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钛媒体 刘湘明

 

张建锋(花名行癫)的阿里生涯,一直在踩着技术与业务的交界线前进,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阿里战略重点转移的缩影——在担任集团CTO和阿里云总裁之前,他先后管过淘宝网技术架构部、B2C开发部及淘宝网产品技术开发部,还分管过聚划算事业部、本地生活事业部、1688事业部及天猫事业部。2015年还担任过阿里中国零售事业群总裁。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

 


2018年11月,还在担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同时也在负责达摩院的张建锋,被任命为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

 
云计算的市场发展很快,根据调研机构Canalys给出的数据,2018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突破800亿美元,达到804亿美元,同比增长46.5%。市场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云生态环境的快速变化,技术、客户需求、伙伴关系都伴随着规模的扩张和应用的深入在不停地演变。

 
张建锋过往的这些经历,对于他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云生态环境里,理解技术与业务的关系,切换合作伙伴视角去思考问题,都带来莫大的益处。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市场里,阿里云在全球排名前三,在中国排名第一。“阿里云在中国公共云市场的市场占有率是第二至第八名的总和。” 2019年3月21日,新岗位上的张建锋在北京阿里云峰会上第一次公开亮相时,这样描述阿里云的市场地位。

 
只有操盘的人才会真实地感受到,高速的发展和庞大的规模,带来的不仅仅是风光,也还有巨大的压力。

 

上任之后,张建锋组织管理层讨论几个核心问题:第一,阿里云如何健康地增长?第二,云的未来是什么样?第三,阿里云的核心能力是什么,该做什么,不做什么?

 
3月21日他的发言,可以看作是这4个月讨论的结果呈现。相比他发布的一系列未来阿里云要做的事情,大家其实更应该关注阿里云不做什么——在过去的十年里,阿里云一共发布了162个产品,4610个新功能,但对于巨大体量的阿里云,清晰自己的边界,永远都是一个最重要的话题。这涉及到对于自己定位和能力的思考,更涉及到怎么看待自己与自己所营造的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大会发言的最后,张建锋明确了阿里云两个生态新定位——被集成,自己不做SaaS

 
这两个定位的发布,如果从弥漫阿里的金庸武侠文化来解读,与《天龙八部》中虚竹破解珍珑棋局的做法颇为神似——阿里云作为平台放弃一些主动和实地,反而让自己有了更大的腾挪空间。

 
众所周知,随着企业上云的大势不可逆转,越来越多企业级的客户需求被叠加到云上,已经对阿里云的交付能力提出巨大挑战。被集成概念的提出,把很大部分发展空间和主动权明确留给生态伙伴,阿里云自己则专注于云生态核心能力的精益求精。

 
但这看似双赢的设计背后,依然存在很多挑战,平台如何把自己的能力封装成成熟的产品,接受合作伙伴的考验和挑剔?技术和组织,要为这样的变化,做出什么调整?

 
这些都是阿里云未来发展的顶层架构设计,但所有这些设计的背后,都是对于这个产业和自己,最底层最深刻的思考。

 

在会后,张建锋接受钛媒体联合创始人刘湘明的独家专访,就云计算的未来、阿里云的战略选择,以及云对于企业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01关于云计算的未来

 

一个有1万人的平台公司是一个非常大的平台型公司了,像淘宝做的这么大,也就几千人的规模。如果一个公司的人数与业务线性相关,可能是做了太多自己不擅长的东西。

 


钛媒体:你关注到云计算竞争的焦点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好像大家还比较关心价格?

 
行癫:价格是初级竞争,最终还是回归到核心价值。价值要从两端来体现,一个是技术端,一个是应用端。云一开始都是做基础设施,但阿里巴巴从做云第一天起,做的就不仅是现在这个云,当初的理念是做一个数据处理平台,这和当时数据处理能力与业务的脱节也有关系,因为是十年前,很少有公司是基于智能、基于数据的,大部分是基于流程。

 
后来做了一段时间,发现光做这个还不够,在中国要想成功,还得有基础设施。

 
当然我们做的过程也比较曲折,一开始还想在开源系统上做数据处理,后来发现也不对,必须自研,阿里巴巴不仅是做了一个云的基础设施体系,也做了一个数据处理体系(备注:现在叫MaxCompute,当时叫做ODPS),这个是绝无仅有的,包括国内国外。

 
当然这个过程有点远,所以回过头来又必须把IaaS层做好。底层的竞争肯定是拼基础设施的成熟度、稳定性和价格,但是上层的竞争肯定是拼人工智能等等。

 


钛媒体:你刚才谈到数据处理,开源为什么不行?

 
行癫:其实所有的开源软件公司都没有面对过这么大的数据量,Hadoop 、Spark是比数据库的处理能力前进了一大步,用分布式、用MapReduce的方法,但他们的数据量跟阿里巴巴数据量比还是差非常远。

 
第二个是开源的稳定性要求也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所以那时候我们第一次做了一个5K的集群,开源当时不可能超过5000台机器的,我们第一次突破了机器的限制,可以用更大规模的集群来处理。

 
第三我们考虑成本,因为数据量规模小不关心成本,大了以后我们更加考虑成本,现在我们阿里巴巴每年业务量都是增长50%以上,但是我们的成本不能线性增长。

 
我们去年开始大规模混部(备注:一种新技术,使得在线处理与离线处理不再分别拥有专有的机器,而是运行在同一个集群的机器上,可以极大地节省资源,对于调度部署能力要求极高),我们没有专用的离线机器去处理大数据,都是用在线跑的机器做大规模的混部布。

 
双11来了,前一个小时暂时不处理数据分析全部用来跑应用,高峰过去之后,调度所有机器去做数据分析,开源是不可能做这个事情的。

 
我觉得大数据领域如果自己公司没有应用,很难设计出一个很有弹性,很高性价比的、很高稳定性的处理平台。

 


钛媒体:现在国外的云计算谈混合云比较多,你怎么来看混合云未来对云计算的影响?

 
行癫:混合云未来还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很多客户对混合云还是有非常刚性的需求,包括一些政府、银行客户,他们觉得对自己的应用可管可控,或者物理的隔离是很重要的事情。

 
今天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公共云上的隔离,我们用硬件来做隔离,比如我们有神龙的服务器,原来是虚拟机的隔离,现在隔离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对混合云的需求这不完全是技术的原因,还有思路上的原因,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混合云还是会广泛存在。

 


钛媒体:你怎么看待云计算的后台化趋势?你今天上午谈到阿里云不做SaaS,其实SaaS是一个很重要的跟云计算客户的连接,这样的话会不会未来云计算的厂商都会变成被遗忘的状态,就像现在的电厂、自来水厂一样。

 
行癫:被遗忘而不可替代,也是值得期待的事情,就像空气一样,我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不见得一定要跑到最前面去和客户接触。因为真正的2B一定介入客户的业务流程,不然不能叫2B,最多只能叫to customer。

 
但这个行业的需求太分散了,像SAP、Oracle,发布了很多ERP,他们仍然有十几万的工程师,包括自己的合作伙伴。当然也有比较集中的,比如微软,因为办公大家的需求比较一致,除此之外的业务领域,差异非常大。

 
我们把云定位成平台,不是定位成软件系统,所以云和电商在定位上没有很大的差别。电商是无数的品牌商、商家在平台上卖他们的产品,不需要关心支付、交易的事情。云未来一定会更专业,专业化分工是现在文明一个重要基石,我们要做生态也是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专业到底是什么?我们擅长于做大规模的系统,擅长技术创新,对技术未来演进的趋势有一些看法。

 
当然,我们有丰富的业务场景,让我们把前面这些事情做的比别人好,这是我们的优势。但大量行业的业务还是需要行业内专业的人去做。他们也需要创新,不是简单把云作为一个IaaS,而是要看如何基于数据、基于智能去发展,所以我们要和合作伙伴一起完成转型。

 
再一个,中国的IT发展的很不平衡,有些公司信息化还没有实现,就要讲数据化、智能化,有些公司IT能力很弱,更需要我们合作伙伴做一些贴身的服务,包括实施、咨询、辅导,但这些阿里云都干不了。

 


钛媒体:刚才你谈到Oracle、SAP的人员规模,是不是在你心里面对阿里云的规模是有一个预期的?

