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撰文指出,此前感染新冠病毒或罹患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症(MIS-C)并不能帮助儿童抵抗奥密克戎变体,但接种疫苗的确能提供保护作用。

 

最新研究负责人之一、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医学博士阿德里安·兰多夫说:“儿童此前感染新冠病毒产生的抗体不能中和奥密克戎变体,这意味着未接种疫苗的儿童仍对奥密克戎敏感。”

 

研究人员从62名新冠病毒重症住院儿童和青少年、65名罹患MIS-C的住院儿童和青少年,以及50名新冠病毒轻微症状恢复儿童体内采集了血样,所有样本采集于2020年和2021年初,即奥密克戎变体出现之前。

 

兰多夫团队将血液样本暴露于一种伪病毒(源于新冠病毒,但去除了其毒力),并测量样本中的抗体中和5种不同的新冠病毒变体——阿尔法、贝塔、伽马、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的能力。

 

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样本中的抗体中和上述5种新冠病毒变体的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中和奥密克戎的能力下降最明显。

 

兰多夫解释道,奥密克戎变体与以前的变体非常不同,它的刺突蛋白上有许多突变,这一最新研究证实了它能够逃避抗体反应,“针对奥密克戎,未接种疫苗的儿童仍然易感。”

 

研究人员指出,相比之下,接种过两剂新冠疫苗的儿童对包括奥密克戎在内的5种变体表现出更高的中和抗体滴度,家长应该为儿童和青少年接种疫苗。

 

来源:中国科技网

 

5月28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网站报告了我国首例境外输入奥密克戎变异株BA.5感染者的情况,该感染者4月27日抵达上海,5月12日已治愈出院。

 

在感染力和致病力方面,文章提醒,BA.5新分支的出现已经导致一些国家(如葡萄牙)病例数量的上升,南非4月下旬以来住院人数略有增加或与BA.5新分支的致病力有关。

 

那么,这种新出现在我国的奥密克戎分支会引发疫情“新高”吗?

 

欧洲升级BA.5的“风险等级”

 

早在2个星期前,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ECDC)便在其官网晋升了BA.5的“风险等级”,将其从“值得关注的变异毒株”(VOI)调整为“令人担忧的变异毒株”(VOC)。

 

BA.5为什么“令人担忧”?葡萄牙的感染数量示意图显示,BA.5的感染比例正在“取代”BA.2的数据优势。葡萄牙国立卫生研究院预估,BA.5的增长优势比BA.2多13%。在这样的优势下,“跑赢”现在的主要变异分支BA.2是迟早的事。

 

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分析认为,尽管该分支目前未占据主导地位,但其显现出来的高增长优势表明,(如果不有效应对)在未来几个月内可能在欧盟占据主导地位,引发传播“新高峰”。

 

有分析梳理了新冠病毒既往变种对于大流行的影响,也预测BA.4、BA.5未来可能会传播得更广泛。

 

BA.5是BA.2的子代分支

 

在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中,人们会看到不同的序列编号命名的新变体,例如BA.2.2、BA.2.12.1、BA.5等。这些变体之间是什么关系?

 

例如,美国研究者认为BA.2传播力至少比BA.1高30%,而BA.2.12.1被认为比BA.2的传播力还要高23%—27%。那么,是数字越大变异越多,传播力越厉害吗?

 

“BA.5是BA.2的子代分支,BA.5比BA.2具有更多的突变。”病毒学专家、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童贻刚对科技日报记者解释,可以理解为它们是同一个大家族的不同家系、不同的分支,不过数字和病毒的感染力、传播力没有必然关联。

 

童贻刚解释道:“因为变异是逐渐积累的,从上一代传到下一代,因此在下一代又会在上一代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变异,但变异位点不同,其对新分支所造成的感染力改变效果也不同,有的变异增强感染力,有的变异也会不产生影响。”

 

BA.5或有超高免疫逃逸能力

 

童贻刚认为,新的奥密克戎分支大多是由免疫逃逸造成的结果。尽管其感染能力和致病能力仍需要具体分析,但其免疫逃逸能力理论上会增强。

 

