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颖父子车祸最近引发了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林志颖可能进行“3D打印技术进行脸部重建”。这个听起来科技感十足的修复手段,可以恢复“不老神颜”吗?

 

记者了解到,3D打印来帮助面部重建,在临床上其实已经运用起来,但3D打印出“骨骼与组织”直接植入人体,更多地还是在临床探索中。江苏省口腔医院(南医大附属口腔医院)此前就完成过3例3D打印下颌骨植入手术。专家表示,这项技术要普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你可能不知道:脸部骨折了归“口腔医生”管

 

很多人觉得骨折了就得找骨科,“接骨头”是骨科医生的活,但面部骨折了,其实得找口腔医院,由颌面外科医生来处理。

 

“这是因为颌面部骨折和四肢等其他部位的骨折大不一样。”江苏省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李怀奇副主任医师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我们牙齿的牙根是深埋在颌骨里面的,是非常重要的咀嚼器官。人体其它部位的骨头断裂了或者移位了,绝大部分只要恢复到原来的形态就可以,但颌面部骨折不仅要考虑到骨折的复位,考虑到头面部美观的需求,更要考虑到口内牙齿咬合等问题,强调功能的恢复,每一项都很重要,因此并不是单纯的骨科医生就可以处理。

 

口腔颌面外科处理的,有时候还是救命的问题。“我们曾经接诊过一位女患者,因为大货车侧翻,车滑出去的时候,患者的脸也贴着高速公路滑出去,巨大的外力让半边脸的整个软组织都撕脱了,骨头骨折,半边脸的肉也没有了。”李怀奇表示,面部血供丰富,患者首先面临的是大出血抢救,然后是处理面部的损伤。骨头断了,打上钛金属板固定起来;面部肌肉缺损了,从颈侧隐蔽的部位设计邻位皮瓣来覆盖好创面;面神经也撕掉了缺损太多接不起来,那就从其他非重要部位取来神经,像架桥修路一样,把两端神经给连接起来。患者的手术住院修复经历了10多天,后期康复训练、神经功能恢复也会经历更长的时间。总体来说,这位缺了半边脸的患者,经过修复,恢复得还不错。

 

关于3D打印:打“模板”很常见,让医生修复不再“凭感觉”

 

李怀奇告诉记者,3D打印是十多年来在医学领域发展很快的一个行业,是生物组织工程、材料学、计算机影像等技术发展诞生出来的产物。“比如说患者的一边脸缺损了,那传统的修复是医生‘凭感觉’,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比着另一侧的样子来完成这一侧的修复。但有了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之后,我们就可以把患者的照片、CT或是磁共振的数据导入到系统,由计算机来完成重建工作。”李怀奇主任医师表示,重建后,3D打印技术就可以用钛金属或是其他高分子材料打出正常骨骼形态来,患者可以直观地看见修复性效果,医生修复也有了模板。

 

用3D打印技术来打模板,在此基础上进行修复,在临床上应用已经很广泛。尤其是口腔颌面外科,因为脸部骨骼都带有弧度,对精准要求很高,因此也与3D打印技术非常适配。

 

李怀奇副主任医师举了一个例子,有个小伙子在下颌骨上长了肿瘤,肿瘤虽然是良性的,但是体积很大,切了长,长了又切,在外院反复进行了三四次手术。“下颌骨承受不住这样的损伤,相当于肿瘤最终把骨头‘吃’空了,整个下颌骨断掉了。如果只打一个钛合金板,对功能影响非常大,最后我们的方案是取腿部的腓骨来进行修复。”李怀奇解释,下颌骨有弧度而腿骨是“直挺挺”的,没法直接拿来就用。这时候就用上了3D打印技术。数字重建后,医生根据打印出来的正常下颌骨形状进行了钛合金板的预成型,十分贴合。有了模板的情况下,医生再将腿骨按照下颌骨的形状进行塑形,一段段拼接起来,最后完成了整个重建修复的过程。

 

打印出骨骼植入人体,江苏已经有成功案例

 

