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电 (记者 陈静)中国心磁技术专家协作组正式成立,成员包括中国70余位知名临床和医工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1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心磁技术在中国国内刚刚走向临床,急需医工结合,推动临床科研及应用。他指出,对心肌细胞的磁信号进行分析判读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领域。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研究员张树林介绍,心磁图仪是一种检测人体心脏磁场进行成像分析的心脏功能学检查手段,其主要技术挑战是需要在数百万倍背景磁场下探测极其微弱的心磁信号。

  

葛均波表示,此前,他曾在德国接触到心磁技术,当时需要非常大的磁头和屏蔽室,由于成本高昂、技术有待完善等原因,普及度不高。近年来,随着技术发展,中国国内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为代表,实现了无屏蔽磁探测技术,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走在国际前列。

  

据悉,在第十六届东方心脏病学会议(OCC2022)上,葛均波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谢晓明共同倡导,依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成立中国心磁技术专家协作组。谢晓明表示,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15年前从零起步,经过艰苦努力到现在实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心磁技术正处于从技术发布选项跨入临床的关键阶段。葛均波指出,医学与物理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和心电图、超声波、伦琴射线一样,心磁图仪也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医工结合产物。这位院士表示,相较于其它心脏检查,心磁图仪探测的是人体的磁场,具有无创、无接触、无辐射、无需注射药物、成像快捷、灵敏度高等优点。

  

谢晓明坦言:“我之前参加的国际心磁学术会议多以工程技术实现为主,临床专家参与较少。而要真正做成这件事,特别是现阶段最重要的是临床专家的广泛加入。”他认为,中国心磁技术专家协作组的成立,将架起技术与临床之间的桥梁,实现中国心磁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据悉,中国心磁技术专家协作组由葛均波院士和谢晓明所长担任组长,73位专家成员都是中国知名心血管临床专家及医工专家,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葛均波表示,协作组将围绕临床科研、应用规范、普及推广和技术迭代四大任务,多层面开展工作,推动中国心磁技术发展。

  

在心磁临床进展方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专家马健教授介绍,该院心内科主任沈成兴带领自2017年开始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及漫迪医疗开展心磁临床合作,已经累积了2500余例研究数据。他介绍,该院建立了CMVD(冠脉微循环障碍)的诊断预测模型,敏感度达89.57%,说明心磁有很大潜力成为CMVD“一站式”诊断评估手段。

  

马健说,研究人员同时探索了心磁图在心肌缺血功能定位和冠心病术后随访的应用,结果显示心磁图可能成为心脏康复后的心功能无创随访和心脏疾病风险评估的全新检查方式。他介绍,研究团队后续将深化相关研究,丰富循证证据,为心磁图仪的普及应用提供支撑。

  

张树林研究员告诉记者,下一步,研究人员将继续深化心磁临床科研,完善诊断分析模型,并通过与临床专家的合作研发新一代仪器。他认为,心磁图仪以其早期、无创、精准、便捷的特点,在心肌缺血功能学评估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能够帮助医生在早期发现患者心肌缺血的病变,并且对病情危重、造影剂过敏以及无法接受放射影像学、运动负荷试验等检查的特殊人群患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检查选择。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考消息网6月10日报道 据美国大全新闻网6月7日报道,就一种癌症创新药物进行的小型试验使得每一位参与患者都摆脱了癌症,专家称之为“前所未有的”成功。

 

这项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周刊上的研究发现,18名直肠癌患者在六个月的时间里每三周使用一次多塔利单抗(dostarlimab)后都摆脱了癌症。

 

这份研究报告的作者之一路易斯·迪亚斯博士说:“我认为这是癌症治疗史上首次出现这种情况。”

 

研究报告说:“我们启动了第二阶段的前瞻性研究,每三周给错配修复功能状态II期或者III期直肠腺癌患者使用单剂多塔利单抗,持续六个月。在这种治疗后再进行标准的化疗和手术。”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患者在服用这种“暴露癌细胞,从而让免疫系统将癌细胞摧毁”的药物后,并不需要进一步的癌症治疗。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的结肠直肠专家基米·吴(音)博士说,这一试验结果“引人注目”且“前所未有”。

 

研究论文解释说,所有患者“都达到临床完全缓解,在核磁共振成像中没有存在肿瘤的迹象”。“在本报告所述期间,没有任何患者接受过化疗或手术,在随访期间(六个月至25个月)也没有报告有病情进展或复发的情况。”

