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巴布亚新几内亚《信使报》报道,9月11日上午发生的7.6级地震给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马当省、东高地省等省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马当省,地震引发了山体滑坡,一些村庄被滑坡掩埋,已经确认有1人死亡,4人重伤。在东高地省,地震破坏了当地电力设施,导致部分地区电力供应中断,电力部门正紧急用柴油发电机向医院等重点单位供电。(总台记者 林清辉 总台报道员 陈炳文)

 

来源:央视网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称,该委员会将采取强有力行动来控制价格,以避免世界第一大经济体1970和1980年代经历的高通胀时期的重演。然而,在当前背景下,抑制通胀而不给经济体造成巨大损失对FED更不容易的。

FED刚刚发布的经济状况褐皮书报告就是市场盼望的重要资料,因为该资料包含反映美国经济“健康”的重要数据,而且FED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记者会召开前两周发布。

 

此报告认定,美国经济活动自7月以来保持不变,预测至年底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增长放缓,通胀下降。报告指明,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消费支出趋于稳定。其中,食品和必需品支出仍然很高。由于低库存和高价格导致汽车销量低。生产活动发展不平衡,由于大流行后供应链中断和劳动力短缺,一些地区的产量下降。旅游和服务活动再度增长。

 

通胀居高不下使食品,房费,便利服务,酒店等价格保持增长势头。美国7月通胀率下降,但是仍处于8.5%的高位。FED的报告认为,在生产和建设的投入成本仍然很高的背景下,尽管上月压力有所缓解,但至少可能会持续到年底。尽管燃料价格和对能源的需求会下降,有助于缓解价格压力,特别是运输费用,但是美国劳动力市场正在增长,FED担心在工资增加时,这对通胀来说就像“火上加油”的。

 

美国劳工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6月大幅下降后,7月招聘需求回升。具体的是,目前,招聘需求是失业人数的两倍。FED被认为在7月劳动力市场突然升温后要采取降温的措施。

 

通胀压力使FED自2022年初以来4次加息。华尔街专家预测,美国经济或许于今年底或明年初陷入衰退,迫使FED逐步降低利率。然而,截至目前,FED官员仍排除了这种可能性。杰罗姆·鲍威尔先生近日宣布,FED要立即采取强有力行动并将之维持到完成抑制通胀和避免社会费用上升的目标为止。他表示,可能9月再加息。

 

投资界期望,如果出现通胀放缓的迹象,FED可能发出于年底逆转加息的信息。然而,FED主席发出强硬表态,其表示FED不会很快停止加息。纽约联储主席约翰-威廉姆斯认为,需要在一段时间内维持较高利率,旨在使需求和供给恢复平衡。据约翰-威廉姆斯先生,美国会完成抑制通胀目标,不过这需要时间的。

 

FED发出的声明表明,继续提高基准利率以平抑通胀,尽管这可能促使美国民众生活更加困难,经济疲软和失业问题更加严重。杰罗姆·鲍威尔先生也承认,这就是抑制通胀要付出的代价。(完)

 

来源:越南人民报网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约记者 孙微 尤辛】英国执政党保守党党魁的竞争结果将于5日公布,外交大臣特拉斯和前财政大臣苏纳克中的胜出者6日将就任新一任首相。自现任首相约翰逊7月宣布辞职以来,为期8周的争夺入主唐宁街10号之战至此落下帷幕。然而,约翰逊留下的不仅仅是权力宝座,还有被形容为“灾难”的经济困境。《星期日泰晤士报》说,新首相须应对自撒切尔夫人以来最糟糕的局面。即便是多数英媒认为可能获胜的特拉斯,也仅有12%的英国人看好她能成为一位好首相。就连美欧盟友也心存忧虑地在盯着这场竞选结果,担心他们即将面对一位令双方关系陷入紧张的新首相。

 

将接手一场经济灾难

 

英国路透社报道称,在激烈的党内角逐后,英国保守党新任党魁,即英国下一任首相的人选将于当地时间5日12时30分揭晓,结果将由“1922委员会”主席格雷厄姆·布雷迪宣布。特拉斯和苏纳克将在选票公告发布前约10分钟知晓最终结果。约翰逊和多数英国媒体都预测特拉斯将成为胜出者。不过,苏纳克3日在推特上表露乐观情绪说:“周一见!”