 
行癫:是。我觉得一个有1万人的平台公司是一个非常大的平台型公司了,像淘宝做的这么大,也就几千人的规模。如果一个公司的人数与业务线性相关,可能是做了太多自己不擅长的东西。

 


钛媒体:刚才谈到一些人工智能,现在做人工智能和开源这两个事情,起来非常快,你觉得未来对于云计算会有什么影响?

 
行癫开源使得云越来越标准化。不管从上面互联网的一些技术部件,包括云的一些主要的模块,像容器等等,会越来越标准化,这个对云的发展是有利的。第一个是因为开源是一些发达的大公司在用,他们的技术会更稳定。最关键的一点是,云上大量的开发技术体系会更一致,大量工程师会熟悉这套体系,更容易把自己的应用变成云的一部分,单靠一家公司去制定标准还是非常难的。

 


钛媒体:开源基本上被大厂商瓜分掉了,未来会给开源市场带来什么影响,开源未来会不会走向收费的道路?

 
行癫:现在有点这个趋势。原来的开源可能就是免费开源,现在有的公司做收费的服务。但是大家都在云上了,那些公司的生意模式就发生变化了,所以他们去修改开源协议,这个我觉得是反趋势、反潮流的。最终他们会发现,过了一两年时间,最后一定是云公司来做原生的云,要不然是大互联网公司推出完全免费的开源。大的互联网公司不care这点小钱,他是要繁荣整个生态。

 


钛媒体:关于云计算最后一个问题,技术的角度来说,现在云计算你最关注的技术是什么?

 
行癫:第一个是你刚才谈到混合云现在发展非常快,所以我们还是做了非常多工作。第二个是安全,大家都上云的话,安全就变的非常关键。

 
从产品角度来看,数据库发展非常快,大家都在想替代Oracle数据库,但是在关键核心应用上要1比1替代还是有挑战,所以现在完全基于云原生的数据库发展非常快,像AWS完全把数据库作为一个核心能力来做,目前国内也是发展非常快。当然还有一个最底层的IaaS层的,像容器、做隔离,我们也在推神龙服务器,做硬件层的隔离,这块发展也非常快。

 
云原来是有人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框,现在每个框它本身都在快速演进,它其实还不完全是静止的。当然生意模式也在演进,微软从SaaS往下做,aws属于另外一条道路。

 

 

02关于阿里云的未来

 

钛媒体:上任四个月,这段时间你做了些什么事呢?

 
行癫:主要是在讨论,阿里云要做到高增长,还要做到人员非线性增长,这个是我们讨论比较多的。第二个讨论云的未来,云以后到底是怎么样一个商业形态。第三个我们的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我们不做什么,做什么,这个也讨论比较多。在这个讨论的前提下,我们怎么达成共识,怎么样去调整组织,怎么样去落实这个KPI,怎么样通过工具去保证这个流程。

 


钛媒体:今天你的发言应该是一个讨论结果的展现。

 

行癫:对,我觉得这是我们内部共同认定的。当然,阿里集团内部也发生一些变化,希望阿里云智能变成阿里经济体所有的技术跟产品的统一出口和客户界面,这个跟原来的定位可能也有区别,所以现在金融云、钉钉等等都作为整体一部分来考虑。

 

 

我觉得阿里巴巴也是技术和商业结合最好的一家公司,有的公司CTO天天换,因为没有这个土壤,外面来的人的技术,来了之后一直跟业务结合不了,就会被组织抛弃。

 


钛媒体:外界一直认为,技术是阿里云的一个短板。你怎么看?

 
行癫:很多人问这个问题,阿里巴巴到底是什么公司。阿里巴巴一直是技术性公司,只是商业做得太成功了,所以人家搞不清楚到底是技术公司还是商业公司。

 
阿里做的事情实在太多了,电子商务、支付、物流、文娱等等,所以人家觉得阿里是一家比较业务导向的公司。我一直认为,技术依赖于业务,业务依赖于技术,各个阶段比重不一样,有的时候业务拉着技术走,技术推着业务走,世界上没有纯技术的公司。

 
阿里巴巴是一家非常奇特的公司,我们是互联网的规模、企业级的复杂程度、金融级的准确度。举个小例子——搜索引擎,你搜索一个关键词,出来5页、出来10页、出来500页,用户不care,你丢掉一半数据,人家也不觉有什么问题。

 
但阿里不一样,只要丢了一个商品,卖家立即打过来了。你交易出一分钱的错误,人家百分之百打电话过来,而且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全世界没有一家公司,要同时处理这些事情,再加上每年要给你来一个双11,这是很复杂的。在成本没有大幅增加的情况下,要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而且要有非常高的弹性。

 
所以阿里技术不管怎么讲都是非常复杂的。技术有两种,一种是做单点突破,像语音、搜索、算法。第二是处理复杂流程。这是两种一样难的事情。

 
今天在人才市场上处理复杂系统、构架复杂系统的人更稀缺,因为要有很多经验,才能处理这么一个系统。这是第一个事情。

 

第二个事情阿里是工程能力非常强的公司。有的公司能研究,但是写不出系统,但阿里不一样,今天你有事情要做,我们一定是可以非常确定告诉你,多长时间,多少天能够上线,全球很少有公司能达到这样一个自信。

 
第三个外界的看法,可能是因为突破性的技术不够多。但达摩院现在很多技术是非常领先的,包括语音,像法院的语音系统是用我们的。另外视频处理,在城市大脑这样的应用就更不用说了。我们自己的芯片很快就有流片,八九月就能出。到这个程度,就更立体,让大家觉得阿里巴巴是一家怎么样的公司。

 
我觉得阿里巴巴也是技术和商业结合最好的一家公司,有的公司CTO天天换,因为没有这个土壤,外面来的人的技术,来了之后一直跟业务结合不了,就会被组织抛弃。

 


钛媒体:你刚刚提到业务技术互相拉动,你觉得阿里现在谁在拉动谁?

 

行癫:最早,业务比技术跑的快,技术一直追业务,因为业务增长实在太快了。前两年我觉得是技术推动业务,特别是人工智能兴起的之后,包括我们程序化交易、广告平台、千人千面、推荐、搜索大量用算法和AI,包括客服等等大量用数据智能在驱动业务。

 
云也是一样,云是技术的突破才能带来成本下降、效率的提升。云是比较典型的,原来的电商业务这两年大部分红利是靠技术突破带来的。因为商业模式突破已经非常难,今天大家都聪明,以后的竞争门槛会抬高,这个门槛很多都是技术门槛。

 
阿里巴巴这几年的实践,特别中台提出以后,我们积累核心能力更快,浪费更少。然后我们数据中台提出后,数据全部打通,这个也是效率很高。这个是公司中台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当然跟组织能力有关系,不是说有理念一定会实施。有些公司可能推都推不下去,我们也是花了大概两年的时间,逐步整合。一个中台你得证明自己,你比别人技术好,这不是这么快和容易的事情。

 

 

03关于阿里的中台

 

钛媒体:你认为中台跟组织结构的关系是什么?

