是指没有煮熟的鸡蛋,这样煮出来的鸡蛋无法彻底杀灭鸡蛋中的沙门氏菌。

 

如果再放置一晚,增加了细菌繁殖和产生毒素的机会。即使第二次煮熟了,也会存在致病风险,最好避免食用。

 

鸡蛋最好还是吃全熟的,这样才能将里面的细菌全部消灭。

 

全熟的鸡蛋在低温、密封情况下储藏,一般保存48个小时没有问题。

 

来源:沂水发布 

 

 

 

目前全球疫情仍处高位,国内疫情依然严峻复杂。当前正值“三夏”工作繁忙时期,同时,随着端午假期来临,人员流动频繁,为进一步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巩固全省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度过一个健康、欢乐、安全的假期,河南省疾控中心重要提醒如下:

 

一、及时主动报备

 

建议非必要不出行,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或发生本土疫情的城市。如确需出行,请提前了解目的地最新疫情防控政策,出行前向社区(村)报备,谨慎选择出行交通工具,全程做好个人防护,尽量不去人员密集场所。返回后请第一时间进行核酸检测,并配合健康监测等有关防控措施。

 

省外人员确需来(返)豫的,需提前3天通过支付宝“豫事办”或“河南疾控微信公众号”向目的地村(社区)、单位报备,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抵达后应如实向村(社区)、单位报告行程。

 

二、积极配合查验

 

主动配合交通站场等健康码、行程码、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查验工作;配合超市、商场、农贸市场等各类公共场所的测温扫码、规范佩戴口罩等防控措施;发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报告所在地社区。

 

三、强化个人防护

 

常备口罩、免洗手消毒液、消毒湿巾等物品。外出时坚持科学佩戴口罩,与他人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同时,尽量避免到人群聚集、空间密闭、通风较差场所活动。

 

四、做好健康监测

 

假日期间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等不适症状,及时就近至发热门诊就诊,如实告知旅居史和接触史。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五、积极接种疫苗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仍然是当前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疫情的手段,对自己而言是免疫、是健康;对家人而言是呵护、是关爱;对社会而言是责任、是义务。请符合接种条件的居民,特别是3-11岁儿童和60岁以上老年人,主动接种,尽早完成全程接种和加强接种。

 

来源:中原网

 

 

 

端午节正值初夏,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人容易生病,民间还有“端午到,五毒醒”的谚语。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是禳毒驱邪的日子,古人采摘艾叶以驱“毒”,挂菖蒲以辟邪气,佩戴香囊以清污浊,喝黄酒以解毒驱秽避瘟。所以,端午节又被视为中国最早的“卫生防疫节”和“医药保健节”。

 

古时的“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但现在大家已知道,壁虎和蟾蜍并不“毒”。当下,人们更关注蚊蝇虫蚁的危害。尤其是近期不少居民反映,街道上、公园里、绿化带里到处都是小飞虫,还有些居民遭遇了白蚁。那么,这些小飞虫和白蚁对人体有害吗?端午来临,防虫驱虫又要注意些什么呢?

 

白蚁、小飞虫对人体无害

 

白蚁

 

每年3月至7月都是白蚁集中繁殖和出飞的高峰期,加之近期上海温度和湿度适合白蚁繁殖,所以市民会遭遇白蚁。不过,白蚁对人体无害,也不会传播疾病。

 

如果发现白蚁从屋外飞入室内,应立即关好门窗,关闭室内大部分照明,仅保留一盏灯,并用盛水的盆放在灯下,利用白蚁的趋光性,让白蚁跌入水中淹死。如白蚁是从家中飞出或无法判断白蚁来源,应及时联系白蚁防治企业,让专业技术人员上门处理。此时,要妥善保护好蚁害现场,不要盲目自行消杀,扩大危害范围。

 

预防白蚁,平时还可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室内干燥,采取通风、透光、除湿等措施来消除湿气;

 

2.勤打扫,及时倒垃圾,湿垃圾不过夜,第一时间清除一切能诱集白蚁的垃圾;