前述报告也认为,新的突变位点使得BA.5更有能力成功免疫逃逸。文中指出:L452R、F486V和69-70del突变可能会影响BA.5的特性,使其比BA.1和BA.2更具有增长优势,这可能主要是由免疫逃逸引起的。

 

BA.5高超的免疫逃逸能力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似乎已经显现出来。据世卫组织网站5月10日消息,BA.4和BA.5已经导致高免疫力地区的死亡和住院人数增加,这是一个警告,包括疫苗、检测、诊疗等在内的应对措施需要超前于未来的变异毒株。

 

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援引体外研究结果表示,用BA.1感染者血清进行的研究表明,BA.4和BA.5感染者都能够逃脱BA.1感染引起的免疫保护。虽然接种疫苗的血清表现更好,但现有疫苗的保护作用确实会减弱。也就是说,BA.1感染者仍会感染BA.5,现有疫苗对BA.5的保护效力会减弱。

 

BA.5会使核酸检测失效吗?

 

前述报告还指出,在病毒核酸序列中出现69-70del突变是聚合酶链反应(PCR)试验中S蛋白基因靶点失败的原因。

 

目前用于识别病毒的有效手段是核酸检测,核酸检测依靠PCR反应,对新冠病毒的一段特征序列进行“捕捞”和识别,而69-70del突变正是识别的关键特征突变,因此只针对S蛋白基因靶点的核酸测序将难以检测出BA.5。

 

报告同时指出,包含多个基因靶点的PCR分析能够保持检测的准确性。第八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中显示,目前我国用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是2个靶标(ORF1ab、N),因此,仍可以有效探测出奥密克戎的变异分支。

 

来源:中国科技网

 
 
 
 
美国科学家最新研究称,人体肠道微生物可能是人们产生食欲的“根源”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3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鸡蛋还是酸奶,蔬菜还是薯片?当我们每天计划自己要吃什么食物的时候,可能真正做的决定并非源自“大脑指令”。目前,美国匹兹堡大学一项老鼠实验表明,动物肠道微生物会影响其饮食选择,微生物产生一些物质,促使动物对某些类型食物产生渴望。

  

匹兹堡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凯文·科尔(Kevin Kohl)说:“我们都会出现一些食欲冲动——想吃沙拉,或者想吃肉,最新研究显示,动物体内不同类型肠道微生物会决定它们选择不同食物。”

  

尽管科学家数十年来一直猜测肠道微生物是否会影响我们的饮食偏好,但该想法从未在比果蝇大的实验动物进行测试,为了深入探索这个问题,科尔和同事布赖恩·特雷维林恩(Brian Trevelline)进行了一项特殊实验,他们对30只体内缺少肠道微生物的老鼠注射来自3种饮食结构不同的野生老鼠的肠道微生物混合物。

  

科尔发现,每组实验老鼠都会选择富含不同营养的食物,这表明注射的肠道微生物改变了它们之前饮食偏好。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虽然微生物群影响人类行为的观点听起来有些牵强,但科学家持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事实上,人类肠道和大脑一直不停地交流,某些分子充当着“媒介”角色。肠道消化副产物能够指示人们吃了足够食物或者需要某种营养物质,同时,肠道微生物可以产生一些“媒介分子”,劫持原有的肠道和大脑的通讯线路,并改变信息含义,使自己受益。

  

对于吃完火鸡大餐的人们来说,有一个非常熟悉的信使分子——色氨酸(tryptophan)。色氨酸是一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分子,火鸡食物中普遍存在该物质,也是由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特雷维林恩说:“当色氨酸进入大脑时,会被转化为血清素,这是一种重要信号,对餐后满足感很重要,最终它会转化为褪黑素,让人们感到困倦。”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特雷维林恩和科尔证实,具有不同肠道微生物群的老鼠体内血液色氨酸浓度也不一样,甚至它们也会选择不同类型的食物,同时,他们发现血液中色氨酸浓度越高,其肠道微生物就越多。

  