据媒体报道,林志颖的颜面部重建方案可能是,面部较大一部分骨骼将通过钛合金植入,另一部分较精细的骨骼将通过3D打印技术重建,重建后的骨骼与肌体接触后,骨细胞可以附着生长进去,将植入物与骨骼融为一体。

 

打印出可以植入人体的骨骼,听起来非常有科技感。李怀奇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3D打印可植入的“骨骼与血肉”,临床上其实一直在探索。2015年左右,上海411全军口腔中心通过3D打印出了一段下颌骨植入人体,是全国首例3D打印下颌骨植入手术;2019年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用3D打印聚醚醚酮材料再造“下巴”关节,是世界上首例3D打印下颌关节植入的病例。江苏省口腔医院也在2020年前后,完成了3例3D打印下颌骨植入手术,3个病例都取得了成功。

 

“但是3D打印骨骼来直接植入人体,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打印‘血肉’等软组织,就更难了。”李怀奇说,国家对于医疗植入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植入人体的材料,也需要通过生物安全性等多方面的检测。用什么材料打印,修复部位不同,材料也不一样。3D打印是个性化定制,没有办法规模化生产,因此也没有现成的、非常明确的标准来衡量产品,每一例植入病例,都要经过严格的伦理审核。目前,3D打印直接植入人体的“骨骼”,价格也非常贵,下颌骨的“体量”,一副可能就要花上十几万元,这些都是这项技术还不能广泛应用的客观限制。

 

“另外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骨骼经过千百年的进化,非常精密,既有很好的强度,也能承受牙齿咀嚼等传导的力量,还能附着肌肉神经血管,控制运动完成功能。3D打印的材料目前还无法和原生的骨骼相比。”李怀奇告诉记者,神经肌肉还很难附着在打印的材料上,在这些材料上去进行牙齿的修复,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材料不太符合生物力学的要求,容易出现术后的感染和暴露,这些都是需要去克服的问题。

 

延伸提问:林志颖的“不老神颜”可以恢复吗?

 

很多人关心林志颖的“不老神颜”可以通过3D重建技术恢复吗?也有人动起了脑筋,如果进行脸部3D重建,那医生能不能“顺手”整个容,垫高点鼻子、填充些脂肪,是不是还能让脸部更“优化”了?

 

李怀奇表示,颜面骨折很多是由外伤引发的,确实影响了容貌的问题,但口腔颌面外科医生更多关注的还是医疗本身。如果患者伤情复杂,甚至伴有范围较大的缺损,那么肯定是主张先进行医学救治,将大概轮廓修复好。等3-6个月后病情较稳定了,局部恢复得比较好了,再进行个性化的美学调整,进行祛疤、填充凹陷等“补救”措施。修复手术和治疗性的手术不可能同时完成,需要患者和医生沟通好,配合好,才能最大程度修复面容。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刘玉红

 

 

 

      海外网7月30日电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29日,巴西和西班牙各报告出现一例猴痘死亡病例。这是近期各国猴痘病例中,首次出现死亡病例。

 

  巴西卫生部透露,该国死亡病例是一名41岁男子。患者免疫系统较弱,患有淋巴瘤等疾病,死因与感染性休克有关,该症状因猴痘而加重。西班牙则确认出现欧洲首例猴痘死亡病例,但没有提供关于患者的具体信息。

 

  目前,各国猴痘病例仍在增长,美国已报告近5000例猴痘病例。世卫组织此前宣布,目前在75个国家和地区传播的猴痘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来源:海外网

 

 

美国密西西比州一高速路段。(资料图)

 

海外网7月28日电据美国广播公司(ABC)报道,美国卫生官员27日透露,该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调查人员在本土发现了一种罕见致命细菌。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这种细菌仅存在于热带气候环境中。

 

上述细菌发现于密西西比州一男性居民家附近的土壤和水中,细菌导致该男子患上了类鼻疽病。负责此次调查的美疾控中心调查人员茱莉娅·佩特拉斯说,这种细菌一旦进入土壤,就会对附近居民构成健康威胁。目前尚不清楚细菌在当地土壤和水里停留了多久。