 

3.加装纱窗,防止白蚁飞入家中;

 

4.检查家中木材、木制品上是否有白蚁幼虫及虫卵;

 

5.楼梯及阴暗角落不堆放杂物,室外场地尽量不堆集枯枝、废弃物或建筑木材;

 

6.加强房屋内检查,发现疑似白蚁活动迹象,及时向专业人员咨询和检查。

 

蚜虫等

 

除了白蚁,绿化好的地方常见的小飞虫还包括蚜虫、蓟(jì)马、白粉虱(小白蛾子)等。这些害虫大都有趋光性,在灯光下密密麻麻,让人心里发怵。不过,这类小飞虫对人体的危害也不大。

 

其中,蚜虫和蓟马对于人体来说没有什么明显的危害,它们不会叮咬人体,也不会在人的身上寄生。但是有些种类的蓟马会分泌酸性液体,使人发痒,此时只要涂一些清凉油就好了。

 

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小飞虫具有非常强烈的趋黄性。如果穿着鲜黄的衣服走到了蚜虫或者蓟马的活动空间上,不出一会儿,衣服上就会沾满这些小飞虫。所以,最好避免穿着鲜黄或鲜绿色的衣服去植物较多的地方。

 

蚊子、蜱虫传播疾病,要重视

 

蚊子

众所周知,蚊子可以传播乙型脑炎、登革热、寨卡、黄热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等多种疾病,危害人类健康。虽然还未到盛夏,但防蚊灭蚊工作不可拖延。

 

蚊子生存能力极强,只要有积水,就可能有蚊孳生。因此,防蚊灭蚊要注意以下几点:

 

1.清积水。蚊虫生长离不开水,清积水是蚊虫控制的关键。居民及单位、物业都要做好清积水工作,缸罐等积水容器加盖或倒扣,花盆底盘不存水,疏通排水沟,水培植物定期换水或养鱼,居民可以每隔3天检查一次居家和周边环境。

 

2.防叮咬。居家可安装纱门、纱窗、蚊帐防蚊虫,室内可以使用气雾罐、电蚊拍、蚊香驱蚊。外出活动尽量穿着浅色长袖衣裤,暴露皮肤涂抹驱蚊剂。

 

3.灭蚊虫。成蚊栖息在阴暗潮湿的环境,比如地下车库、楼梯背面、水池下、灌木丛、雨污水井壁等处,管理部门或物业可委托专业机构定期对成蚊栖息场所进行滞留喷洒以控制成蚊,成蚊密度高峰时可进行空间喷洒杀灭成蚊。

 

蜱虫

 

除了蚊子,市民要提防蜱虫。在自然界中,蜱虫是仅次于蚊子的第二大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媒介,其携带的病原体可以超过上百种,其中十几种病原体可致人体生病。例如,感染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蜱虫病”的病原体)的少部分病例可发展为重症而死亡。人类、动物均可感染该病毒,而且蜱虫病有人传人风险,与确诊患者无防护措施的直接接触,以及接触确诊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也会导致相关蜱媒疾病的传播。

 

每年4月至10月是蜱媒疾病的高发期,如何避免蜱虫叮咬?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去户外之前,可在衣物上喷洒含菊酯成分的驱虫喷雾。

 

2.野外游玩时,尽量避免到植被多、草丛和树木茂盛的地方,或尽量减少驻留时间。

 

3.注意穿长衣长裤,并扎紧袖口、裤腿处和腰部。

 

4.野外游玩回家后要及时洗澡,并要认真检查身体或衣服上是否有不正常的“黑点”,不要直接触碰蜱虫,可配到厚手套予以清除。

 

5.如果携带宠物野外出游,回家后亦要检查宠物身体上是否有蜱虫,以免感染主人。

 

 
来源:金台资讯
 
 

 

 

术前DSA显示胆道梗阻。

 