 
行癫:这个还是非常非常有关系的,包括组织能力、信任关系,包括一些考核,这里边有非常多一些关系。

 
你做中台,做不好就变成一个原来的公社。公社其实就是一个中台体系,你专门种玉米,你专门种水稻,但是为什么到后来大家都搞不下去了呢?中台不是把所有部门理一理,这个让你做,那个不让你做,技术能力跟不上、组织能力跟不上,还是低效的。我比较特别,我做中台,原来的部门都做过,还是能够影响到很多人。

 
第二、我们还是很踏实的,承认哪些做得好,哪些做不好,也不是所有都拿来做。

 
第三、阿里制度上做了一些创新,我们有一个技术委员会,到现在很多人都在学,但是我觉得他们都还没明白,我们到底怎么运作的。

 
我们技术委员会下面有技术小组,因为我们有很多专家,语音的、视频的、视觉的,如果原来是三个部门做,那么三个部门成立一个小组,你们先去解决统一的问题、发展的问题。他们如果不能解决,我再出面解决。所以我们是提倡让工程师用技术的手段来解决技术的分歧和发展。

 
中台不仅是个组织,中台是个理念,所以说这个中台的技术,如果放在高德是最适合的,就放在高德,但是对高德来说,这个技术一定要有一个定位,要为全体人负责,不仅是为自己服务。所以有些是中台的技术,但不一定在中台,例如智能机器人技术,那就是在客服部门,因为他最贴近现场。但是一些中心业务技术,要不在达摩院,要不在中台部门统一建设。

 

 

阿里制度上做了一些创新,我们有一个技术委员会,到现在很多人都在学,但是我觉得他们都还没明白,我们到底怎么运作的。

 


钛媒体:KPI的问题,我原来也跟孙权聊过这个事。现在你最看中的是什么?

 

 行癫:我觉得第一个是规模,因为这个意味着你产业的竞争,这个肯定是非常核心。第二个我们还是非常关注公共云的份额,因为最终云的基础还是公共云的发展,当然也有混合云的发展这个也很关键。第三个提倡生态,到底在多少生态上,阿里巴巴有多高的竞争力?现在我们有几千家主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希望把主要业务放在阿里云上的,要占一个更大的比重。

 


钛媒体:钉钉未来会跟阿里云有更紧密的协同吗?云端协同未来是不是一个重要的打法?

 
行癫:刚才我们讲的数据化智能化,另外很大一块就是工作在线化,包括办公的协同,这个我们想靠钉钉的能力来补上这块体系。现在,云是两个驱动力,数据+智能,到明年我们会加一块工作协同。

 
我们认为这个工作协同是互联网公司跟其他公司的区别,因为互联网公司大量的运用这些新工具来做工作的协同,传统企业很少用这种工具。像钉钉这样的生产力工具出现之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用邮件,现在钉钉在线实时工作效率非常高了。以前的审批也是,通过它的机制全部串联起来。

 
再进一步像文本,供应链体系,都通过钉钉体系串联起来,更轻快。手机协同性不是很好,我们希望通过钉钉串联起来。然后把钉钉这个能力变成我们合作伙伴的一个基础能力输出。这是我们的一个想法。

 


钛媒体:是不是钉钉对阿里云的价值,类似于office365对于微软 Azure?

 

行癫:有一点类似,但是还是没有那么SaaS化。钉钉主要是一个协同沟通的平台。我们希望未来的企业既是数据的,又是智能的,还是在线协同的,这是我们对我们客户的一个主要未来的描述。

 


钛媒体:今天还有一个事挺有意思的:繁星计划-小程序,小程序在大的部署当中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行癫:小程序是很重要的角色,因为现在越来越多应用都会在无线端,不管数字政府还是各行各业的应用。这个应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做独立APP,另一种是依托于某一个大的流量入口,我们觉得大部分长尾应用自己去做独立APP都有很大难度,可能会依托于大的流量入口,比如微信、阿里这样的。

 
阿里跟微信有很大差别,我们叫一云多端,不仅是在支付宝、淘宝可以跑,在高德也可以跑,甚至可能以后在微博上也能跑。就像是Android一样,开发一次到处可以跑,但是微信更像是iphone,在他这里开发这里跑。

 
我们的小程序是一个生态,我们会提供云到端的一系列工具,让开发者很快就能做出来。

 


钛媒体:可不可以理解小程序更像一个端?

 
行癫:一个轻量化的端,是各行各业一个轻量化的出口。

 


钛媒体:据我所知是拿支付宝小程序做了一个框架。

 
行癫:对,因为支付宝在这个方面接触比较多、探索比较多。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好处,一下子全部都能用。

 

 

04关于“被集成”

 

钛媒体:你今天提到“被集成”这个概念是非常新鲜的,这个思路是怎么被提出的?因为阿里其实一直是平台,平台和被集成有矛盾吗?

 
行癫:原来阿里是个平台,我也做过两年中台,我一直在琢磨中台跟平台到底有什么区别。像阿里巴巴、淘宝、天猫这种平台只要搭好了,客户直接开店就可以了,不需要关心任何事情,但我觉得中台不一样,中台自己单独的产品不能直接产生价值、不能直接对外服务,一定要变成别人产品的一部分,让别人的产品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是我理解的中台。

 
包括数据智能和人工智能,这两个东西肯定不是平台,肯定要变成人家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上,阿里云智能既是一个平台,也是一个中台,所以我们提出口号叫“被集成”,就像英特尔的CPU一样,也是被集成,集成到各种各样的电脑里去,是一样的逻辑。

 


钛媒体:“被集成”的策略对阿里云的运作,包括组织管理,都会产生一些比较大影响,这个其实是调用和被调用的关系,和以前太不一样了,内部需要做什么调整吗?

 
行癫:其实我们原来自己也在做一些总包,我们也在做集成,集成我们的技术。但是我们发现我们的交付成本非常高。有些行业是没有办法的,像城市大脑,因为这个行业是新兴行业、增量应用,以前没有玩家,你要做些show case,这个行业我们会去做,但是做了以后去复制、大规模推广,我们肯定需要大家一起来干。

 


钛媒体:这一步我觉得还是非常高明的,把原来阿里云很多问题缓解了,包括交付能力,把原来集中式交付变成了分布式交付。

 
行癫:而且很多合作伙伴愿意做交付,他们擅长。

 

钛媒体:被集成这个概念提出来以后,未来整个生态会怎么打造。

 
行癫:简单一点就是,能合作伙伴签合同的,你们签。非得让阿里云签的,我们一起签。

 


钛媒体:未来生态的打造会有什么变化?现在被集成之后这个关系就有点混乱。


行癫:生态一定还是一个分工协同。传统的生态不像想象中那么整合,他们也是分工协作的。比如说做一个传统企业的ERP系统,他们也是分工协作的,比如德勤做咨询,SAP做软件,埃森哲去实施。我们不去破坏大家的分工合作,只是我们的产品技术变成这个体系的一部分,是这么一个逻辑。

 


钛媒体:原来传统的2B的生态,还是一个比较均衡的生态,因为基本后来都是大公司。但是在互联网生态,基本是一个大平台,然后一堆小公司。

 
行癫:我个人觉得,大公司一定会做比较通用的系统,但是通用系统如果被云化,像有些大公司有可能就被取代了。但是专业化的服务能力,是个性化,c2m。个性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大品牌来说,是要碎片化,云这个服务我觉得以后也是一样的,一定有很多细分的专业服务商,而不是一个很大的专业服务商,服务很多行业。我认为这是一个趋势。就像化妆品一样,不是天天涂大宝,它很细分,有很多的品牌。

 


钛媒体:那未来的这种生态的打造思路会不太一样,要靠什么政策,把大家吸引过来?