 

据ABC介绍,美国每年报告约12例类鼻疽病病例,不过绝大多数病例都是在去过澳大利亚、泰国以及中南美洲等细菌流行地之后患病的。通常情况下,直接接触受污染的土壤和水会导致感染这种细菌,对糖尿病患者、慢性肾病或肺病患者以及免疫力低的人而言,这种细菌比较致命。

 

类鼻疽病患者在患病初期一般会出现发烧、关节疼痛、头痛等一系列症状。若发现得早,并正确使用抗生素,患者可被治愈。但如果治疗不当,可能会诱发肺炎、血液感染,甚至导致死亡。

 

来源:海外网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28日讯 今天是第十二个世界肝炎日。长期以来,病毒性肝炎一直是全球性公共卫生挑战、威胁人类健康的“沉默杀手”。据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在我国甲、乙类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发病数居第一位、死亡数居第三位。

 

日前,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肝病科陆定波主任提醒市民:“及时检查了解肝脏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乙丙丁戊五种,其中,发病率较高的为乙肝和丙肝病毒。”陆定波主任介绍,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一般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感染后通常慢性化发展,病情变化相当隐匿,可能长期不出现症状,有时会长达数年或数十年。

 

“约有80%的肝癌是由慢性乙型肝炎所致,许多患者缺乏足够认识而忽视,导致出现肝区疼痛甚至大出血时才前往医院就诊,发现时往往已到肝癌中晚期。”陆定波主任说,临床工作三十余年,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一位18岁患者,早在小学时期该患者体检查出感染乙肝病毒,之后十年患者及家属忽略了病情恶化发展,到院诊疗时癌变已转移,最后仅存活了5个月。

 

“大部分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听从医嘱,可达到病情长期稳定、好转。”陆定波主任提醒,乙肝或丙肝病毒感染者,建议最好半年要到院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DNA或丙肝病毒RNA、甲胎蛋白、B超、肝脏瞬时弹性超声等检查,判断病情有无隐匿性进展。

 

此外,陆定波主任建议易感染人群,如有过输入血制品、不恰当的性行为、吸毒、使用不洁注射器等高危行为的人群,主动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乙肝和丙肝检查,了解自身感染状况。

 

对未查出感染肝炎病毒的普通人群,如果身体出现以下5个方面症状,也要警惕可能是肝脏发出信号:1.容易疲劳、精神萎靡不振;2.失眠、睡眠质量不高,或是老想睡;3.食欲不佳、厌油,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腹胀;4.肝区隐痛、胀痛或是刺痛;5.手掌、皮肤上面长有蜘蛛痣。若通过休息、调整生活习惯仍有不适,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检查。(长江日报记者江梦晴 通讯员胡梦 万凌翔)

 

来源:长江日报

 

央广网北京7月27日消息(记者 苗雁)首款国产新冠口服药来了!

 

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消息,7月25日,国家药监局根据《药品管理法》相关规定,按照药品特别审批程序,进行应急审评审批,附条件批准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真实生物”)阿兹夫定片增加治疗新冠病毒肺炎适应症注册申请。

 

“这是国内首款获批上市的国产新冠口服药,希望阿兹夫定片为抗击新冠疫情贡献坚实的力量。”真实生物CEO兼CSO杜锦发博士表示。

 

为了解阿兹夫定片的临床实验结果等更多相关情况,27日上午,央广网记者向真实生物官微所示的邮箱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随后,记者致电真实生物,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不方便接受采访。”

 

据悉,阿兹夫定片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新冠病毒肺炎治疗药物。2021年7月20日,国家药监局已附条件批准本品与其他逆转录酶抑制剂联用治疗高病毒载量的成年HIV-1感染患者。此次为附条件批准新增适应症,用于治疗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成年患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严格按说明书用药。

 

国家药监局要求,上市许可持有人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工作,限期完成附条件的要求,及时提交后续研究结果。

 

