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教室里,40多张课桌摆放整齐,白板擦得干干净净。离上课时间还有很长时间,同学们已经坐在座位上,等待老师的到来……这个看起来很普通的上课场景发生在缅甸的寺庙里。讲台下坐着的学生都是穿着长袍的小尼姑,缅甸“蕞漂亮的语文老师”苏雪蓉给他们上课。
苏雪蓉和中国人的命运是从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的。错误和失误,从零开始。出生于缅甸仰光,是第四代华人。虽然从小在仰光唐人街长大,但苏雪蓉因为家里人不会说中文,所以从小就没见过她。高中毕业后,苏雪蓉有一年的间隔年。就在她考虑如何度过这一年的时候,她听说一家中国经营的诊所正在寻找一名兼职翻译。中文完全“零基础”的苏雪蓉,决定在家申请。当她来到诊所向医生说明来意的时候,医生完全糊涂了——一个不会说中文的小女孩怎么来了?

 

苏雪蓉向医生说明可以在门诊学习,并要求医生不收费试用一个月。看到苏雪蓉诚恳的态度,医生答应下来。大部分人都是从拼音开始学汉语的,但是苏雪蓉首先面对的是很多很难的医学术语。“创可贴”“颈椎”“腰椎”……苏雪蓉每天跟着门诊翻译,学习单词,背单词,发音。她一听到生僻字,就用缅甸语同音字写在小本子上。下班后,为了提高语文水平,苏雪蓉参加了当地的中文课堂,开始兼职。我每天工作到下午5点,晚上去上课备考,晚上10点和11点在戴月回家。

 

与缅甸语不同,汉语会拼写和书写。学了拼音,识字还是零。即使对中国人来说,中国人也不会开方便之门。苏雪蓉只能找到自己的路,但是她读不好,所以她大量练习看电视剧的中文字幕。如果她的语音语调不符合标准,她会向老师求助。渐渐地,一些机会开始主动找她。苏雪荣在学习期间,第十一届“汉语桥”大学生汉语竞赛来到缅甸。“当时老师说我口语很好,可以报名试试。”

 

“汉语桥”是一块试金石,苏雪荣直接获得缅甸赛区**名。这给了她一个在中国看总决赛的机会。在中国的一个月里,她通过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者交流,获得了许多“**”。她**次觉得以前的圈子很小。她没想到能通过中文认识全世界的朋友,顿时眼界大开。出国留学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看到汉语给苏雪蓉带来的变化,邻居坐不住了,主动找她教孩子语文。一向喜欢孩子的苏雪蓉答应马上下来。为了激发孩子们学习汉语的热情,苏雪荣尝试了各种方法给他们看中国动画片,给他们讲中国故事,孩子们学习汉语的热情也逐渐越来越高。一年后,她的**批“学生”可以简单地用中文交流了。这让苏雪蓉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乐趣,从事语文教育的模糊想法顿时清晰起来。苏雪蓉虽然学了几年中文,经历了几年,但感觉中文不够扎实。她听说汉办设立了奖学金支持外国学生、学者和中国教师在中国学习。为了接受更好更专业的教育,苏雪蓉萌生了来华留学的想法,苏雪蓉一个人来中国很难。初入中国土壤的苏雪荣,语文基础很差。苏雪蓉对汉语语法中的一些基本术语没有概念,比如定语、状语。

 

“虽然老师说的每个汉字我都能看懂,但还是看不懂整句话的意思。”

 

这句看似可笑的话,是苏雪蓉当时学习状态的真实写照。让苏雪蓉感到幸运的是,我们的老师帮助她克服了困难。大家知道苏雪蓉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一旦她开始责怪自己学得不够快,老师马上告诉她没关系,慢慢来。

 

久而久之,苏雪蓉不只把蕞初的不适应抛诸脑后,还推开了一扇更好理解语言的大门。她的大脑像一个小雷达一样接收到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的信号,她还“意外收获”瘦了15斤。
苏雪蓉现在的偶像是周杰伦。当她的一个中国女友向她推荐周杰伦时,她只有一个感觉——这个人中文说得好快。她听不懂歌词,只好边听边盯着看,这给了她练习听力的好机会。随着中文水平的逐渐提高,苏雪蓉对这位歌手的了解也逐渐加深。他不只在音乐方面有天赋,而且作为电影导演也多才多艺。除了听歌,苏雪蓉还爱中国电视剧。从近年来上映的经典电视剧《包青天》到《烈火涅槃》,都在她的“喜欢”名单上,这证明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粉丝。

 

u=2802386162,2561503156&fm=173&app=49&f=JPEG.jpeg

 

“希望更多的人能感受到汉语的魅力”

 

在缅甸时,应一个公益组织的邀请,苏雪蓉参加了慈善活动,在一个寺庙里不收费给年轻的尼姑们教中文。寺庙环境艰苦,除了和尚,他们是寺庙收养的孤儿,靠周围居民的施舍生活。苏雪蓉提供的这门不收费课程吸引了寺内40多名小朋友。苏雪蓉早上八点半开始上课。她每次去寺庙,都会摆四十多张桌子,把白板擦干净,甚至还有一顿早餐等着她。每节课的那天,大一点的孩子会把小一点的叫醒,苏老师八点半来的时候,班里就没人了。令苏雪蓉遗憾的是,寺庙里有80多名孩子,但只有40人学习汉语,因为老师难找,一个老师很难同时带太多孩子。苏雪蓉还记得有个大点的女生跟他说,一定要好好把握这个学习机会。当他获得知识并走出圣殿时,他可以把它们归还给养育它们的圣殿。“那一刻,我觉得我要好好培养他们。”苏雪蓉发现,中文带给她和这些孩子的不只只是语言交流。虽然苏雪蓉已经离开缅甸去中国留学一年多了,但她教的孩子还是时不时的想念她。当她回到缅甸度假时,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发现是一个住在寺庙里的孤儿打来的。“她说他们都很想我,问我为什么手机一直关机,什么时候去看他们,什么时候给他们上课。”

 

苏雪蓉觉得中文让她成为连接中缅的光纤。虽然重量很轻,但它使光纤两端的信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相互融合和交流。她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缅甸同胞对中文感兴趣,这样他们就可以像她一样,从一些微小的

 

细节中捕捉到中文带来的乐趣。比如有一个词汇可以表达一种语文带给苏雪蓉的人生体验。这个词在缅甸语和英语中没有**恰当的表达,但在汉语中却是存在的——这个词就是“幸福”。

 

来源:ivipchinese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