特雷维林恩称,这是一个令人信服的确凿证据,色氨酸仅是复杂化学通讯网络的一条线索,可能有几十种信号影响着每天的进食行为,微生物产生的色氨酸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但却是一个合理的解释,肠道微生物可以改变我们的饮食选择。尽管多年以来科学家一直尝试建立并完善该理论体系,但这仅是为数不多证明肠道和大脑之间存在关联的严格实验之一。

  

不过在你开始怀疑自己对食物的渴望之前,仍有更多的科学研究需要完成。由于很难通过临床人体实验进行验证,研究人员没有将微生物在决定饮食的重要性与其他因素进行比较。

  

科尔说:“决定人们饮食选择的因素很多,前一天所吃食物可能比肠道微生物更为重要,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些因素,但肠道微生物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因素。”

  

他还指出,这可能仅是微生物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改变的一种行为,这是一个全新探索领域,还有很多知识需要学习探索,我一直对微生物在人类和动物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惊讶。

 

来源:新浪科技

 

Covid-19在康复后会导致脑雾综合症。(图片来源:Gettyimages

 

(越南人民报)大多数患有“后新冠综合征”(Long Covid)的人在患病后的15个月内生活质量下降。新冠肺炎大流行已逐渐得到控制,但其造成的持续而严重后果仍阻碍人们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奏,对延迟经济复苏构成威胁。

 

站立时心率增快、经常感到疲惫和头痛是日本神奈川县一名女高中生自去年4月感染Covid-19以来一直出现的症状。这位女学生与《朝日新闻》分享说,她感到很郁闷,一直自问:“为什么这些可怕的症状会发生在我身上?”。她的健康状况恶化使她无法继续参加学校各俱乐部的各项活动。

 

这也是许多后新冠综合征患者的常见状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据东京的一位医生平畑光一说,由于后新冠综合征,他的病人不得不休息很多天,其中年轻人占很大比例。

 

美国科学家对后新冠综合征的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患者中的大多数在感染Covid-19后平均15个月出现脑雾、四肢麻木、头痛、头晕、视力模糊、耳鸣和疲劳等症状。这证明,以对人体许多器官系统的持续后遗症,后新冠综合征是隐藏在大流行背后对全球医疗卫生的真正威胁。患有这种疾病的人也可能有心理问题,陷入抑郁症。

 

在经济部门准备迎来新的“活力”以加快复苏和发展进程的同时,许多国家正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风险。根据英国特许人事发展协会(CIPD)的数据,接受调查的雇主中有25%表示,后新冠综合征是其员工不得不休长期病假的主要原因之一。英国航空业在四月份努力寻找填补人员缺口的方案。

 

当时,英国航空和易捷航空等航空公司不得不取消数十个航班,因为许多员工因感染新冠肺炎而辞职。国际劳工组织(ILO)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严重的失业,就业水平可能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恢复到大流行前的水平。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2022年全球工作时间预计将比2019年减少2%,相当于全球将减少5200万个工作岗位。

 

目前,科学家们仍在寻找解决后新冠综合征的方法。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后新冠综合征视为大疫的“隐秘角落”之一,需要深入挖出和研究。实际表明,接种疫苗的人数越多,新冠肺炎大流行造成的损失就越小,其中包括后新冠综合征的影响。

 

据美国科学家称,接种疫苗可将后新冠综合征的风险降低约15%。然而,由于目前关于导致该综合征的原因的数据还不完整,因此对患有这种综合征的人的治疗仍然很困难。眼前,为解决市场对人力资源“渴求”的风险,保护劳动者的利益,美国总统拜登已责成卫生和公众服务部制定了一项针对后新冠综合征的国家行动计划。

 

未能正确和充分认识后新冠综合征将导致治疗方面的不足,给浪费人力资源构成威胁,并给全球复苏的前景“蒙上阴影”。因此,卫生系统必须紧急制定合理、全面的治疗方案,以帮助减轻疫情的影响。

 

来源:越南人民报网

 

 

 

5月25日—31日是“国际甲状腺知识宣传周”。

 

