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上午八点,妈妈做好早餐在楼下喊:Chapman,准备去上中文课了!八岁的Chapman睡眼惺忪地回应:知道了……但直到妈妈十五分钟后气冲冲上楼来,才不情不愿下楼出发。

 

周六上午八点,妈妈做好早餐在楼下喊:Chapman,准备去上中文课了!

 

八岁的Chapman睡眼惺忪地回应:知道了……但直到妈妈十五分钟后气冲冲上楼来,才不情不愿下楼出发。


这一切并不是因为Chapman是个不爱学习、做事拖拉的孩子,他的学校成绩很不错,只是对着挤占了他为数不多星期六星期天休息时间、自己又难以感兴趣的中文课很抵触。


每周一次的中文课,对于Chapman来说都是一场与父母的角力:家长恩威并施、猛宽相济,Chapman迫于父母压力,也像算盘一样拨一拨、动一动;就这样学了好几年,中文也未见明显长进。


这样的场景出现在很多华裔家庭之中。“汉语热”热了多年,然而许多定居在外国的二代、三代华裔孩子学习汉语的问题却成了父母心头的老大难。“让孩子说中文“甚至成了家长眼中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孩子在学校操着一口流利英语,要与家里长辈沟通开口也是“I want apple juice”,也是为难了不会英语的爷爷奶奶。奈何家长们苦口婆心的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


为什么有必要学习中文呢?


除了上面提到的,与不会说英文的亲戚长辈的交流问题,有一个文化传承的担子始终被父母扛在肩上,不希望后代与中华文化断了联系。还有人认为,各国与中国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掌握中文能为孩子的求职更加顺利。此外,作为一名海外中文教育工作者,我非常鼓励华裔子弟学习中文,是因为这有益于帮助他们建立起自我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处于中文家庭和第二语言社会的双向拉扯中,很多孩子都或多或少有身份认同的困扰,比如有一些黑头发黑眼睛、甚至有中文名字的孩子,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华人身份。他们不是金发碧眼,与中国朋友在一起时也不会说中文,中国朋友也不认为他是中国人,因此经常会产生身份认同的困惑。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学习中文过程中,孩子一定会接触到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在学习这些的过程中,也一定会对父母、对中式家庭关系多一些理解。

 

美好理想与现实的撕裂


这些都是学习汉语的美好初衷,但浸入现实,有时会显示出脆弱的一面——单纯的海外生活并没有那么多场景能用到中文。移民二代、三代与所在国家的主流社会往往比家长适应得更自然和谐,在克服跨文化的差异方面来说,没有太大的困难;但也因此很难体会中文的文化环境,难以了解中华文化底蕴。

 

因此,对于生活在海外的华裔孩子来说,“学中文”是一项难度大、却不太能使用到的“鸡肋”技能,食之无味,因着父母在后面督促又无法舍弃。

 

中文应该怎么学?


在这里,我诚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华裔孩子比其他中文学习者占有先天的优势,那就是天然的语言环境。父母在生活对话中应当坚持与孩子中文交流,这不仅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不断听说中文、保持中文习惯的一个角落,而且在接下来系统学习中文和写汉字的过程中,也会为孩子减少陌生感,更快减少排斥、进入学习。

 

第二,想要改善一部分华二代、华三代 “不想学、学不好”中文的现状,需要父母做出一些观念上的转变。学习中文这件事,应尽量由浅入深,不能让说中文、读汉字、甚至背唐诗三百首一起压在孩子身上,这就过犹不及了,不仅学习效果不好,还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不妨先从基本的日常交流做起,边学语言,边了解文化,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引起孩子的兴趣、了解孩子的学习能力——如果孩子逐渐产生了学习中文的兴趣,那么深入下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有家长把孩子送到中国参加夏令营,让孩子在其中认识说中文的朋友,孩子很快有了学中文的动力——“学中文能让我认识很多有意思的新朋友”。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做法,让孩子充满学中文的动力。

 

第三,选对一个中文老师是让学习事半功倍的事。老师对孩子的学习有系统的计划并富有耐心,经验丰富,能做到对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能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也会很大提高学习效率。

 

来源 : ivipchinese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