 

据《科学日报》报道,北卡罗来纳大学莱恩伯格综合癌症中心的汉娜·萨诺夫博士指出,去年美国有4.5万人被诊断患有直肠癌,其中许多病例发生在65岁以下的人群中。她还说,过去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比如放疗、化疗和手术,会让患者身体衰弱。

 

萨诺夫是北卡罗来纳大学医学院肿瘤学系的教授,她说这项新研究为这些患者带来了希望。

 

萨诺夫说:“这些关于使用多塔利单抗有显著好处的初步发现非常鼓舞人心,但也需要谨慎看待,直到这个结果能够在更广泛和更多样化的人群中复制。”

 

来源:参考消息

 

 

 
 
综合报导,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8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猴痘病例主要发生在男性行为者中,但一些国家现在开始报告明显的社区传播病例,包括一些出现在妇女中间的病例。
 

 

猴痘样本试管。

 

他说,世卫组织已收到来自29个非猴痘流行国家的1000多例确诊病例报告。到目前为止,这些国家还没有死亡报告。谭德塞表示,世卫组织敦促受影响国家尽一切努力查明所有病例和接触者,以控制疫情并防止进一步传播。
 
 
谭德塞透露,有已经得到批准的猴痘抗病毒药物和疫苗,但供应有限。世卫组织正在就此建立一个基于公共卫生需求和公平性的供应分配协调机制。他强调,世卫组织不建议大规模接种猴痘疫苗。他表示,一些国家可能会考虑对风险较高的密切接触者,如性伴侣、同一家庭的成员和卫生工作者,进行接触后疫苗接种,理想情况是在接触病毒后四天内接种。谭德塞指出,今年到目前为止,非洲已有1400多例疑似猴痘病例,66人死亡。他表示,猴痘病毒已经在非洲传播了几十年的时间,并导致死亡。他感歎道:“这是我们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不幸的反映,国际社会现在才开始关注猴痘,因为它开始出现在高收入国家。”他强调,每天生活在这种病毒威胁下的社区应该得到同样的关注、同样的照顾和同样的保护工具。
 
 
谭德塞表示,认为新冠疫情已经结束的看法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被误导的结果。他指出,上週,超过7000人死于新冠病毒。一种新的甚至更危险的变种可能随时出现,大量的人仍然没有得到保护。他强调,疫情还没有结束,在疫情结束之前,世卫组织会一直提醒人们疫情还没有结束。谭德塞表示,从全球来看,报告的新冠病例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这显然是一个非常令人鼓舞的趋势,表明不断提高的疫苗接种率正在拯救生命。他表示,新冠疫苗接种已有近18个月的时间,但68个国家仍未实现40%覆盖率的目标。现在疫苗供应充足,但疫苗接种率最低的许多国家需求不足。
 
 
谭德塞表示,34个国家现已向世卫组织报告了700多例可能为不明原因儿童肝炎病例,另有112例正在调查中。这些儿童中至少有38人需要肝移植,10人已经死亡。然而,到目前为止,在这些病例中还没有检测到通常导致肝炎的五种病毒。他指出,世卫组织每年都会收到儿童不明原因肝炎的报告,但几个国家表示,他们看到的比率高于预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介绍,猴痘病毒有两个分支,分别是刚果盆地分支和西非分支。刚果盆地分支引起的猴痘病例死亡率达10%,而西非分支的死亡率不到1%。
据新华社报导,英国卫生安全局发表公告称,自8日起将猴痘列为法定应报告的传染病。自5月24日以来加纳已确诊5例猴痘病例。英国卫生安全局在7日发表的一份公报中说,将猴痘列入应报告的传染病,这意味着所有在英格兰的医生自8日起如果发现疑似猴痘患者,必须报告地方当局或当地健康保护小组;如果在实验室样本中发现猴痘病毒,实验室必须通知英国卫生安全局◆
 
 
来源:西贡解放日报

 

6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做好核酸检测工作有关情况。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记者提问,据世卫组织报告,全球已经有多个国家报告了猴痘确诊病例,像猴痘和不明原因的儿童肝炎是否可以通过核酸检测发现?以及我国是否具备相关的核酸检测能力?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回应,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中国CDC病毒病所已经建立了针对猴痘病毒基因双靶标的实时荧光PCR方法。中国CDC已经对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在非洲塞拉利昂进行了验证,所以我国有能力通过对疑似输入病例的临床标本开展实时荧光PCR检测猴痘病毒的基因,这样我国就可以及时发现潜在输入的猴痘病例,我们这个能力已经建立起来了。