红网时刻新闻6月2日讯(通讯员 梁辉 李琴)六旬老人拉肚子两个多月,每天少则五六次、多则上十次,人也暴瘦30多斤,还变成了“小黄人”。打针、吃药都不见效,最终,湖南省人民医院介入专家用一根6cm长的支架解决难题。

 

湖南永州69岁的老李近两个多月以来每天腹泻多次,人也从120斤瘦到80多斤。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两个多月无效,眼看着胃口越来越差,皮肤也越来越黄。

 

2022年5月27日,老李经人介绍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就诊。张永琎副主任医师接诊后,详细询问病史并查看各项检查结果后,初步考虑为“梗阻性黄疸”,将他收入介入血管外一科病房。

 

入院后,专家团队讨论认为:老李的腹泻与胆道梗阻有关,对于年龄偏大不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而言,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支架植入,能快速缓解黄疸症状,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改善肝功能,是最适宜的手术方式。

 

完善术前准备后,张永琎带领手术团队于5月29日为老人实施PTCD+胆道支架植入术。术中使用一个长约6cm的支架将阻塞的胆道撑开,使胆汁正常流入肠道,穿刺处伤口仅绿豆大小。术后第二天,老人就可以自己下床活动,腹泻次数也由之前的一天上十次降至1~2次,于6月2日顺利出院。

 

“梗阻性黄疸是因各种原因导致胆道阻塞,胆汁无法进入肠道而逆流进入血液系统,从而出现皮肤、巩膜、小便发黄,消化不良等表现的一类疾病”,张永琎表示,梗阻性黄疸发病率较高,胆道结石、胆道寄生虫、肿瘤等都很多疾病都会导致,治疗前应先明确病因。

 

张永琎提醒:当消化不良、拉肚子的情况反复出现且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能不只是肠胃的问题。尤其是出现皮肤、巩膜发黄时,应考虑梗阻性黄疸的可能,及时查明病因并对症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来源:红网

 

 

 

 

 

莫德纳新冠疫苗(日本《每日新闻》)

 

海外网6月2日电据日本《每日新闻》2日报道,日本自卫队中央医院对约5900名民众进行了调查,观察其接种第一剂莫德纳新冠疫苗一星期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研究发现,30至60岁的中年女性在接种莫德纳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较多,更易出现“莫德纳手臂”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比男性高5.3倍。

 

日本自卫队中央医院皮肤科主任东野俊英领导的研究小组对2021年5月至11月期间,到日本自卫队东京疫苗接种中心接种莫德纳疫苗的5893名民众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2.7%(747人)的民众出现了不良反应,其中男性的不良反应率为5.1%,女性为22.4%,是男性的5.3倍。此外,30岁以下的人中,不良反应率不到10%,但40多岁的人中不良反应率却高达15.8%,据此可知30至60岁人群更易出现不良反应。据该研究小组推测,这种不良反应发生机制类似于过敏性接触皮炎,且与免疫反应的性别差异有关。

 

《每日新闻》指出,这种不良反应具体表现为,在接种莫德纳疫苗后,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疼痛或发痒等症状,这种症状被称为“莫德纳手臂”症状。这种不良反应通常在接种莫德纳疫苗后一星期左右出现,这与所有其它疫苗的不良反应都不相同,其发生原因尚未被查明。相关研究结果已于2日发表在美国的医学专业杂志。(海外网/王珊宁 实习编译/范鑫)

 

海外网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来源:海外网

 

 

 

你知道防控新冠病毒流行的三大重点是什么吗?为何本轮疫情的防控难度比以往都要大?积极配合“流调”电话有什么作用?

