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外交无小事。其实,中国人在与老外的交流中,也可视为一种小的“外交”形式。细数一下我们能接触到的“外交”中需要注意什么

 

握手准则

 

握手规则:在公共场合见面,不同国家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打招呼,有的人拥抱,有的人亲额头。但是,在调查东方人最接受不了哪种西方的礼仪中,显然亲吻礼是我们最不习惯的,所以一般在跨文化交际的公众场合我们还是选择国际通用的握手。可是握手也是要讲究一定的礼仪的。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则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往往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致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时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要看着第三者握手。

 

 

风俗习惯: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信仰,宗教问题引发的矛盾数不胜数,所以在国际交往中,我们一定要知道一些基本的礼节和文化,否则可能会造成笑话和误会。比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也忌谈猪,在斋月里日出之后、日落之前不能吃喝;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不吃牛肉;印度、印度尼西亚、马里、阿拉伯等国家,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或用左手传递东西;在佛教国家不能随便摸小孩头顶,比如泰国,只有父母和理发师可以碰孩子的头,否则就是极大的不尊重;天主教徒忌讳“十三”这个数字,尤其是“十三日星期五”,遇上这种日子,一般不举行宴请活动;使用筷子进食的东方国家,用餐时不可用一双筷子来回传递,也不能把筷子插在饭碗中间;东南亚一些国家忌讳坐着跷大腿;伊朗称好不伸大拇指;保加利亚、尼泊尔等一些国家,摇头表示赞赏,点头表示不同意等等。

 

谈话礼仪:平时我们说话时有很多身体动作,但有的时候这些身势语是不太礼貌的,比如和人聊天时动作不宜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也不要用手指指人。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不要离得过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打算加入别人正在进行的谈话时,要先打个招呼,谈话中遇到急事需要处理,也应道歉后再离开。一般在这样跨文化交际的场合,不易谈论年龄,婚否,胖瘦,衣饰价格等私人话题,以免造成尴尬。

 

来源:prcba网

 

最近有一条微博转发率很高,一名澳洲交警遇到中国人后,坚持用中文执法,流利度不错,只是发音还有待提高!

 

 

澳洲最近调查发现,除了华人背景,澳洲人真正能说汉语的人不过几十个,这真是个让人震惊的数字,所以,全澳洲的学校和公共机构都鼓励大家学习汉语,这不刚学会一些汉语的小哥,打算和中国人练习一下,结果还是被一句驾jiao打败了,还好一句“drive license”解决了问题。

 

那我们就来看看小哥的发音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警qia, 驾jiao,zi试,fu吸。其实啊,都是外国人学汉语常遇到的发音问题。

 

汉语拼音大部分的发音对于英语国家的人来说都不难,但是也有几个字母并不好发音,容易混淆,比如:“z c s,zh ch sh”和“j q x ”他们就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分清楚。我们在发“j q x”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嘴形,一定是咧开的,扁扁的,而在发“z c s,zh ch sh”嘴形并没有很大的变动,反而是舌头有平卷之分。 “h”和“f”只要掌握发音部位,那一定就没问题了。“f”上唇咬下齿,“h”是舌根音,从嗓子根部发出。

 

只要掌握了以上这几个发音规律,相信小哥执法时,就能流利说中文了。

 

来源:prcba网

 

 

>>汉语作为一门古老的语言,自其产生开始到现在,几经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仅表现在文字方面,连词汇、语法都发生过不少变化。

 

学习现代汉语

 

汉语发展到今天,仍在不断的变化中。如以下两个方面:

 

1 词性的变化

 

2 用法的变化

 

首先,词性的变化。汉语中有很多词汇不只有一个词性。比如,“运动”、“工作”,同时有名词和动词的用法;“绝对”同时有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但是现代汉语中,有些过去只有一种词性的词汇变成了两种甚至以上。比如,“男人”、“女人”、“中国”、“日本”、“春天”等等,这些指人、物甚至地点的名词都有了形容词的词性。你完全可以这样说:“她很女人”;“我觉得大阪很中国”;“虽然现在是冬天,但是今天很春天啊”。这类名词发生了词性上的变化。

 

再看看一些词发生了怎样的用法上的变化。这类词在离合词中比较常见。比如“结婚”,这个词的用法是“人1跟人2结婚”,可是现在,在新闻中、网络中常常见到这样的说法“人1结婚人2”。这样的说法在语法中应该算是病句。可是,语言是由人类发明并服务于人类的,使用这门语言的人可以对语言的一些方面做出更改。可能以后,此类说法越来越多,这样的说法也变成正确的语法了。

 

以上就是现代汉语中发生的词性以及用法方面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发生在汉语中,同样也发生在世界各种语言中。作为>>汉语教师的我们,应该及时把握这些变化,更加生动而准确地传授语言知识。

 

来源:prcba网

 

汉字,记录中国人语言行为的符号,也是汉语的唯一书写符号。据文献记载说明,汉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至今约五千年前。汉字字形几经变化,现在使用的汉字为简体字。

 

汉字的特点是表意,不同于世界大部分国家的表音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意义。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外国人都觉得汉字难的原因。

 

 

很多毫无关系的两个汉字长得很像,不小心就会弄错,比如“自-白”、“日-目”和“已-己”等等。这些看似相同的汉字常常让外国人如丈二的和尚,特别是有一些汉语基础的学生,他们往往在读或者写时,很容易弄错这些相似字。