 

《星期日泰晤士报》称,民调结果显示,特拉斯将以20到30个百分点的优势战胜苏纳克。如果民调结果正确,特拉斯和她的丈夫6日将飞往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堡。在那里,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将要求她组建新政府。这是英国历史上首次在英格兰以外的地点任命首相。之后,特拉斯将返回伦敦,并于下午4时向全国发表讲话。特拉斯的团队已经在为她不得不在唐宁街10号内部,而不是著名的黑色大门外讲话做准备。“本周早些时候的天气很糟糕,雷雨。”她的一名助手说。

 

 

BBC称,入主唐宁街10号的新首相需要面对的一项关键议题是:不断飙涨的能源账单。这个问题主导了竞选活动——特拉斯和苏纳克互相抨击对方的经济计划。4日,在保守党党魁竞选结果揭晓的前一天,两位竞争者都接受了BBC主持人劳拉·库恩斯伯格有关这个问题的采访。特拉斯承诺将在成为首相后的一周内宣布一项应对能源成本飙升的计划,但没有提供任何细节。苏纳克则说,将进一步向最贫穷的群体提供补贴。

 

“约翰逊交给继任者的是一场经济灾难。”CNN评论称,英国经历了领导层真空,滑向经济衰退和因能源费用飙升引发的人道主义危机。英国的企业和家庭都在发出警告:如果没有政府帮助,他们将无法度过冬天。《星期日泰晤士报》说,自2008年以来最严重的生活成本危机,与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前相似的不满的冬季,以及预计英镑将自1992年以来首次与美元平价——“每个人都明白雷雨天气的隐喻”。

 

“民众担心得快要疯了”

 

保守党新党魁还未出炉,在野党已发起攻击。工党党魁基尔·斯塔默4日在《星期日每日电讯报》撰文说,无论是苏纳克还是特拉斯,都没有意识到国家面临的问题的严重性。他警告,保守党新党魁不会带来“新曙光”,情况正在“分崩离析”。自由民主党党魁埃德·戴维则指责特拉斯拒绝说清她应对能源账单飙涨的计划,“让民众担心得快要疯了”。

 

而在保守党内,被认为可能胜出的特拉斯也已遭到警告。英国《卫报》报道称,保守党高层说,除非特拉斯让包括约翰逊的批评者在内的党内高级人物都加入内阁,否则她将领导一个严重分裂的保守党,在下次选举中将不可避免地失败。

 

英国民调机构YouGov的民调结果显示,仅有12%的英国受访者看好特拉斯会成为一位“好”或“极好”的首相。高达52%的受访者认为,她将是一位“不好”或“糟糕”的首相。此外,24%的人认为比起约翰逊,特拉斯将成为一名更好的首相,但同样比例的人认为她的表现会比约翰逊更差。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约翰逊在任期间表现差劲。

 

盟友准备迎接紧张关系

 

“英国准备迎接新领导人,与盟友关系的紧张气氛逼近。”《纽约时报》讲述一件旧事称,去年在成为英国外交大臣3周后,特拉斯在一次保守党会议上说,英国不需要争取美国的好感。她称,英国人不用“像派对上那些十几岁的女孩,担心自己被认为不够好”。当时,特拉斯的话引来笑声,但仅此而已。然而如今的情势让这种挑衅性言论成为未来政策的潜在线索。

 

该报说,如果特拉斯胜出,她将有机会将约翰逊在英国“脱欧”后提出的“全球英国”愿景具体化。伦敦和华盛顿的外交官及分析人士认为,根据特拉斯担任外交大臣期间的表现,英美关系可能变得更加不稳定,与欧洲的关系更是如此。特拉斯提出的一项法案将颠覆英国“脱欧”后有关北爱尔兰的贸易安排,已引发伦敦和布鲁塞尔关系的紧张。即便是苏纳克,也承诺将推动修改《北爱尔兰议定书》法案,并宣传自己是一名“脱欧”支持者。

 

香港《南华早报》称,特拉斯被认为是约翰逊内阁最鹰派的成员之一,她被爆正推动重启英国外交政策综合评估,如果当选首相,可能给中国贴上“威胁”的标签。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批评鼓噪所谓“中国威胁论”是不负责任的言论。诺丁汉大学亚洲研究所中国项目主任乔纳森·沙利文说:“在一般情况下,我认为新首相上任,最终会在外交事务上采取更现实、更平衡的方式,但近年来英国务实外交的声誉受到了打击。”在沙利文看来,特拉斯将在生活成本、公共服务崩溃、罢工和贫困等方面面临“世代危机”,这些本应占据她的注意力,而制造与中国的敌对关系是不必要的头痛问题。

 

来源:环球时报

 