甲状腺被称为“颈部生命腺”,掌管着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控人体能量代谢、体温、心、脑、肌肉和其他器官的工作。一旦甲状腺发生异常将会影响全身健康。甲状腺疾病包括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等,其中甲状腺癌最令人生畏。甲状腺癌并不可怕,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近二十年来,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及地区的甲状腺癌发病率均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根据2022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报告,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从1990年的1.4/10万上升至2016年的14.65/10万,其死亡率也在逐年缓慢上升,5年生存率为84.3%。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为男性的近3倍。在2022年全国数据中,甲状腺癌已在我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三[1] 。

 

1

 

甲状腺癌是“懒癌”吗

 

公众讨论的所谓“懒癌”,并不是疾病定义,本质上可以对应进展相对缓慢、预后良好的 低危型乳头状甲状腺癌。但并非所有甲状腺癌都可以作为“懒癌”来对待。在临床上,仍然有5%的患者初诊时已为局部晚期。这部分是甲状腺癌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甲状腺癌主动监测(也称延迟手术)理念的提出,低危型乳头状甲状腺癌可结合国内外研究报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估:

 

结节大小 目前认为5毫米以下可能减少不良病理因素。

 

结节位置 未紧贴甲状腺包膜,尤其是气管旁和背侧包膜。

 

穿刺病理 排除高危的乳头状癌亚型、去分化癌和甲状腺髓样癌(但滤泡性癌通常难以通过术前穿刺判断)。

 

转移淋巴结无可疑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基因事件 有条件者应尽量通过基因检测排除各种高危基因突变和融合。

 

然而,延迟手术临床实践中仍有很多问题:

 

1.仍有部分低危患者随访中出现肿瘤进展、淋巴结甚至远处转移,也就是实际上目前仍缺乏有效手段甄别真正低危者。

 

2.延迟手术实施缺乏统一的标准化操作规范,例如选择标准、随访周期、促甲状腺素(TSH)的控制范围以及手术时机的把握等。

 

3.延迟手术所需投入时间、精力、经济成本未必低于早期手术,患者通常需要承担更大心理压力。

 

4.在国内医疗环境下如何实施延迟手术,仍是临床医生面对的挑战。

 

总而言之,低危型乳头状甲状腺癌的治疗需医患双方共同对肿瘤本身、患者性格、家庭、工作、重视程度以及心理承受能力进行评估,根据我国国情实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

 

2

 

甲状腺癌有哪些治疗方法

 

根治性手术是绝大多数甲状腺癌最核心的治疗手段,对绝大多数患者也是唯一根治手段。规范化手术治疗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分化型甲状腺癌包括乳头状癌、滤泡状癌,具有吸碘的功能。放射性碘-131可以浓聚于肿瘤组织中以杀死肿瘤细胞,因而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的重要术后辅助治疗,具体应综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内分泌治疗是重要的术后辅助治疗手段之一。其治疗目的一是通过反馈抑制和降低促甲状腺素水平,抑制复发或转移;二是补充由于甲状腺切除可能造成甲状腺功能低下。

 

传统化疗对甲状腺癌作用有限。分子靶向药物在甲状腺癌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疗效,如索拉菲尼、安罗替尼、仑伐替尼、普拉替尼等已在国内获批,用于治疗包括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未分化癌在内的部分晚期患者的治疗[2]。

 

甲状腺未分化癌是最少见却最凶险的类型,平均生存期常常不足6个月,常需要多学科团队采取综合治疗。如对于伴有BRAF基因突变者可以考虑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治疗;同时,多项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3

 

甲状腺癌患者术后注意什么

 

手术本身是创伤性治疗,不可避免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创伤。甲状腺癌术后对患者工作和生活的较大影响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颈部疤痕和不适早期应保持切口周围清洁,可以使用抗瘢产品并持续减少切口张力3个月(减张胶布、减张器等)。不少患者术后颈部不适往往是由于颈部深面的疤痕粘连所致,建议尽早进行适当颈部功能锻炼。

 