记者注意到,7月15日,真实生物官方微信发布了阿兹夫定III期临床试验结果。结果显示,在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方面,阿兹夫定片可以显著缩短中度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患者症状改善时间,提高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比例,达到临床优效结果。首次给药后第7天临床症状改善的受试者比例阿兹夫定组40.43%,安慰剂组10.87%(P值<0.001),受试者临床症状改善的中位时间阿兹夫定组与安慰剂组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0.001)。(PPS集)

 

在抑制新冠病毒作用方面,阿兹夫定具有抑制新冠病毒的活性,病毒清除时间为5天左右。安全性方面,阿兹夫定片总体耐受性良好,不良事件发生率阿兹夫定组与安慰剂组无统计学差异,未增加受试者风险。

 

公开资料显示,真实生物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集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创新药研发企业。致力于抗病毒、抗肿瘤、心脑血管以及肝脏疾病等创新药物的研发。

 

来源:央广网

 

 

7月25日,越南国家结核病防治项目与强生(Johnson & Johnson)公司合作,正式启动第二期 “青年一代——抗结核勇士”运动,并推出互动游戏“抗结核勇士”。
 
 
 
 
 
越通社河内——7月25日,越南国家结核病防治项目与强生(Johnson & Johnson)公司合作,正式启动第二期 “青年一代——抗结核勇士”运动,并推出互动游戏“抗结核勇士”。


这一运动在 4 个国家开展,具体包括: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国,目标是授予年轻一代终结结核病的决定权。


越南中央肺医院院长、越南国家抗结核病项目主任阮曰戎(Nguyễn Viết Nhung)博士分享说:“越南年轻一代是富有创造力和热情的一代。他们将成为越南结核病预防和控制宣传和指导的核心力量之一。国家抗结核病项目也设定吸引1000万青少年和100%的小学生掌握结核病防治知识,并参加结核病防治工作实践的目标。


阮曰戎博士同时表示希望年轻人积极参与“青年一代——抗结核勇士”运动,为没有结核病的更美好、更安全、更健康的世界而奋斗。


年轻人可登录网站 https://www.tbwarriors.com/vn 参与游戏,并成为抗结核勇士。游戏玩者的任务是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具有结核病症状或风险因素的对象。在此过程中,玩者被提供与结核病相关的信息,例如常见症状、危险因素等。
 

在全球范围内,估计有 180 万 10-24 岁的年轻人患上结核病,占患者人数的 17%。这是抗结核病过程中最需关照的目标群体。这个年龄人群的结核病传播率可能比其他年龄人群高 20 倍,部分原因是年轻人有很多社会上的关系。
 
 
来源:越通社

 

儘管至目前为止,本市尚未发现任何一例猴痘病患者,但根据卫生部及本市疫情防控指委会的要求,市卫生厅已要求全市各医疗单位赶紧开展关于该疫情的各种防范措施。

 

 

据此,卫生厅要求市疾控中心监控通过航空与航海渠道的入境者,以便通过监察所有入境者的体温及急性水疱疹症状方法而提早发现疑似病例。市卫生厅汇集医疗部门的健康教育传播渠道、社群健康通讯员系统,以向全市每一个民户宣传、谘询有关发现与防控猴痘疫情防控事宜。
据悉,猴痘病患者一般出现以下症状:出现急性水疱疹原因不详及发烧38摄氏度以上、淋巴腺炎、头痛、背肌痛与衰弱等。此外,还有若干流行病学因素而病患者及医护人员须特别关注包括:从上述症状出现前21日内曾通过皮肤或皮肤损伤(包括性关係)与病患者进行身体接触;与污染物件接触(如:病患者的衣服、床铺、个人物件)等病史也获视为很可能患病的危机◆
 
 
来源:西贡解放日报

 

新华社成都7月25日电 题:警惕部分“老年病”年轻化现象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董小红

 

14岁的童童还在成都读初中,最近却有了一个“小糖人”的身份。“孩子平时喜欢吃肉,长得比较胖,没想到这么小得了糖尿病。”童童的妈妈李女士带着孩子在医院检查发现,童童的各项身体指标都显示是2型糖尿病患者。