 

   10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援引瑞典电视台的消息称,在欧盟多国面临能源危机的背景下,今年7月瑞典向欧盟成员国的电力出口量达到创纪录的4太瓦时,其中对德国出口量占比最大。然而,这种大宗出口却给瑞典国内民众的用电成本造成压力,特别是对电价相对较高的瑞典南部居民来说。

 

  9日,瑞典最大反对党温和联合党领导人克里斯特松表示,由于政府对电价规划不足,瑞典今年8月初的平均电价已经比2020年同期的水平高出5倍。此前瑞典电力部门官员还曾警告称,瑞典国内很可能在今年冬天面临能源短缺。

 

来源:央视网

 

 

    俄乌战场,形势正发生重大变化!

 

  按照乌克兰方面的说法,过去几天,在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哈尔科夫附近,乌军发起猛烈进攻,俄军正全面溃退,乌军收复了大批城镇,不少俄军装备也落入乌军手中。

 

  视频显示,一部分乌军攻入了关键城市伊久姆,一些俄军战俘被捆绑在地上。伊久姆五个月前被俄军占领,是俄军在哈尔科夫地区的主要基地。

 

  在另一个重要城镇库皮扬斯克,乌军士兵冲到市政大楼前,展示起乌克兰国旗。

 

  一脸严肃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9月10日晚上的一段自拍中透露,从本月初发动攻势以来,乌军已经“解放”了2000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他并且嘲讽说:“这些天来,俄罗斯军队正在展示它所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展示它的背影。当然,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决定。”

 

  俄军在撤,乌军在追。按照西方媒体的评价,乌军开始连续正面突破俄军防线,这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军取得的最辉煌成就。

 

  乌克兰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更是说,对乌军最近取得的成功,乌克兰的众多盟友都感到“惊讶”。

 

  社交媒体上,甚至有说法称,乌军已经包围了数万俄罗斯军队,俄军纷纷溃逃。乌军方则“披露”,俄军现在逃兵事件层出不穷,一些士兵为了能逃出包围圈,脱下军装换上老百姓衣服……

 

  乌军总参谋部10日也称,就在过去24小时内,俄罗斯第106空降师就损失了近60名士兵。

 

  战场虚虚实实,考虑到其中的认知战成分,一些信息都必须打个折扣看。只是看最近的作战形势图,确实俄军掌控区域在急遽收缩,乌军正在大举突破。

 

  俄军到底怎么了?

 

  但俄罗斯方面的说法,则完全相反。

 

  俄罗斯国防部10日表示,这是俄军在主动撤退。

 

  原因?

 

  俄军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决定将驻扎在巴拉克列亚和伊久姆地区的俄军部队重新集结,加强顿涅茨克方向的力量。

 

  这同当初俄军宣布撤离基辅近郊类似。随后,重新集结休整的俄军,就对顿巴斯地区发动了猛烈进攻,占据了乌东大片区域。

 

  虽然是撤军,俄军表示,期间也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俄军还出动航空兵、火箭炮和火炮部队对乌军进行了攻击,超过两千名乌克兰和外国雇佣兵被消灭,一百多辆装甲车和火炮被摧毁。

 

  哈尔科夫州俄控地区负责人甘切夫承认,库皮扬斯克的局势艰难,巴拉克列亚实际上已经不在俄方控制之下,但他宣称,乌军“损失惨重,有几千人之多”,“他们简直就是在让士兵无谓送死”。

 

  俄军方发布的照片也显示,大批俄军车队排成一字长龙,浩浩荡荡向哈尔科夫进发,秩序似乎很井然。

 

  乌军也承认,在拿下伊久姆时,这座关键城市实际上已经是一座空城,没有爆发什么激战,但乌军发现了大批丢弃的俄军装备和弹药。

 

  最后,怎么看?

 

  形势确实在发生重大变化,几点粗浅看法吧。

 

  1,乌军反攻确实非常凌厉。不管什么原因,俄军被迫放弃大片土地,反过来也印证了现在乌军战斗力的不容小觑。考虑到这是正面战场的较量,这确实是俄乌冲突爆发半年多来,乌军取得了最重大进展。

 

  2,西方武器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从视频中也可看到,乌军进攻时携带的很多是西方武器。乌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就说,海马斯等西方武器的精确打击效果,给俄军带来了极大的恐惧。乌方同时要求西方继续提供武器。

 