 
行癫:原来,简单的生态是reseller的模式,但是今天我觉得,我们更希望合作伙伴理解这个行业,跟我们掌握的技术有一个共创。比如我们有一个很好的语音技术,我们不知道什么行业可以用。合作伙伴掌握这个技术,也懂得客户应该怎么用,比如人可以用在考勤上,或者用在什么门禁上。

 
所以我今天更看中的生态伙伴是对这个行业未来有定义能力的、有创新能力的公司,是我们优先去合作的人。真正头部的概念就是说这家公司是不是够专业、是不是对行业未来有洞察。

 
毕马威有两句话说的非常好。他们把今年的策略总结成两句话,一句叫发现,一句叫实现。我们希望跟合作方一样要能发现,而且有能力实现它。

 


钛媒体:现在怎么看阿里云的短板?

 
行癫:我觉得阿里云的短板很明显,我们虽然做云,但是2B服务能力是我们比较缺的,所以需要通过生态快速的发展来补。第二个从核心技术积累上,有这么多年的积累之后,我们原来是一个平台化、产品化的结构,这两个还不一样,平台都得自己做,所以不用单产品剥离出去,别人可以很好用,我们内部也可以用的很好,因为开发者就在公司内部,你可以直接问他,所以他构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平台,但是这个复杂的平台不是单一个单产品,非常结构化的构成,所以我们今天也在加紧产品化。产品化包括要丰富的文档,手册,这个其实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去做。

 


钛媒体:被集成这个事情有没有指标?你怎么衡量?


行癫:我们有几千家合作伙伴,我们希望有业务的合作伙伴数量,要有非常严格的指标,包括他们的规模。对于我们大型头部的合作伙伴,大家都不是收入的指标,包括德勤、埃森哲,我们还是希望打造头部标杆案例,真正从行业未来定义的案例,这是都是我们一些共同的目标。

 


钛媒体:今天上午说不做SaaS,咨询会做的非常少,但咨询这个事情非常重要,意味着你跟客户密切的交流,未来阿里云怎么保持跟客户之间的沟通,未来怎么了解客户的需求?

 
行癫:今天,我们不仅是把产品简单提供给合作伙伴,我们大部分的时候,还是跟伙伴一起做样板市场,所以我刚才讲为什么头部的,有市场定义能力的人一起做,包括德勤,埃森哲,也是和我们一起在定义这个市场,只是我们今天把产品能力变成他们的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钛媒体:其实包括未来整个被集成这个事情,对阿里云也有压力,比如说技术能力封装。

 
行癫:其实被集成是更高的要求。不仅是我接触客户少了,都是合作方在接触了。合作方为什么选阿里云,为什么不选其他的云厂商,对我要求更高,要服务好,产品一定要有竞争力。

 


钛媒体:这样把主动权交出去了。

 
行癫:是的,那个主动权我就是掌握了也没有用,因为那也不是云要做的事情。怎么走好我觉得还是很有挑战的。

 

 

05关于企业上云的未来

 

钛媒体:因为现在架构变的非常重要,很多企业正在经历架构变化的过程,从技术到架构这一步的跨越是很困难的事情吗?


行癫:企业的架构,我认为绝大部分是业务架构,不是纯粹的技术架构,他缺的是把自己的业务都分析清楚,变成了一堆业务架构的能力,用技术手段去实现。

 
互联网公司两者兼而有之,我们公司有些是业务架构,有些是技术架构,技术架构更偏纯技术,业务架构非常复杂,它做很多决定,比如说做电子商务系统,他决定要分多少个模块,各个模块关系怎么样,最好用什么技术实现。

 
技术怎么实现的,是技术架构干的事情,我觉得大部分企业缺乏非常好的业务架构,这个业务架构你没法招聘,一定要自己培养,这样才能理解自己业务。

 


钛媒体:你做阿里CTO一段时间了,我特别想了解,作为一家大企业的CTO,你最大的职责是什么?

 
行癫:阿里的CTO,第一要对未来有看法有判断,到底未来要有什么样的技术;第二个组织内部基础资源整合好,不能各自为战。第三,技术工程师的文化要定义,我们经常讨论这个事情,到底怎么激励我们的公司,第四保证业务系统的技术需求得到及时的满足,不能业务系统都支持不好,就有难度了。

 


钛媒体:因为现在整个技术变化非常大,我想也听听,你给这些传统企业的CEO、CIO一些建议,他们怎么样树立自己的技术视角,怎么让他们用自己的视角判断技术价值?

 
行癫:我觉得大部分公司关注好业务就差不多了,大部分中小企业都是这个状态。技术不要成为瓶颈,就非常不错了。只有很大型的互联网公司,他才能判断有没有系统性技术风险,比如一些新技术,基于一些新技术的商业模式,他可能要反复思考一些问题。

 
比如5G起来,智能手机普及了,大概会对我们商业模式技术体系有什么影响,物联网起来了会有什么影响,智能驾驶到底会怎么样,这些都是我们要去提前想的。

 


钛媒体:这些问题你会怎么判断?

 
行癫:我们也会反复判断,对我们业务有什么用,因为我们业务很复杂,区块链怎么样,我们怎么用,我们不做有什么风险,这是我们经常在看。但是很难总结方法论,得出一个结论,这个是非常难的。

 


钛媒体:现在企业里边,大家都在追求很时髦的东西,上云、架构,但是有一些被忽略的问题,包括运维、安全。从你的角度来看,传统企业上云有哪些问题应该提起他们的重视,有哪些被忽略的问题?

 
行癫:云上系统,上云的第一刻开始,我们阿里很多人都投在运维,这样才能保证系统永远处于健康状态。原来都是开箱即用的技术,弄个oracle就可以了,弄个数据库DBA就可以了,但现在不行了。以后整个系统要保持效率最高,运维工作还是非常重要,但中国公司绝大部分没有付费做运维这个习惯,这个我觉得还需要一个改变。

 
安全其实压力小了很多,因为云解决了很多原来线下没法解决的问题,比如说有个补丁、有个漏洞,我们第一时间知道,厂商会告诉我们,我们全部把它修复了。总体上,上云比不上云安全得多。

 


钛媒体:真正上云之后,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会带来很多变化,包括能力和人员的配备。这块你看的更多,你怎么看这些变化?

 
行癫:现在诞生了非常多一些第三方公司,专门帮政府云上做运维,给政府的IT部门带来很大变化。企业也一样,比如原来信息化部规模可能比较大,因为原来的人可能要端到端覆盖,所以工种也比较复杂。上云以后,总的来说,从固定资本投入,还有对人员的一些要求都会有很大变化,至少DBA就不是很重要的岗位了。

 


钛媒体:人工智能的出现,有一个副作用,那就是它对技术能力的要求,几乎超过了哪怕最大规模的传统企业的承受能力。这对企业的技术选型和系统建设策略会带来很大的影响,这件事你怎么看?

 
行癫:我觉得他们肯定更应该关注跟行业属性相关的,这部分别人没有办法复制,其他都是市场上可以采购的,包括云服务、语音服务、数据处理服务、AI服务。他需要明白的是,这个技术对我们的行业产生什么影响。很多行业现在没有能力承载(一些技术的开发),倒不在于一次性投入有多高,主要没有一个规模化的业务场景去做承载,它的演进时间就没有公司能容忍。


但现在一些公司还在做云,做人脸识别,这个不会构成它的核心能力,它的核心能力是跟自己业务相关的部分。

 


钛媒体:现在一些大型的企业,还有两三千人的IT团队,还在做大量的自己研发的工作,你觉得未来这种事未来会变的更多还是更少?