 

6月2日18:00-18:30,“公共卫生大家谈”系列讲座第二期开播,特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吴寰宇主任医师,一起探讨新冠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精准措施。

 

 

“公共卫生大家谈”系列讲座第二期特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吴寰宇主任医师。 主办方 供图一、防控新冠疫情的三大重点在两年多的抗疫过程中,“流行病学”与“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成了大众耳熟能详的高频词。“流行病学”是研究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决定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而“流调”则是开展流行病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手段。

 

要把流行病学应用在新冠疫情的防控上,首先要了解疫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传染源,新冠疫情的传染源是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

 

第二个环节是传播途径,包括: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可能、环境污染风险可能造成接触传播。

 

最后是易感人群,新冠病毒是全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群。

 

由此可见,防控新冠疫情要重点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方面着手。

 

二、 疫情防控难度大 两个原因望周知

 

新冠病毒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变”。有研究表明,上海本轮新冠疫情感染的病毒毒株——奥密克戎BA.2和BA.2.2变异毒株,比原始的奥密克戎变异株BA.1传染性增加了30%。面对这种以“传播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隐匿性更强”为特点的变异毒株,防疫难度可见一斑。

 

除了病毒本身的特性外还存在一些风险点,同样使疫情防控困难重重。比如:一些人口密集、环境条件差的重点场所(老旧小区、城中村、市场、工地等)容易导致疫情聚集。

 

另外,相当数量从事城市基础服务和保障等相关工作的人员也有病毒暴露风险高、传播风险大的问题,其中部分人员存在一人多岗、多地、跨区域工作的情况,接触的社会面人群类型复杂、数量多、范围广。

 

三、快速精准防控的前提就是流调

 

作为防控的重要环节之一,流调的目的是弄清楚个案情况(包括:暴露情况、接触情况、活动轨迹与就医情况等),寻找与传染源、传播途径有关的蛛丝马迹,理清传播链,为判定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措施以及划定消毒范围提供依据。

 

因此,当我们接到“流调”电话,请一定认真对待积极配合。这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安全着想,也是在为我们所居住的城市的安全防控提供重要的线索。

 

四、本期专家三问三答

 

1. 居家不外出,缘何我成了密接者?

 

答:“密接”与“密接的密接”的判定并非一刀切。对于每个个案,专业人士都会进行研判,从而动态调整判定标准。只有做到第一时间识别和管控风险人员,才能更快速精准控制疫情。

 

2.去医院还要填写流调报告?

 

答:填写流调报告有2个目的。第一,辅助接诊医生研判是否存在新冠感染的可能。第二,第一时间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当地的防疫部门,以便快速开展应对处置工作。因此,还请患者积极配合。

 

3. 未来新增阳性感染者怎么办?

 

答:不用太过紧张!市区两级疾控中心会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2+4+24”要求,也就是2小时内到达现场,4小时内核心信息收集汇总,24小时内完成相关人员调查和管控、检测,之后联动相关部门协同应急处置机制。

 

来源:澎湃新闻

 

 

 

 

中医师给前来就诊的患者针灸、推拿。

 

红网时刻新闻6月2日讯(通讯员 欧爱琼)近日,市民刚走到张家界永定区官黎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药馆门口,就能闻到一股艾草的清香,走进去一看,古色古香的诊室、各式先进的中医器械……中医师正在给前来就诊的患者把脉、针灸、推拿、按摩、刮痧……忙得不亦乐乎。“我好几年的颈椎病了,现在时常出现头晕,不能走路,去市内医院治疗,离家远,懒得跑,还要排好长的队,现在社区医院就能针灸推拿,方便又省钱,效果也好。”一位正在做针灸推拿的大姐非常开心地告诉笔者。

 

近年来,永定区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结合互补的思路,在全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家建制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馆,对医疗技术、服务体系、硬件设施等方面进行升级,有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目前,全区24家中医馆均通过了省里审核验收。

 

该区24家中医馆设施齐全,设置了中医诊室、中医治疗室,配备了火罐、灸疗、磁疗、电疗、牵引等十多种中医诊疗设备,可以为群众开展各类中医特色治疗。在近几年的临床应用中,通过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等中医特色治疗方法,风湿关节、颈椎腰椎等慢性病患者恢复状况良好,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

 

区卫健局党组书记、局长田际明表示,为传承创新中医药发展,下一步,将从加快中医药服务创新、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等领域发力,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让中医药文化活起来、亮起来、热起来,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来源: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