  3,俄军现在多少有点被动。看视频,大批带“Z”字的俄军坦克被遗弃在路边,一些俄军士兵还沦为俘虏。从战术层面讲,也不排除乌军的这次突然攻势,多少有点出乎俄军意料,俄军又开始拉胯,打得有点措手不及。

 

  4,攻守形势正在发生逆转。之前基本都是俄军在进攻、进攻、进攻,乌军节节败退;现在,乌军大举发起反攻,俄军不得不开始撤离。战场就是这样充满变数,随着乌军前锋直指顿巴斯,更激烈的战斗在后面。俄军据报也在哈尔科夫东部集结军队。

 

  5,也不排除俄军在设置陷阱。突然撤离,诱敌深入,然后战略包抄,这一直是俄(苏)军作战的一个特点。之前突然撤离基辅,全力进攻顿巴斯就是一个例子。看乌军楔入俄军的进攻态势,有些地方突入了足足有三四十公里,其实也很凶险。

 

  6,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看俄乌双方士兵的装束,战场的气温,应该已经比较凉了。在这片曾经淌血的土地,冬天往往是厮杀最惨烈的时候,厮杀结果也最终将决定战场的走向。

 

  凛冬将至。这肯定是一个格外寒冷的冬天。

 

来源:牛弹琴

 

 

 

有史以来最热的夏天还没有完全过去,欧洲人却开始提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寒意。为期3天的检修之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简称俄气)2日宣布,由于多处设备故障,“北溪-1”天然气管道对欧洲的供气将“完全停止”。就在当天早些时候,七国集团(G7)和欧盟接连表态,决定对俄罗斯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设定“价格上限”。对于俄方的针锋相对,尽管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仍然宣称“必须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但同时却又表现得“莫名惊讶”,指责俄正利用能源为武器展开旷日持久的能源战。与此同时,欧洲各国民众担心凛冬可能提前到来,不支持对俄制裁的欧洲民众也越来越多。3日,欧洲多国爆发抗议能源价格上涨的示威游行。捷克首都布拉格7万人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控制能源价格并取消对俄制裁。令欧洲多国政府感到忧心忡忡的是,今年冬天到来时,不仅民众挨冻、经济衰退,社会也可能陷入空前动荡之中。

 

“对欧洲的严厉警告”

 

“没有期限:俄气完全停止通过‘北溪-1’向欧洲输送天然气”,今日俄罗斯电视台 3日以此为题报道称,俄气2日发表声明称,在对“北溪-1”天然气管道波尔托瓦亚压气站最后一台运行的涡轮机进行检查时发现其损坏。声明称,俄气是在与西门子能源公司代表对管道进行联合检查时发现24号涡轮机有漏油现象。此前,另外几台涡轮机也发生类似损坏。公司已从俄联邦环境、技术与核监管局收到警告,这些故障和损坏已无法确保管道安全运行。因此,公司决定该管道完全停止运营和供气,直至消除设备故障问题。俄气还称,是西方对俄实施的制裁使其无法对设备进行维修。

 

 

“北溪-1”天然气管道于2011年建成,东起俄罗斯,经由波罗的海海底通往德国,是俄罗斯对欧洲输气的“大动脉”,去年占欧洲进口俄天然气总量的35%左右。自6月起,俄罗斯开始减少“北溪-1”管道输气量,理由是西方制裁致使俄方无法开展例行检修、无法完成送返零部件的注册和组装。它的输气量仅相当于满负荷运力的20%。

 

对俄方的声明,德国西门子能源公司3日称,作为涡轮机的制造商,我们只能说这样的故障不是停止运营的技术原因,漏油现象可以在现场重新密封而不影响涡轮机运行。该公司还称,有足够的额外涡轮机可用。主管油气管道的德国联邦网络管理局也称,俄方声称的缺陷在技术上不是停止运营的理由。欧盟委员会发言人称,俄气正在“以虚假借口关闭天然气管道,这再次证明俄罗斯的可耻”。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称,俄罗斯使用“天然气作为武器”不会改变“欧盟(对俄制裁)的决心”,他称欧盟“将加快能源独立的进程”。

 

“对欧洲的严厉警告”,俄联邦新闻通讯社4日称,俄停止“北溪-1”管道供气,很明显是对欧洲的严厉警告。G7财长2日作出决定,对俄石油设定“价格上限”。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当天表示,欧盟也将对俄天然气采取设定“价格上限”的措施,将在9月9日的欧盟能源部长紧急会议上作出决定。

 

对于G7的决定,俄方已提前发出警告,将全面禁止向支持采取“价格上限”措施的国家出口石油。俄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2日表示,如果欧盟对俄天然气设定“价格上限”,欧洲“将完全不会再有俄的天然气可用”。