 

长期以来,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被认为是“老年病”,患病群体以老年患者居多。然而,“新华视点”记者近期调查发现,一些二三十岁甚至十几岁的年轻人也患上了“老年病”。

 

“老年病”年轻患者增多

 

记者近期在四川多家医院相关“老年病”科室走访发现,看病的不少是年轻人。多位一线医生说,糖尿病、高血压等过去被视为“老年病”,现在确诊患者越来越年轻化。

 

“门诊发现年轻的‘糖人’越来越多了,不少年轻人血糖都偏高。”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副主任李华琦告诉记者,近年来,该科室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呈年轻化趋势,不少二三十岁的青年人也患上了糖尿病。

 

21岁的小陈在成都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最近总感觉头晕乏力,以为是工作较累休息不够,到医院检查被告知已经是个“糖人”,空腹血糖严重超标,需要立即吃药干预。

 

“平时很喜欢吃甜食,经常喝奶茶,有时候一天好几杯。总觉得年轻身体好,没想到居然得了糖尿病。”小陈说。

 

记者调研发现,除了糖尿病以外,高血压、脑卒中等传统的“老年病”也“盯”上了年轻人。不少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在过去30年里,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心梗等通常被认为是“老年病”的疾病,初发年龄持续下降。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中,2012至2016年“国家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数据显示,40岁及以上脑卒中患者首次发病的平均年龄为60.9至63.4岁,首次发病年龄构成中,40至64岁年龄段占比已经超过66%。该报告还指出,发达国家脑卒中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在75岁左右。从总体上看,我国脑卒中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

 

“临床上看,这几年二三十岁的年轻脑卒中患者增多了。其中甚至不乏18岁以下的青少年。”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柳华说。

 

国家心脑血管病联盟发布的《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显示,我国大约每6个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风险者中,就有一个是“90后”。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代理主任张震则表示,曾经见到20多岁就发生心梗的患者。

 

三重原因致“老年病”年轻化

 

为何“老年病”的年轻化趋势日益凸显?

 

——年轻人不良生活方式的“催化”。

 

李华琦、柳华、张震等专家告诉记者,现在,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很多“老年病”的年轻患者,有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例如,熬夜、久坐、吃外卖、三餐不规律、暴饮暴食、酗酒等。除了易感基因的遗传之外,很多年轻患者确诊“老年病”,都是由于这些后天不良习惯导致的。

 

此外,一些医生告诉记者,部分年轻人一边酗酒抽烟、大吃大喝不顾及身体,另一边却按“偏方”乱吃药,加速了疾病的发展进程。

 

——知晓率低、检查率低、治疗率低。

 

以糖尿病为例,全国流行病学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在30%左右,诊断出患有糖尿病之后,患者的治疗率为26%左右,而采取降糖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控制率能达标也仅为40%左右。加强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还有很大的空间。

 

2019年发布的《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指出,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64.4%的人并未接受过医学治疗。

 

——年轻人营养健康意识淡薄。

 

记者采访发现,不少青少年喜欢购买各种“垃圾食品”,有的家长采取放任的态度,认为只要吃了不生病就没多大关系。多位医生表示,这种行为将给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埋下隐患。

 

加强提前干预管理

 

避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老年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专家呼吁,加强健康营养知识的普及,提升“老年病”在年轻人中的知晓率,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常见“老年病”的预防措施。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心脑血管等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专家呼吁,要加快建设心脑血管、糖尿病、脑卒中等“老年病”的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加强国家层面的年轻人健康风险干预管理。

 

专家表示,风险预测模型在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老年病”预防中能起到重要的作用,可加快对年轻人、老年人等不同风险人群制定不同的干预管理方案。

 

当前互联网医疗平台的融合应用,有利于加强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病”的健康管理。

 

张震等专家认为,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等“老年病”的管理,是随着病程进展不断进行调整的长期过程。随着医疗信息互联互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融入,“互联网+医疗”更符合年轻患者的看病习惯。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