2.声音改变 甲状腺周围分布着许多重要神经,特别是支配声带的喉返神经和喉上神经。手术或不可避免伤及它们并导致暂时或终生性的发音异常,如声音嘶哑、失音、进食呛咳、甚至呼吸困难需行气管切开。

 

3.体内激素变化 多数患者术后体内甲状腺激素不足,需要药物补充以调整新陈代谢。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结合肿瘤复发风险、激素代偿、药物不良反应等各个因素合理用药。

 

同时,科学服药非常重要。晨起空腹服用左甲状腺素钠,与早餐间隔至少1小时;注意避开纤维添加剂、大豆蛋白、柚子汁、咖啡等。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低钙血症,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补充钙片和活性维生素D3,同时可以多晒晒太阳。注意定期检查,一般3~6个月复查一次。

 

4

 

甲状腺癌有哪些高危因素

 

目前,只能肯定电离辐射及遗传因素在一小部分患者的发病过程中起作用。绝大部分甲状腺癌病因尚不明确。

 

1.电离辐射童年期电离辐射暴露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目前唯一确认的环境风险因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使污染地区儿童和青少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儿童期恶性肿瘤接受放疗的幸存者甲状腺癌发病风险增高均证实这一点 [3],然而电离辐射的暴露与成人甲状腺癌的关系并不明确。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常规影像诊断的辐射剂量会导致成人患甲状腺癌风险增加,必要时可使用护具保护,大家并不需要过度担忧,

 

2.遗传部分甲状腺癌的发生与遗传相关。5%~10%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有家族遗传性。约25%的甲状腺髓样癌具有遗传性,由胚系RET基因变异导致,部分可作为2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MEN2)的表现之一,如存在某些高危突变需预防性手术。有时,同一家系中有两名或以上患有甲状腺癌的成员,这并不代表就是遗传性甲状腺癌。因为除了遗传基因,还有一些其他生活习惯及易感因素等影响了此家系的患病率。

 

3.其他近年来多个荟萃分析显示肥胖可能是甲状腺癌的风险因素,高体重指数者甲状腺癌的风险约增加9%[4]。缺碘会增加辐射诱发甲状腺癌的风险[5],但目前无证据表明碘摄入过量与甲状腺癌风险增加有关,也无证据表明食盐加碘与甲状腺癌高发有关[6]。

 

5

 

出现哪些症状要提高警惕

 

早期甲状腺癌通常没有症状。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时往往提示肿块已经存在并发展了较长时间。并且,这些都不是甲状腺癌的专属症状,因此,靠感知症状来早期发现甲状腺癌并不可靠。定期的甲状腺超声和甲状腺功能检查,才是早期诊断甲状腺癌的关键。对甲状腺癌高风险人群(童年有辐射暴露史、前述遗传综合征病史者及其一级亲属、MEN2及其一级亲属、携带胚系RET基因变异甲状腺髓样癌的一级亲属等),应行甲状腺癌筛查。

 

来源:搜狐新闻

 

打呼噜,夜间“杀手”的声音

 

夏季天气炎热,很多人会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既影响工作也影响正常生活。在银行工作的徐京(化名)最近就饱受这种困扰,总感觉睡不醒,醒来后又觉得特别疲惫,常常胸闷气短,打呼噜的情况也格外严重。为此,他去医院就诊,结果医生说这些症状与打鼾有关。

 

专家表示,生活中,很多人对打呼噜不以为意,甚至认为这是睡得香的表现,事实上,它可能是夜间“杀手”的声音,也就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该病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甚者会有猝死的风险。

 

睡眠呼吸暂停早期常被忽视

 

世界睡眠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睡眠中心主任韩芳强调,打呼噜是病,但在早期常常被忽视。

 

在每5位打鼾的人中,就有1人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韩芳指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睡眠时,呼吸反复停顿为特征的睡眠障碍,作为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如果得不到重视,会影响睡眠、降低血氧饱和度,进一步导致高血压、冠心病、脑梗、脑出血、糖尿病、呼吸功能不全,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痴呆等神经精神症状,对孕妇及胎儿也会造成影响,严重者甚至会在深夜睡眠过程中发生猝死。据统计,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比没有该病症的人群,猝死率高出3倍,因此,早诊早治至关重要。

 

那么,生活中,我们怎么识别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呢?