 

欧洲或面临“战争寒冬”

 

“能源价格飙升,欧洲经济将提前感受凛冬”,《华盛顿邮报》称,俄方的举动不仅可能导致欧洲大陆在冬季缺乏所需能源,还会在市场上推高通胀。一旦“北溪-1”管道真的永久关闭,欧洲不仅会迎来一个“特别寒冷的冬季”,在经济层面也会遭遇“寒冬”。

 

俄新社3日称,尽管欧盟宣称其储气库已充满80%以上,但俄专家确信,欧盟目前的储备可能还不足以度过寒冬。报道引述金融分析师的预测称,在“北溪-1”管道关闭的背景下,欧洲今冬天然气价格可能首次超过每千立方米4000美元。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称,能源价格上涨让欧盟通胀率创纪录上涨。欧元区8月通胀率首次加速至 9.1%;波罗的海国家的通胀率甚至超过 20%。随着通胀率飙升及缺乏能源,欧洲经济将陷入衰退。

 

《华尔街日报》称,尽管欧洲国家正在积极寻找俄天然气的替代供应商方面取得些许进展,但这些国家缺少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不太可能从俄以外的地方大量进口天然气。报道称,今年欧洲的冬季“注定寒冷”。俄罗斯无限期完全关停“北溪-1”管道,将给欧洲民众和政客带来一个“悲惨冬季”以及不可知的后果。

 

在德国,尽管政府4日宣布为中低收入者提供第三套能源支持计划,但德国能源公司Uniper当天宣称,未来可能对用户上调天然气费用,上调幅度将取决于“市场价格”。德国基民盟领导人默茨4日接受《图片报》采访时警告,在即将到来的冬天,德国可能会停电。此前,随着能源减税措施到期,德国汽油价格从1日起再次大幅上涨,每升汽油价格约2.1欧元(约合14.4元人民币)。德国联邦议院左翼党议员瓦根克内希特接受《世界报》采访时表示,德国领导层应该停止表现出他们的固执和幼稚,并开始讨论取消制裁、启动“北溪-2”天然气管道以及就乌克兰危机进行和平谈判。“现在是评估这场经济战结果的时候……‘让我们为和平而冻死’的政策显然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瑞典首相安德松3日警告说,瑞典正面临出现“战争寒冬”的可能。她称,能源战争正在对欧洲和瑞典的家庭和公司产生重大影响。“如果我们不尽快采取行动,这可能导致北欧和波罗的海国家出现严重混乱”。

 

多国将进入“不稳定期”

 

德国《世界报》称,由于对俄制裁影响民生,德国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创下新低。最新民调结果显示,68%的受访者对执政联盟的表现不太满意或完全不满意;总理朔尔茨上任之初的支持率是60%,现在降至35%。与此同时,民众对制裁俄罗斯的支持也一直在下降。今年3月还有2/3的德国人表示愿意支持政府的制裁路线,但到8月只有约53%的德国人持支持态度。在德国东部,对制裁持反对意见的受访者已占多数。

 

“新一波抗议正席卷欧洲”,路透社称,捷克首都布拉格3日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约7万人走上街头呼吁执政联盟采取更多措施控制飙升的能源价格,并反对制裁俄罗斯。示威活动中一条标语写道:“最好的都给乌克兰了,只给我们剩两件毛衣。”

 

周六当天,法国巴黎也举行大规模抗议集会,抗议民众指责法国政府对法国人的福祉不够关心,要求总统马克龙辞职。此前一天,德国卡塞尔民众抗议能源价格飙升,与当地警察发生冲突。德国左翼和右翼政党下周都准备举行示威。右翼的德国选择党还喊出口号:“我们不要寒冷的脚!”

 

与此同时,塞尔维亚副总理兼矿业和能源部部长佐拉娜4日表示,不同于部分欧洲国家,塞尔维亚将不会对居民限电。此前塞天然气公司称,预计塞天然气供应不会出现问题,该国可依靠俄天然气保障今冬所需。

 

“未来几个月将是欧洲各国政府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面临的最艰难日子。”CNN称,俄乌冲突已经超过了半年,欧洲政府担心支持乌克兰的共识随着欧洲大陆进入寒冬而瓦解。由于食品价格飞涨,用于家庭取暖的能源受限,经济衰退可能带来大量失业,民众正在积累的不满令欧洲各国政府更加担心。报道称,英国9月5日将选出新首相,意大利将提前举行全国大选,而美国也将于11月举行中期选举,西方多国接下来将进入国内“不稳定期”。