 

关于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WHO定义不明原因是,自2021年10月1日以来,年龄为16岁以下患有急性肝炎,但排除常见的肝炎病毒(甲肝、乙肝、丙肝、丁肝和戊肝),且血清转氨酶达到500个国际单位每升,这样的病例定义为疑似病例,也就是一定要排除甲乙丙丁戊肝的感染,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确定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的病原体,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在持续调查和研究中。

 

截至2022年6月初,全球已有33个国家报告了不明原因儿童急性肝炎疑似病例,一共是650例,此外还有99例未分类。疑似病例中,大部分来自欧洲(374例),至少38名儿童需要肝移植来救治,9例死亡。现阶段,WHO建议采集疑似患者血液、尿液、粪便和呼吸道标本(必要时采集肝活检标本)开展病原筛查,包括腺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水痘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等。这些病原都可以通过实时荧光PCR方法进行检测,我国已经具备了检测上述病原体成熟的技术储备、可靠的核酸检测和筛查能力。

 

来源:央视网

 
 

 

近日晚间,9名因食碳锅烧烤致一氧化碳(CO)中毒患者被紧急送至合肥市庐江县人民医院救治。接到120急救中心电话后,该院高压氧医学科立即启动救治预案,做好准备,第一时间开舱抢救。

 

120医护团队接到患者后,随即在车上开展病情评估,后送至高压氧医学科治疗。第一次高压氧治疗结束后,患者均诉头晕、头昏等不适症状有明显好转。

 

 

据介绍,CO中毒是最常见的致命性中毒之一,而高压氧治疗是抢救CO中毒的首选方案。高压氧治疗可使血液中物理溶解氧含量显著增加,实验表明神经再生正常进行其需要的氧耗量为通常的5—8倍。

 

转自:健康庐江

 

来源:安徽交通广播

 

 

 

中风又叫做脑卒中,是一种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被中风所击倒,这里面除了老年人以外,还有不少年轻人。夜间是中风的最危险的时间,如果自身有着引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一定要在夜间更加得小心谨慎。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为什么晚上容易发生中风,又该如何急救。

 

 

为什么在晚上容易发生中风呢?

 

有相当一部分脑中风患者是在夜间发病的,这并不是没有原因的。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失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容易发生在夜间。夜间迷走神经非常兴奋,因为是处在睡眠过程中,所以血液流动速度比较缓慢,如果本身就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就容易聚集形成血栓。如果在睡梦中或者在早上醒来以后发现身体有诸多不适,千万不要拖延,要立马去医院。

 

发生了中风应该如何抢救?

 

中风患者如果抢救的不及时,会导致瘫痪、失明,甚至会丧失生命,所以一定要把握最黄金的急救时间,做好中风患者的急救工作。每一位家中有老人的或者曾经有过中风情况病人的人,都应该学习中风的抢救知识,尤其是送到医院前的这一段时间,如果处理的好,会极大的降低严重后果发生的可能性。

 

1、立即拨打115


中风患者一定要最早的前往医院急救,这也是所有急救工作当中必须首先进行的第一步。同时,安抚病人的情绪,千万不要让病人过于激动,否则会让病情更加的严重,要让他情绪平稳一些,给他安心。

 

2、让患者保持放松状态


这个时候要开窗通风,患者四周不要聚集太多的人,要保证患者的呼吸畅通。尽量保持患者本身的姿势,让患者的头尽量偏向一侧,不然如果出现了呕吐,很容易呛到发生窒息。

 

3、抽搐的时候要往患者手口中塞块手绢


如果患者在发病的时候抽搐的很严重,牙齿打颤,这个时候就需要往他的口中塞一块毛巾,不然他会把自己的牙齿咬到。塞毛巾的时候要把毛巾置于患者的上下牙之间,不然没有办法阻止他咬到舌头。

 

4、不要给患者吃任何的药物


这时不要吃药,包括日常吃的降压药或者降糖药,也不要给患者喝水。

 

5、心脏复苏


如果患者出现了呼吸停止心跳停止的情况,要进行人工呼吸,做心脏复苏,这些急救知识要在平常就烂熟于心。

 