 
行癫:我觉得更少,专业化的分工一定是现代社会的精髓,漠视这一点,可能不会获得最高效率。怎么利用社会分工,专业化服务,这是大公司也好,小公司也好,真正能够提升自己的效率,能够集中在自己核心优势的一个地方。阿里云,刚才你也问我,我觉得如果我们现在有几万人,那说明肯定不够聚焦,那样的话肯定在做我们并不擅长的事情。

 

原文来源

 

作者:赵继成

 

 

 


这几年在线教育行业“融资快,烧钱快,上市快,破发快”。

 

在资本寒冬下,在线教育逆势成为投资热点。2018年全年教育行业投融资事件达369件,其中在线教育相关占比达一半。今年1、2月份已经披露融资金额过亿的企业就超过6家,获得融资的教育企业数量更是多达几十家, k12、素质教育、学前教育等全面开花,再次应验“教育是逆经济周期的”这一投资哲学。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尚德机构、精锐教育、朴新教育、安博教育、英语流利说纷纷上市,沪江教育也递交了招股书。2019年,新东方在线已经在港股上市,2019上半财年(2018年6-11月)实现营收4.78亿元,净利润3620万元,市值超过100亿,其销售费用率仅为29.7%,净利率高达20.6%,新东方在线较低的销售费用、研发费用和管理费用是其盈利能力的关键。

 

但在一片繁荣的另一面,也有在线教育公司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一些冲到头部的在线教育机构始终亏损严重,即便上市也很快破发,股价一蹶不振。

 

2018年年底,理优1对1被曝恶意拖欠员工工资,学霸1对1陷入财务危机,比特e宣布停止运营,上海乐知英语破产停课……2018年9月,某在线英语学习公司上市时市值超7亿美元,仅半年过去已跌剩5亿。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网络广告投放费用TOP10企业全年网络广告投放费用总和为18558.7万元,2018年这一费用上升到了28262.9万元,同比增长52.3%。

 


注:图片源自格隆汇(财务数据均选择2017财年数据)

 


随着营销费用的大笔投入,全行业水涨船高,生均获客和转化成本越来越高,从最初的几十元,到几百元,再到数千元,甚至上万元。营销费用成为在线教育企业的“阿喀琉斯之踵”,为了维持漂亮的数字,许多企业不得不“饮鸩止渴”,这对于获客成本高达几千的1对1影响更大。

 

虽然在线教育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在线教育的用户体验仍有待进步,不同教育方式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但目前1对1授课方式和效果是最为用户和市场所认可的,从不断提升的市场份额和用户规模验证着这一模式强大的变现能力。

 

然而,大量1对1模式在线教育企业陷入持续亏损、靠一轮轮融资输血、股价暴跌的窘境。大多数1对1的在线教育头部从业者基本都是拿互联网公司跑马圈地的思维做教育,由此造成了当前在线教育的核心矛盾,获客成本高的根本原因:资本驱动下基于电商模式的规模化流量获取能力,和基于教育行业特性的规模化流量转化以及服务保障能力之间的矛盾。

 

 


注:图片来自三好网官微

 


规模化的流量获取能力——取决于资金多少(难度系数小)

规模化的流量转化能力——取决于销售团队的成长规律(难度系数中)

规模化的收入能力——取决于服务质量随着规模的变化规律(难度系数大)

 

最近在与三好网创始人何强、思橙教育创始人周思成交流时,都提到教育模式的核心是运营能力,和电商相比,团队转化和服务能力的成长需要适当的时日,言下势必是个相对的慢行业,尤其是1对1的方式。一定要警惕资本热、竞争热带来的盲目扩张,尤其是过度依赖强营销投入带来的短期用户注册快速增长、长期留存和课耗率低的问题。

 

 

 

 

 

 

 

有人或许会好奇,靠大规模砸营销费用获客在互联网企业中屡试不爽,为什么到了在线教育领域就不灵了呢?

 

这涉及教育行业的特殊性。

 

高营销费用投入要带来高市场占比和高利润回报,需要做到两点:

 

一是边际成本要逐渐降低,甚至趋近于0;

 

二是要能形成壁垒和护城河,包括垄断地位、用户高转换成本,以及品牌优势,这也是巴菲特“护城河理论”的典型要素。

 

先说边际成本,这涉及到你卖的是“软件”还是“面包”。如果你卖的是微软的Windows系统,研发成本是确定的,每多卖出一份并不增加任何成本,边际成本趋近于零,那营销费用越高,利润就越高。但如果你卖的是面包,每个面包使用的面粉、糖料、工时必不可少,边际成本就很难降低。

 

对面包厂来说,面粉基本是不稀缺的,无限供应,但对在线教育企业来说,规模化合格师资的组织和运营能力是个核心能力,没有点积累是很难短期实现规模化的。对在线1对1模式来说,一个学员一个老师,一个萝卜一个坑。一旦师资供给跟不上,管理和服务跟不上,服务评价、课耗率和留存率就会降低,倒逼企业花更多营销费用去拉新,就像割韭菜一样,恶性循环。但在线教育从技术投入和在线教室等场景投入,有望实现边际成本降低。

 


再说壁垒和护城河。对类似微信这样的互联网产品,用的人越多,转换成本越高,因为你的朋友都在微信上,你很难玩别的,某种程度上会形成垄断。但教育不是这样,用户需求高度个性化,地域复杂,政策复杂,学习过程复杂,在行业用户积累和认知未达到一定状态,特别是行业从业人才队伍成熟度未形成合理供给,很难靠砸钱砸出一家独大,往往是用资本砸出大流量,然后进行规模化招聘,但伴随的是转化率持续下降,导致获客成本激增。

 

 

 

 

艾瑞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教育行业内年营收排名前4企业的营收总和达131亿元,TOP4共占据了6.5%的市场份额,即CR4=6.5%,远远达不到垄断,甚至连头部都谈不上。作为行业龙头的新东方、好未来也只能分到1%-2%的蛋糕,这与电商、社交产品竞争格局完全不同。

 

那么,高营销投入能不能砸出品牌和高用户转换壁垒呢?答案看起来是肯定的,其实不然,这也与教育产品的特殊性有关。大家可以想想,我们给孩子报英语学习班时,主要看广告、价格、优惠和补贴力度,还是产品本身好不好,尤其是身边朋友们的评价?显然是后者。

 

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的试错成本太高,不能拿孩子当小白鼠,家长选择非常谨慎,更看重产品和口碑,而且一旦发现品质不行拔腿就跑。这都不是靠砸广告、价格补贴能带来的,相反,过度营销投入会挤压对产品和服务的投入,影响口碑转化。

 

 

 

 

 

 

 

那么,如何衡量一个1对1教育产品好还是不好,有没有前景?

 

 

看的不是获客的规模和数量,也不是一次转化率,这些都是营销投入可以立刻带来的。基本上可以计算出多少营销费用带来多少用户。

 

也不是简单的看复购率。学生复购的因素很多,其中一点是所有的在线教育公司都承诺退费门槛低,时间快,所以很多人会购买不一定真正需要的服务,往往会多买。例如推出短课时增加复购频率,高三的学生学期开始购买后,高考再次购买,但是高考一结束就没有价值,最终退课对于教育公司依然不能算净收入。

 

那么,核心指标看什么?