 

韩芳介绍说,如果有以下这种鼾声,证明就是呼吸暂停:一是鼾声高,高到隔壁房间都能听得着;二是鼾声高低不均,一般的仰卧位、酒后鼾声是比较轻且均匀的,呼吸暂停患者的打鼾,会在其间突然“没声了”,过了几十秒之后,出现带勾的鼾声;三是病人家属经常这样描述,憋得满头大汗、还蹬胳膊蹬腿,但翻个身,马上又鼾声如雷。

 

另外,如果睡眠期间总有口干舌燥、床头需要备水的情况,是打呼噜张口呼吸造成的,也要提防呼吸系统暂停综合征。

 

30-50岁的青壮年易受侵袭

 

韩芳强调,睡眠呼吸暂停是夜间“杀手”,尤其危害年富力强的青壮年。

 

临床调查发现,睡眠呼吸暂停最严重的多是30-50岁的青壮年,65岁以上这类病人反而少了。韩芳认为,这个年龄段人群通常上有老下有小,起得早睡得晚,有些人还要经常喝酒应酬、频繁出差,加之工作压力较大导致肥胖,睡眠不好感觉力不从心等。再有就是生活水平提升,开车多走路少,这些都是导致睡眠呼吸暂停的因素。

 

“虽然睡眠呼吸暂停引起的死亡很常见,但很多人并不了解。”韩芳介绍说,比如一部分患者酒后发生夜间猝死,多归因于心脏猝死,而呼吸暂停这个真正的“凶手”却“逍遥法外”;另一部分患者死于因长期呼吸暂停伴发的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

 

北京朝阳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郭兮恒说,我们在临床诊治的打鼾患者中发现,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有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睡眠障碍,简言之,就是说打鼾的病人不一定睡眠呼吸暂停,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都有打鼾,所以,睡眠过程中既有打鼾又有呼吸暂停的人,就要特别注意。如果出现了明显的呼吸暂停,造成明显缺氧,继而身体产生各种各样的损害,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内分泌紊乱、情绪改变、精神障碍等,就说明这个人需要干预,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先进行筛查,确诊后规范治疗。

 

孕妇打鼾可能伤及腹中胎儿

 

需要强调的是,在睡眠医学里,有一类特殊人群就是孕妇。据韩芳介绍,经研究,有睡眠呼吸暂停的准妈妈,通常在怀孕第3个周期,也就是孕20周至21周期间,50%都会出现高血压、先兆子痫,经睡眠监测时可发现有明显的低氧血症。此时做胎心监测,胎儿会随着妈妈呼吸暂停,出现心率下降等危机情况。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孕妇睡眠障碍的比例并不低,至少能达到10%左右,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打鼾,有的怀孕前就有,有的是怀孕后出现,且随着孕周的增加,打鼾越来越频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医师刘国莉说,近些年,我们与医院睡眠中心合作,通过查体发现下颌后缩、扁桃体肥大等,并关注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尿频、睡眠差等高危因素的孕妇。因为处于缺氧状态下的准妈妈,会影响肚子里宝宝的发育,出现低体重儿、重度窒息等高危产儿的概率都会增加。

 

韩芳表示,孕妇的睡眠问题更需要关注。当孕妇出现白天嗜睡,晚上打鼾、憋气、夜尿多,晨起口干舌燥等情况时,就要小心睡眠呼吸暂停。对具有睡眠呼吸暂停高危的孕妇,在孕早期就应该进行筛查,一旦达到需要医疗干预条件,要进行整个孕周期的全程管理。

 

治疗方面,孕妇因其特殊性,通常选择保守治疗。刘国莉说,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只能住院,一旦出现状况紧急抢救,现在会给她们用上简易呼吸机,就可以帮助她们渡过这最困难的阶段,尽量延长孕周期,保证宝宝的健康。另外,遇到高血压手术风险高等紧急状态时,可能通过临时使用呼吸机调整,使血压下降,保证手术安全。