 

(环球时报驻俄罗斯、美国、德国特派特约记者 隋鑫 萧达 青木 环球时报记者 谢戎彬 柳玉鹏 陈康 陶短房)

 

来源:环球时报

 

 

 

经过8个星期争夺,英国保守党党魁选举结果9月5日将揭晓,根据各项民调数据,现任外交大臣特拉斯大概率胜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将于6日接受现任首相约翰逊的辞呈,保守党新领袖将成为新首相并受邀组阁。新首相能给英国带来新气象吗?英国民众和英国的盟友对这个问题似乎都比较悲观。与此同时,欧盟、美国都出现了对特拉斯感到“不安”的声音,而她在竞选过程中对中俄等国激烈、粗暴的言辞,更是引发担忧。

 

“雪上加霜”的是,就在英国新任首相即将揭晓之际,imf最新数据显示,印度在去年最后三个月内超越英国,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英国今年前两个季度经济增长缓慢,而印度经济今年预计将增长7%以上,双方差距将进一步扩大。这是100多年前美国gdp超过英国之后,又一个当年的殖民地超过宗主国。虽然英国对此已有心理准备,但被前殖民地、现在的英联邦成员历史性赶超,对英国精英的优越感和傲慢无疑都是一种刺激。

 

谁都能看出来,一大堆难题摆在英国新首相面前,英国正处于“危险的临界点”。最突出的是英国普通民众正被不断高企的生活成本压得喘不过气来,一些贫困家庭甚至面临生命的威胁。从10月起,英国家庭的年度能源价格上限将大幅上调80%。寒冷的冬天即将来临,有预计称将可能有相当多的人在这个冬天冻死。更棘手的问题是经济复苏乏力。英国商会近日警告称,英国经济将在2022年底前陷入衰退。

 

这么严峻的国内形势,这么多不容回避的严重问题,本应激发出执政党更强烈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但英国保守党在干什么呢?他们不仅在面对真正的问题时束手无策,还把主要精力放在政治内耗和对外攻击上。尤其是特拉斯,她几乎在整个选举过程中都一门心思渲染中俄威胁,极力鼓吹增加国防预算,甚至声称按下核按钮“是首相重要职责”。特拉斯在竞选期间作出的最明确承诺,是到2030年将gdp的3%用于国防,这将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最大增幅。

 

有人说,特拉斯很渴望被视为新一代“铁娘子”,她在着装上经常选择与撒切尔夫人相似的服饰,在行事风格上也想复制“铁娘子”。但要成为新一代“铁娘子”,特拉斯更需要认清时代的发展潮流,改变僵化落伍的“帝国思维”,特别是,将更多精力放在国内务实发展上,而不是投机取巧转移矛盾、甚至把“对华强硬”当饭吃。毕竟,靠玩弄地缘政治或许能抢一时风头,但终究化解不了英国面临的现实困境。

 

特拉斯的另一项竞选表态则是,如果担任首相,她可能会把中国列为对英国的“国家安全威胁”。我们想说的是,试图通过渲染“中国威胁”、抨击其他国家来转移国内注意力,就像是蹩脚的政治脱口秀演员玩烂了的梗,这除了暴露这样的政客在治国理政上的无能之外,没有任何别的意义。这个时代,欧美政治家们要走出一条务实创新的外交政策之路很难,最容易的就是跟风迎合民粹主义,但这只会给他们的国家带来更加艰难的命运。

 

最新民调显示,即便英国选民认为特拉斯会成为下任英国首相,她在全国范围内的支持率依然下滑了。仅有12%的英国人认为特拉斯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而52%的人则认为她会表现很糟糕。希望英国新首相能从当前形势以及舆论反应中受到触动,拿出足以打破、逆转外界负面印象的实际行动出来,点燃英国人对未来新的期待。这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愿意看到的。

 

栏目主编:张武

文字编辑:杨蓉

本文作者:环球时报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上观

 

 

 

      当地时间9日,美国马里兰州塞西尔县治安官办公室发言人迈克尔·霍尔姆斯表示,当局在马里兰州东北部的一所房屋内发现5人因枪伤死亡,其中包括3名儿童。

 

  警方表示,在当天9时19分许接到枪击事件的报警电话并来到现场响应,随后警方在一所住宅内发现5名受害者。目前现场对公众没有威胁,案件详情正在调查中。(央视记者 刘骁骞)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