 

应该看课耗率和留存率。

 

教育机构学费多数是预付款,一般预付三个月,有的长达半年,甚至一年。在线教育预付款这样的付款方式,从会计处理角度,会形成一个负债科目——递延收入。此时,公司实际上收到的学费,并不会成为当期全部确认收入。只有真正消耗的课时费用才是收入。

 

如果课耗率高,也就是说学生把课都学完了;留存率高(班课看续费率,1对1看留存率),学生能跟着一家教育机构连续学一年以上,那就证明学生对这家教育机构的服务是满意的,是有效果的,这个在线教育公司的师资力量是得到用户认可的。

 

有些教育机构,销售员卖课的时候笑容满面,一天打无数个电话,一旦用户交了费,约课、投诉、退费各种麻烦,各种克扣,这种机构的课耗率和留存率一定是极低的。

 

课耗率是在线教育企业生存的黄金线,课耗率决定了两方面:

 

一是公司的自造血能力和盈利能力。课耗率高证明了老师和用户的匹配度高,能够实际的最低成本获客,机构具有造血能力,而非一味依赖资本,另一层面,课耗也是最终财务的核心参考线。

 

二是老师的留存率。要满足庞大数量学员的需求,当务之急就是扩大教师库。然而,规模化师资的组织和管理,是教育行业的一项核心能力,也被业内人士视为核心竞争力,这不是简单资本催化的结果。

 

 

 

 

 

 

 

课耗率的重要性其实很好理解。

 

相信很多人都在小区楼下办过健身卡或游泳卡,但去过几次,最后用完了吗?很多时候是经不住销售员的软磨硬泡,或者一时心动办了一张年卡,但由于不能坚持或者教练不行,半途而废了。如果一家健身房或游泳馆全是这样的“僵尸卡”,能持续运营下去吗?

 

但如果有一家游泳馆和健身房有超强的用户黏性,服务一流,教练一流,而且总能调动会员去健身的积极性,每一个交了钱的会员都能把课程消耗完,而且还能续费,留存率高,这家健身房一定很有前途,不赚钱才怪。

 

三好网创始人何强有一个观点,他认为在线教育机构应该“先做强,再做大”,要通过提升对老师的规模化运营能力和优质的服务能力,提升课耗率和留存率,稳扎稳打,赚长期的钱,而不是盲目的靠砸营销费用去扩大规模,力不从心,伤了用户,自毁品牌。

 

在今天所谓的资本寒冬的时候,投资人变得越来越谨慎,资金不再“大水漫灌”,企业要做好过冬的准备,这个时候高课耗率、高留存率代表正向现金流和品牌溢价空间,代表企业自我造血能力,是最重要的健康指标。

 

 

 

 

 

 

 

那么,如何提高课耗率和留存率?

 

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质量,二是生态。

 

 

 


教育不是流水化生产线上的工业品,不能批量生产,批量制造,而是要因材施教,精细化运营;要培育优质的教师资源,提升教学体验和质量把控,提供真正的个性化服务,这些都是慢功夫,需要教育机构慢下来。

 

尤其是教育部正在加大对教育领域的监管,对师资、办学资质有更明确的标准,这更要求教育机构在合规基础上,保障服务质量,提升学习体验和效果。

 

二是生态。对教育机构来说,要提高营收,要么把用户基数做的非常大,但拉新成本会非常高,入不敷出;要么提升单个用户的花费,一是提高客单价,二是增加产品品类的供给,增强黏性,打造长生命周期的产品线。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过度涨客单价很难,但通过开发长生命周期的产品线,尤其在K12领域,学生留存周期会拉长,持续产生利润。

 

规模不等于生态,规模看的是数量,而生态看的是高转换成本和依赖性。对在线教育机构来说,砸营销费用可以把量短时间内推上去,但要产生用户高转换成本和高黏性,不能也不舍得换学习平台,最重要还是靠好老师、个性化服务、有效的学习效果、满意的服务质量。

 

速度,令人痴迷,令人出神,但也充满了诱惑和陷阱。在商业的世界里,见惯了太多的砰然崛起,轰然倒塌。ofo、乐视的骤变是最近也最直观的先例,跑得最快的和蒙眼狂奔的,最终是难以为继。

 

在教育的变革进程中,从线下到线上的迁移才刚刚开始。这一波资本疯狂之后,在线教育行业即将进入整合期,前期的大量资本,也必将成为行业的铺路石。

 

所以,我们对跑得最快,营销做得最多的创业公司持谨慎的保留态度。教育行业往往是收割者的阵地,不是开路者的战场,现在行业正在洗牌,模式健康稳健且有整合能力的公司更有前景。

 

 

 

 

 

 

 

富贵险中求,用户定乾坤!

 


作为最先规模化验证用户体验和变现能力的在线1对1,已经从少儿英语燃烧到K12、艺术陪练、职业教育,无论你是否偏好,这一模式都必将引领在线教育资本化的第一阵容。

 


作为新进创业者,少去了大量的试错成本。

 


作为投资人,仅仅需要回归常识做判断。

 


至于模式本身,在短期内,有比在线1对1更加对用户有效果、对变现更直接、开课更高效且无满班率忧虑的新物种吗?

 

(与作者交流:加作者微信号:zhaojicheng4218)

河海科技消息 日前,在线钢琴陪练品牌「快陪练」完成1000万美元Pre-A轮投资,CCV创世伙伴资本领投、高榕资本、IDG资本及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前美团COO干嘉伟个人参与跟投。

据悉,本轮融资将主要用于教育产品研发、用户体验提升、运营系统建设及组织建设等方面。

为4-16岁琴童提供一对一在线钢琴陪练服务

快陪练主要为4-16岁琴童提供一对一在线钢琴陪练服务,2018年5月上线。其商业模式可以理解为一个双边运营平台,家长在平台上帮孩子预约陪练老师,平台通过“固定老师+固定时间”来保证学习过程的连贯性。

师资

师资方面,快陪练平台上的老师主要来自专业音乐学院。陆文勇介绍,每年我国有十几万的音乐学院毕业生,这保证了充足的陪练师资供给,因此对于一对一钢琴陪练来说,教师成本相比于少儿英语一对一外教陪练会低很多。目前,快陪练的在册老师数约3000人,今年预计达到一万人。

除了陪练业务外,快陪练还与鲍蕙荞、陈曼春、孙韵等业内大师一起合作了“快陪练音乐课堂”,增加了音乐知识、音乐教育内容分享等内容类课程。去年年底,快陪练实现单月营收破千万。截至目前,快陪练付费学员数超过一万人,单月营收接近一千五百万。

谈及半年内的较快增速,陆文勇表示,一方面是千亿级素质教育市场的快速发展、在线陪练模式市场教育进一步成熟。这有效解决了传统钢琴培训行业成本高、效率低、难闭环的痛点,通过弥补钢琴教学的后端空白、巩固线下教学内容,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线下老师的教学效率、服务满意度和续课率得到提高。

研发投入

另一方面,团队半年多以来注重对双边运营及教学机制的研发投入。

在技术研发方面,快陪练引进了百度等互联网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研发了根据学生性格、琴技、上课时间进行学情诊断的学生管理系统,打通了陪练老师筛选、面试、培训、考核的师资管理系统,从而使双边匹配能更加精准与个性化。

在教学研发方面,对课后辅导内容、教学环节、效果评估、兴趣激励等进行产品化开发,将抽象的教学理念能具象化至产品层面。

兴趣激励

以兴趣激励为例,快陪练为每个用户建立一套成长激励体系,类似于一个游戏闯关机制,通过练琴的进步不断获得成就。同时以快陪练自有小鹿IP“图图”,“淇淇”作为琴童练琴中的成长伙伴。

在提升获客效率方面,快陪练选择与线下琴行、机构合作进行获客转化。目前已和北京多家连锁琴行达成合作,包括盛世雅歌、雅韵钢琴城、时代钢琴城、丁丁租琴等。同时,快陪练还联合了众多钢琴工作室和独立音乐教师,配合机构的主讲课程、提供课外练习辅导,帮助机构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投资人点评