 

经常打呼噜的孩子可能变丑

 

有些孩子睡觉时也会打鼾,一定要引起家长的足够注意。因为健康的儿童很少打呼噜,出现打鼾就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正在生理发育期的儿童经常打鼾,很有可能发生面部轮廓的改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主任医师高雪梅指出,孩子由于长期张口呼吸而不用鼻子呼吸,鼻腔长时间得不到气流刺激,会造成鼻腔发育不全,致使鼻腔、口腔之间的上腭高拱、前突,继而出现两眼间距增宽、鼻梁塌平、口唇增厚、牙列不齐、上切牙突出、缺乏表情等面部发育变形变丑的“腺样体面容”。

 

不过,高雪梅也表示,家长们也不要过于焦虑,只要早发现,这类孩子早期无须手术,通过佩戴无创的呼吸机和口腔矫正器治疗即可。

 

来源:金台资讯

 

 

 

今天是肠道健康日,有一条触目惊心的相关话题引发关注。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王锡山教授提到一个「肠癌家庭」,一家 10 口人 7 人确诊肠癌。

 

 

图片来源:微博@中宏网新闻

 

为什么会有这么集中的患癌情况?这是癌症互相传染?还是癌症遗传呢?今日热议就来聊聊「癌症家庭」,避免「癌二代」出现的问题。

 

癌症不传染,癌症也不是遗传病

 

首先,我们说,癌症既不会「人传人」,也不是遗传病。

 

癌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出现的「慢性病」。跟其他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类似。这些因素有的偏先天,有的则是后天年龄和一些生活行为的影响,共同造就了癌症的结果。

 

虽然有的癌症跟某个因素关系更为密切,比如肝癌与乙肝病毒、胃癌与幽门螺杆菌、宫颈癌与 HPV,但最终癌症发生还得是其他因素参与影响,并不会因为感染幽门螺杆菌就一定有胃癌结果。

 

癌症本身不传染,癌细胞不会从癌症患者身上跑到另一个人身上。但有些癌症因为跟感染因素关系密切,所以两代人之间有可能因为这个感染因素导致出现同样的癌症。比如乙肝存在家庭聚集性,两代人都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也同样都会有更高的肝癌风险。

 

癌症也不是标准意义上的遗传病。那些遗传病从上一代身上遗传了导致疾病的基因,一定会有发病。

 

约 30% 的癌症跟先天性因素关系更大,会有相关基因代代遗传。但这些基因通常并不是一定会导致癌症的结果,而是比其他人更容易更早患上癌症。更准确地说,这叫癌症的遗传易感性。

 

有着这些癌症易感基因的家族,确实有更高的患癌风险。这些跟遗传关联更大的癌症,也叫做遗传性某某癌。

 

哪些癌症是遗传的,并不能非常清晰地识别。我们平时把癌症分为肺癌、肝癌、乳腺癌、胃癌,是从不同的部位角度分类。而癌症如果从遗传的角度分,也能分成遗传的、不遗传的两类。同样是肺癌,有的遗传,有的完全不遗传。

 

不同部位的癌症中遗传因素占比相差较大。有的在医学上已经明确界定,搞清楚了牵扯的基因,有的还比较模糊。今天,还无法完美回答所有人「我爸的癌症会不会遗传给我」的问题。多数时候不用去想太多,毕竟遗传的还是少数。

 

如果家人患癌后,专业的医生已经做了准确判断,告知就是特殊的遗传性的癌症,那家庭就要有相应的应对调整。

 

如果当地医疗资源不丰富,家人患癌后可以先自我评估。是不是家人中有多人患癌症啊(遗传因素导致的癌症,可以是多种,比如同一个基因可以增加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等风险),是不是其中有人很年轻就患癌(50 岁之前尤其需要警惕),有的话就有必要去咨询专业肿瘤遗传方向医生,决定后续要不要做基因方面的评估。

 

常见的遗传性结直肠癌:林奇综合征

 