中风的危害非常大,多少家庭因为中风而毁于一旦,时间就是生命,一定要为患者争取足够的时间,越早到达医院,越早抢救,患者就多了一分生存的希望。如果抢救的不及时,轻则失去行动能力,重则失去生命。希望不管是患者本身还是患者的家属,都要做好急救知识的培训,危机时刻能够做好最正确的应对

来源 :西贡解放日报

 

 

 
 

机器人辅助手术现场。海南省人民医院供图

 

近日,海南省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林坚平主任团队开展了一例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这是该院开展的首例机器人辅助下的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6月6日,接受膝关节置换治疗的85岁高龄的唐奶奶,自主走出病房,平安出院。

 

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新技术 患者更加获益

 

唐奶奶于10年前出现左膝关节疼痛、肿胀,一直不以为意。5月初,唐奶奶左膝关节疼痛加重,甚至不能正常弯曲,行走困难,慕名到省人民医院关节外科诊治。海南知名骨科专家、省人民医院骨科医学中心主任兼关节外科主任林坚平教授团队,为唐奶奶细致检查后,最终确诊为“膝关节退行性改变”,需要进行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

 

林坚平教授介绍,在传统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中,完全凭专家个人经验操作,因患者个体差异,难免出现误差,因此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由于唐奶奶年事高、病情特殊,常规手术的风险较大。

 

林坚平教授表示,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临床应用,可在术前对患者进行个体化建模、测量和设计,保证术中精确安全操作,从而辅助完成个体化、精准化的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极大降低了术后力线不理想、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情况的发生率。

 

研究表明,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出现使手术的安全性、可预测性以及精确性都得到了提升,是关节外科领域具有颠覆性的变革之一。该项技术让手术效果更加理想,并减少手术带来的痛苦,加速患者的术后康复。同时,骨科手术机器人手术学习曲线短,对于年轻医生而言,更容易将手术做到标准化、精细化。

 

手术获得成功 患者术后次日自主行走

 

5月23日,唐奶奶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如期实施。

 

手术由林坚平教授主刀,由关节外科团队、麻醉专家和手术室护理团队共同完成。

 

林坚平教授从事关节外科临床和研究20多年,是省内知名骨外科专家,擅长关节疼痛、关节置换与翻修、关节镜微创治疗等,经验丰富。

 

术中,林坚平教授团队,根据机器人手术系统术前“建模”方案,快速、精准完成了手术。

 

术后第二天,唐奶奶即自主下床活动。

 

目前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应用已超过15年,全球完成超过80万台手术。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机器人辅助关节置换为数不多的医院之一,海南省人民医院关节外科也将借此契机,造福更多有关节置换需求的患者。

 

来源:金台资讯

 

 

 

多数消毒剂具有很强的刺激性,比如刺激我们的眼睛和喉咙等方面,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消毒剂给人体带来的一些伤害?

 

第一,应该避免盲目消毒、过度消毒,消毒要有针对性。

 

只有在通过消毒能够切断传播途径的时候才有必要实施消毒。同时,如果我们有多种方法可以实现阻断传播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选择最安全有效的方法,最经济便捷的方法,消毒是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

 

第二,应该在确保消毒有效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安全性好的消毒剂和消毒方法。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消毒剂是否安全与使用方法有比较大的关系。我们比较常见的季铵盐消毒剂与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含氯消毒剂比较,季铵盐消毒剂在做擦拭消毒、浸泡消毒的时候,通常安全性比较高,但是用它去做喷雾、熏蒸、气雾消毒的时候,吸入带来的安全风险就相对较高。所以,针对不同的消毒对象和消毒方法来选择消毒剂就非常重要。具体的消毒剂的选择,可以参考联防联控机制综发〔2020〕195号《常用消毒剂使用指南》(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前往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查看该指南)。

 

 

第三,消毒剂的使用浓度不是越高越好,使用的量也不是越多越好。

 

使用浓度和剂量只要能够达到消毒效果就可以了,因为过大的剂量会伴随安全风险。使用的时候,我们应该按照消毒剂说明书规定的用量来使用。

 

第四,使用消毒剂的时候,要做好个人防护。

 

消毒的时候,无关人员应该尽量远离消毒操作区域,消毒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戴手套、戴口罩、戴护目镜、穿防护服,使用防化过滤器等装置,来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来源:网信北戴河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