关于本轮投资逻辑,创世伙伴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周炜表示,未来的学校教育及高考体系将与素质教育彼此融合,而技术和智能硬件可以为素质教育扩充更多的场景。陆文勇及团队作为优秀的连续创业者,经验丰富,期待他们在新的赛道上为行业发掘出新的爆发点和商业模式,为用户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和产品。

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表示,未来十年素质教育将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中国会诞生非常好的素质教育公司,希望中国的孩子能够去学习更多综合性的东西,快陪练从一个细分领域切入素质教育是很好的切入点,相信陆文勇及其团队的能够做出有价值的教育产品。


 
河海科技消息 据爱思社区消息,DAppLinks大龙虾委托DAPPX大皮皮虾携手爱思空投部对区块链社区“爱思社区”每位AISI令牌持有者空投20000枚DLX以助力DAppLinks社区生态建设,本次总空投量超一千万。


DAppLinks是支持多链的去中心化应用赋能平台,基于多公链智能合约技术的基础上,利用DLX SDK及DAppLinks Browser与去中心化钱包相结合,赋能各流量渠道。http://dapplinks.io/

 

河海科技消息  近日,中国的京东区块链底层引擎JD Chain正式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开源社区,旨在为企业级用户和开发者提供开源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研发效率,加速技术创新。

 

3月3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了第一批区块链信息服务名称及备案编号,其中京东区块链BaaS平台、京东区块链防伪追溯通用平台等榜上有名。4月9日,京东发布《京东区块链技术实践白皮书(2019)》,总结了京东区块链在五大类应用场景中的技术实践,介绍了一系列落地案例。同时,白皮书还介绍了京东区块链的技术优势、体系架构与未来规划。


京东数字科技副总裁曹鹏指出,区块链是数字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京东是全球少数拥有大量区块链实际应用场景的大型企业。区块链技术和面向企业的联盟网络,解决的是中国产业数字化“上台阶”的问题,带来的是推动新一代可信数字经济生态构建的历史机遇。区块链技术也成为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和IoT之后,京东数字科技第四大核心技术能力。


京东数字科技旗下的京东区块链团队从解决业务痛点的角度出发,深挖京东体系内外的众多业务场景,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在品质溯源、数字存证、信用网络、金融科技、价值创新等五大类应用场景中实现了一系列落地,让用户在几乎无感知的情况下享受到区块链技术为其提供的保障和服务。


品质溯源 助力食品药品安全和精准扶贫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范围内受假冒伪劣商品影响的市场规模高达3000亿美元,其中有关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频发,由此产生的信任危机受到社会高度关注,运用技术手段加以解决,成为了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重点。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共识机制、不可篡改、信息可追溯等特点,京东区块链防伪追溯平台推出了消费品解决方案和医药行业解决方案。截至今年2月,平台已经累计有超过700家品牌商和超过5万个SKU入驻,入驻品牌商包括雀巢、惠氏、洋河、伊利等知名企业。平台有逾280万次的售后用户访问,上链数据多达13亿条,产品种类涉及食品、酒类、奶粉、日用品和医药用品,为营造安心可靠的消费体验和医疗服务做出了贡献。


比如,澳大利亚领先肉类产品出口商安格斯通过与京东区块链防伪追溯平台的深度合作,让国内消费者能够通过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了解到从牛的出生、生长、检疫、屠宰、加工、运输等全部信息,期间每一个环节都有自动记录、每一个环节都不能被人为篡改、每一个环节都能公示给消费者,让每一片牛肉都安全可靠。


与此同时,京东区块链的防伪追溯技术还应用在了精准扶贫领域,京东在国家级贫困县落地的“跑步鸡”、“游水鸭”和“飞翔鸽”等项目,通过计步脚环等物联网设备,结合视频溯源技术,将家禽运动数据、喂食、饮水、除虫等信息进行采集,并记录到区块链网络中,消费者扫码即可了解到所购农产品的养殖过程、生长环境等图文信息,在提升消费体验的同时,也为贫困地区的农民增加了收入。


数字存证和信用网络 服务诚信体系建设


在数字存证方面,京东区块链数字存证平台实现了可信存证、自动化取证、一键举证、侵权预警等功能,目前已经应用于电子合同、电子发票、电子证照、电子票据、互联网诉讼、版权保护等场景。


近日,京东集团与广州互联网法院共同签署了可信电子证据平台和司法信用共治平台两方面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的专业经验与技术优势共同确保证据数据过程可溯、记录可查,实现证据数据存储安全、验证便捷,且共同遵循安全、公正、中立、开放原则,妥善保管证据数据。同时,双方还将在依照法律法规和用户授权的前提下,共享司法信用信息,为推动网络空间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有效支持。


除此之外,“京小租”是业内首家使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消费租赁市场纠纷取证难问题的信用租赁平台,用户在进行商品租赁时,京小租平台通过自动化流程获取租赁业务中租赁协议、订单数据、租赁流程等数据并完成“上链”操作,保证租赁服务的公开透明。


在信用网络方面,区块链技术的不可篡改性和透明性可以服务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解决以往信用体系的痛点,辅助监管机构实现对社会主体的信用评价。京东区块链正在运用技术手段在数字身份、企业通用账号、信用租赁、物流征信等方面,在为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供助力的同时,也为企业经营和个人生活提供了便利。


金融科技与价值创新 降低信任成本提高效率与安全性


在金融科技方面,区块链技术已经成为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可以有效解决信息披露不完善、信任成本高等难题,用技术推动安全互信的金融交易环境的建立。


目前,京东区块链已经初步应用于资产证券化领域。京东数字科技旗下品牌京东金融也已发行多个ABS项目,并实现了ABS国内首单放款、首次使用智能合约等多个首次举措。
此外,在价值创新方面,京东数字科技旗下的积分服务产品京东钢镚,在积分行业内首次探索应用区块链技术搭建积分验证体系,将传统的16位字码的验证卡密升级为短链接形式,实现卡密发放、领取、绑定三个操作环节全部线上化,避免卡密伪造、盗刷等问题,提高用户积分兑换及使用过程中的效率和安全性。


JD Chain正式开源,开发者社区同步上线


白皮书指出,京东区块链的技术架构分为JD Chain和JD BaaS两部分。其中,JD Chain作为核心引擎,聚焦解决区块链底层的关键技术问题,建立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生态。JD BaaS是企业级服务平台,提供灵活易用和可伸缩的区块链系统管理能力,支持企业级用户在公有云、私有云及混合云环境快速部署,降低企业使用成本,促进应用落地。
值得关注的是,JD Chain已在近日对外开源并同步上线了开源社区(http://ledger.jd.com/) 。JD Chain开源对于行业和开发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开放JD Chain高质量的技术代码、简明清晰的设计文档和代码示例,将帮助开发者快速建立明确、有效的学习路径,快速进入区块链技术领域;第二,JD Chain开源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研发效率;第三,JD Chain开源将促进区块链技术应用生态的构建、加速助推我国区块链技术的发展。

 

河海科技消息 近日,《马丽大咖谈》节目邀请到深创学院创始人,链战发起人,Ruby 早期投资人宝石先生。在线上和社群大咖们分享了以“区块链的未来在哪里”为主题的众多行业痛点问题。

 