新闻中提到的一家多人患肠癌,大概率是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相对于其他癌症,确实遗传占比更高,有很多遗传的结直肠癌。

 

其中比较多见的是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

 

林奇综合征,也叫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这些患者家系发现了 MLH1、MSH2、MSH6、PMS2 或 EPCAM 等多种基因变异。这些基因主要是帮助修复 DNA 复制过程中的「错配」。如果修复基因出了问题,更容易错配,癌症也就更容易发生。

 

结直肠癌是林奇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癌症,但并不局限于此,林奇综合征这些基因问题同时还增加了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胃癌等的发生。

 

结直肠癌患者,尤其是那些年轻的结直肠癌患者、家族中有其他结直肠癌或者其他林奇综合征相关癌症患者,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就有可能找到林奇综合征。

 

不做「癌二代」

 

如果是少数情况,确实检查发现了自己携带某种基因比别人更容易患癌,也要再想想我们一开始说过的:癌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先天有基因的影响,也不是必然的癌症结果。

 

遵守医嘱,做好相应的适合自己的癌症筛查和预防,比如林奇综合征患者就要比普通人更早更频繁地进行肠镜检查筛查结直肠癌,定期子宫检查,在没有生育要求时可以预防性切除。严格做好其他预防癌症的措施,包括控制体重、不吸烟不喝酒等等。

 

后天的努力也可以部分弥补先天的遗憾,努力不做「癌二代」。

 

来源:搜狐新闻

 
 

“艾草的味道非常浓郁,还有淡淡花香,给人安心舒心的感觉,特别有传统中医的特色。”近日,在上海市中医医院门诊就医的吴女士发现门诊大厅里升起袅袅氤氲,菖艾香气逐烟飘散。中医特色诊疗中心的护士们运用独有的“防疫薰消方”,每日两次在门诊开展空气薰消,端午将近,在这个祛病防疫的时节,此举为患者增添袭袭清韵。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就医者增多,又时值5月,天气日渐潮热,防疫防护备受关注。上海市中医医院运用中医独特传统优势,将纯天然的中药制作成香薰药方,每天由专业护理人员推着自制的“菖艾”薰消流动车,定时对门诊大厅、各专科诊室、医技科室等进行香薰除疫。

 

薰消防疫,古已有之。中药香薰疗法具有悠久历史,早在殷商甲骨文中便有熏燎、艾蒸和酿制香酒的记载,至周代就有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习俗。中医认为疫毒之邪多由口鼻而入,使用香薰疗法可以起到预防作用。“香气盛则秽气除”,在《伤寒论》《本草纲目》及《太平圣惠方》中多有提及民间百姓在时疫横行时,用艾叶烧烟以驱除邪气的风俗。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太乙流金散烟熏等香薰方法可起防治温病的作用,并在“辟温”一节中详细记载。中药香薰疗法也成了古人净室防疫最简便的方法。

 

 

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特色诊疗中心张洁主任介绍,“防疫薰消方”结合了上海地域、时令以及特殊环境等情况,在古方的基础上使用菖蒲、陈皮、藿香、佩兰、艾叶、金银花、梅花、琥珀、川芎等中药组方,具有芳香辟秽,醒脾祛浊,行气疏肝、安神助眠,提高免疫的作用。

 

“新冠病毒属浊气,我们就用温热、清透的芳香之气将其化散。药方中的陈皮具有健脾理气,祛除秽浊之气的作用,藿香、佩兰、菖蒲具有芳香辟秽、清暑开窍作用,艾叶具有灭菌杀毒、净室避秽作用。点燃时,艾火的纯阳之气在升起的袅袅药烟中将浊气消散于无形,这也是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我院对中医传统疗法的一种运用。”治未病科张毅主任说。

 

上海市中医医院院长钟力炜表示,运用中药香薰辟秽浊、防疫毒是传统中医在现阶段疫情防控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上海西部区域中医联合体牵头单位,此次“防疫薰消方”也将在医联体范围内各医疗机构推广,用传统中医疗法守护市民健康。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