自2018年以来,《马丽大咖谈》始终都在关注区块链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并采访了众多行业内的大咖专家学者。同时,我们也目睹着行业的兴衰沉浮,在很多人眼中,这是一辆通往财富自由的高速列车,但如今看来,它更像是游乐园里的过山车,高潮迭起又复归平静。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是密切关联的两种技术,两者可能会在未来日益融合,共同推动智慧社会发展。区块链技术尚属于初级阶段,新技术从产生到规模化应用,需要一定的探索过程。当前区块链技术应用主要集中于对实时性、交易吞吐量要求不高的现有业务场景的改进,金融机构挖掘创新业务场景的能力相对不足。

 

而区块链人才这方面更是短缺,宝石先生所创办的深创学院在区块链世界观与价值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新生态、区块链IPO之路、数据上链模式研究、商业新生态应用之王、前经济背景下数字货币的投资价值与方法等教育培训方面培养了大量人才。近日,《马丽大咖谈》节目邀请到深创学院创始人,链战发起人,Ruby 早期投资人宝石先生。在线上和社群大咖们分享了以“区块链的未来在哪里”为主题的众多行业痛点问题。

 

 

《马丽大咖谈》群英荟萃,听见未来之声!致力于以区块链知识普及和未来发展为基础,传播和分享区块链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更多的优质项目方和资本方提供一个全面的、信息共享与交流的平台。现已邀请包括田大超、李祥明、徐刚、黄连金、沈大海、蔡志川、赵其刚、于佳宁、朱幼平、斗爷、赵胜等在内的区块链行业各路大咖,以访谈问答形式探讨区块链相关知识、技术应用、底层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区块链前沿内容,力图为区块链的发展创造价值。此外,节目还涉及金融、电商、物联网、文化、艺术等领域。《马丽大咖谈》节目在喜马拉雅FM、听话FM、蜻蜓FM等各大音频平台同步上线,受到众多热捧和追听。而新一期,《马丽大咖谈》推出首档视频访谈,也欢迎大家前去收看。

 

采访开始,宝石院长先介绍了深创学院的基本情况和自己的从业经历。对于2017年才接触区块链的宝石来说,他带领下的深创学院,实际上也还只是个新兵。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的深创学院在信念坚定的宝石院长领导下,一路摸爬滚打,目前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专注区块链行业培训的机构品牌。致力于为区块链的链改提供全面系统的区块链知识,技术,思维培训,为传统企业重新赋能,发掘和培养新一亿万身价的区块链企业及大咖,力争打造成全球区块链教育培训行业新一代“黄埔军校”。

 

在谈到区块链众多纷纭的会议时,宝石院长讲到,区块链会议精彩纷呈,不断的举办会议是为了让这个行业能够更好的融合和传播 。但真正做好会议的平台不是很多,深创学院在传统社群、教育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嫁接到区块链行业也是有着很多优势。深创学院在2018年3月份创造出“链战”这个品牌,在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用一年多时间举办了一百场千人以上的会议,十多场万人以上的会议。为区块链生态的布道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区块链教育培训范畴,宝石院长表示,一方面希望触达真正的区块链,另一方面是真正地触达区块链。区块链教育培训主要难点是如何寻找哪些是真正的知识内容,包括课件的设置、议题的研讨、如何用精简易懂的语言向小白传播、怎么更好地降低学术门槛等。在这个维度上,深创学院也将自己作为一个学习者,去接触行业顶级大咖,深化学习,组织线下线上教育培训宣传,真正用平易近人的知识传递去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区块链,认识区块链,为区块链的发展培育并积累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入。

 

以往传统的技术革命、互联网革命的基本哲学认知范畴似乎在如今区块链中没有办法继续下去,区块链有可能是一种万能模型,我们无法预料到更多可能,就像一个万花筒,似乎什么都有可能。但肯定的来讲,区块链仍旧是可以预估的美好,能够让我们的文明更进一步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宝石院长在采访中如是讲道。

 

节目最后,宝石院长还就普通人如何参与到区块链的浪潮中,他表示:希望更多人抱有好奇、敬畏之心。真正认知理解区块链,利用区块链真正做一些赋能实体经济的事情。

 

区块链在众多领域都有应用的潜质,但仍需多方勇敢探索并积极关注、有效应对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才是上策。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演进,相关标准、法律和监管制度将会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区块链也将迎来规范发展,可以期待区块链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加速落地。未来,把区块链行业的发展真正回归行业本身,将是全球的机遇。

 

近日,游戏公司世嘉公布了其最新季度(4月1日至6月30日)的财报。报告显示,该公司在此期间的游戏业务营收为337亿日元(约16.92亿元人民币),相比上一季度的财报,营收下降了2.9%,利润下滑了45.2%。 据了解,本季度世嘉发售的新游戏有《世界树的迷宫123 HD复刻版》和《素尼克起源Plus》,两款游戏合计售出了74万份。此外,其他经典作品售出了412万份,使得游戏总销量达到了约487万份,相比去年同期的514万份有所下降。 尽管如此,世嘉表示,今年接下来还会有《女神异闻录:战略版》、《人中之龙外传》、《全面战争:法老》等新作品的发售,因此预计之后的游戏销量有望迎来强劲的增长势头,从而实现整个财年9%的增长率。 此外,世嘉社长杉野行雄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世嘉公司在对待经典游戏IP上,无论是推出新作、重制旧作还是重启游戏系列,公司都会对不同的作品进行专门的研究。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世嘉能否在游戏开发的时长与质量之间找到平衡,并改善当前的财报数据,值得我们期待。

 

来源:中关村在线

北京时间 5 月 12 日早间消息,据报道,美国游戏玩家在加州旧金山的一家联邦地方法庭向微软提起了来自私人领域的反垄断诉讼,指控对动视暴雪的收购将会损害公平竞争,法庭应该阻止。据悉,本周五的法庭审理中,微软也将捍卫自己的交易。

 

据报道,美国游戏玩家提出了禁止令申请,即阻止微软的收购。周五,联邦地方法庭法官杰奎林・柯琳(Jacqueline Corley)将会评估这一申请。

 

如果微软如愿收购动视暴雪,这将是全世界游戏市场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微软解释称,这一收购对于游戏玩家们有利,之前微软的律师团也要求柯琳法官驳回玩家原告的禁止令申请。

 

法庭文件显示,微软律师团在 5 月 5 日对柯琳法官表示,在这一诉讼中,玩家原告提出的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在美国法律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法庭根据几个消费者所谓的损失,来阻止一宗收购交易。

 

微软这一收购交易是在 2022 年 1 月宣布的,之后引发了轩然大波,美国、欧盟、英国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反垄断机构对这一交易展开了审查。

 

今年 4 月,英国政府反垄断机构宣布,由于微软方面无法解决游戏行业“损害市场竞争”的担忧,因此将否决这一收购交易。

美国反垄断机构 —— 联邦贸易委员会也对这一交易展开了调查,但是尚未有正式结论。

 

游戏玩家代理律师约瑟夫・艾里托(Joseph Alioto)表示,游戏玩家们有充分的依据,反对这一并购交易。

 

微软一名发言人则表示,游戏玩家的诉状中,在微软这一并购对于市场竞争的影响方面,存在没有根据和不合理的陈述。

 

根据美国反垄断法律,普通消费者也能够对厂商并购计划发起反垄断诉讼,这种诉讼和政府机构的反垄断诉讼截然不同。

 

今年 3 月,柯琳法官驳回了原告最初版本的起诉书,认为指控内容并不充分,后来,她批准原告重新提交一份更夯实的诉状。

 

本周一,原告律师请求柯琳法官首先阻止收购计划推进,之后在法庭上对于微软收购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认真审理。

 

原告律师通过一份法庭文件表示,如果微软完成对动视暴雪的收购,这对市场竞争造成的损害是无法修复的,在收购结束之后再想取消,难度极大。

 

来源:IT之家

下级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