除了相似字以外,还有很多笔画复杂的汉字,比如“繁”、“藏”和“攀”等等。这些汉字更是难倒了一波又一波的外国人,可谓是“逢学必难”。

 

没错,汉字难!但是>>难就可以不学习汉字了吗?接下来,以简单的例子言简意赅地向大伙说明一下↓↓↓

 

中国的文字,除了汉字以外就是拼音。拼音是表达汉字发音的一种工具。所以,你走到中国各个城市的大街上、商店里、马路上,就会发现映入眼帘的几乎都是汉字,极少部分有汉语拼音,外语标记更不多见。如果你走进超市、便利店,也会发现商品的名字、用途、产地等信息也是汉字标注。如果你一个汉字也不认识,可能你根本不会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

 

由于以上的原因,个人建议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学习汉字。特别是那些有考试需求的、打算长期在中国发展的外国人们,一定要学习汉字。这是生存所必须的。但是,你可以只学认字不学写字,也就是“认写分流”的方法。通过不断的书写你认识了汉字,可以不要求自己完全正确地书写出来,手机、电脑很普遍,可以用拼音打出来,但前提还是得认识汉字,才能用拼音打出来。

 

来源:prcba网

 

学习中文不仅是掌握一门语言、了解一种文化,更为中文学习者打开了一扇机遇的大门。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他们赢得了学业的机遇、成长的机遇,也收获了人生的机遇。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他们,聆听他们与中文的故事。

 

快乐,从研究中文到传播中文
       马西(阿根廷)

 

1.jpg

(马西在吉林大学硕士毕业时留影)

 

我来自阿根廷,出于对汉字的好奇,2009年开始学习中文。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每周末我都要很早起床,再坐两个小时的车去上课,但是对我来说,每一次接触中文都是一次享受。渐渐地,学习中文从业余爱好变成了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神秘的汉字更是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发现,汉字不仅看起来非常美丽,而且意义博大精深,每个汉字都像是一首诗。

 

学习中文就像打开了一个魔术盒子,既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好奇心,又激发了我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从不同文化的角度看世界,让我大开眼界,感觉生活非常美好,每天都有新鲜的体会。

 

2014年,我获得了一次到中国吉林大学学习的机会,第一次来到这个美丽的国家,看到的一切都让我惊喜。学习过程中,我不仅交到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还游览了很多中国的名胜古迹。慢慢地,我爱上了中国的风景、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善良友好的中国人民。回到阿根廷后,我想跟更多的阿根廷人分享我学习中文的经验与快乐,想让他们了解中国的美丽。

 

幸运的是,我到吉林大学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申请成功通过,第二次来到中国。在我攻读硕士的两年时间里,学习中文的快乐变成了研究中文的快乐,我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语言与文化。

 

读硕士期间,我发现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学习者有自己的学习特点。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文,不仅需要注意中文与西班牙语的差异,两种文化间的异同也不能忽略。2019年,我有幸加入语合中心“新汉学计划”博士生项目大家庭,在吉林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更深入地研究中文。

 

读博期间,吉林大学优秀学者的授课,每次都像是一场头脑风暴,引发我深入思考各种中文问题;语合中心也安排了各领域的专家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网上有一些关于中国的不实传闻,我迫切地想让大家看到中国人的真实生活,感受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故事,便创建了自己的中西双语微信公众号“马西学汉语”,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分享我的生活感悟和学习心得。这时候,对我来说,研究中文的快乐变成了传播中文的快乐。

 

如果12年前有人告诉我,未来我会在地球的另一端读博士,我肯定不会相信。但机缘巧合,中文给我的人生创造了无限机遇,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的梦想成真。我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学中文,了解中华文化,感受中文和中华文化的魅力,也给自己一个创造无限可能的机会。

 

做一名“中国通”
      甜甜(加拿大)

 

2.jpg

(甜甜在家中书房用比心手势表示“我爱中文”)

 

别看我生在加拿大、长在加拿大,但是我的成长经历却让我和中国早早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上幼儿园时,我特别喜欢我的启蒙老师Sam。她是一个身材高大、笑容和蔼的老师。我非常喜欢听她讲故事,喜欢和她一起做手工。记得有一年春节,Sam老师给大家准备了红色剪纸窗花,还给我们讲了一些中国的过年习俗,比如会给小朋友压岁钱。我当时觉得,这个习俗实在太好了!班上的小朋友都收到了Sam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人民币”。放学回到家,我很珍惜地把我的“巨款”放到了小猪存钱罐里,最后才发现,那不是真的人民币。那是我有记忆以来,触动最深的一件事。年幼的我从那时起就对中华文化充满好奇,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下,开始学习中文, 一转眼已经12年。

 

一路走来,我最要感谢的就是我所就读的中文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他们都来自中国,是一群充满热情和有责任感的老师。他们的辛勤付出为我的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也让我深深地醉心于中华文化。老师们讲过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传说、一个个典故、一个个人生哲理,使“中文”成为鲜活的、生动的、美好的文字符号,也是我最珍贵的成长记忆。上中文课成了我每周最期待的事儿,12年来从未间断。

 

中文学习让我不禁对中国充满向往。每年暑假,我和父母都会到中国不同的地方旅行。我见识过她美丽的山川河流,领略过她隽永的文化气息,体验过她淳朴的风土人情,感受过她令人惊艳的时尚和令人震憾的科技力量。如今,我已经很熟悉人民币了,但在中国,支付方式越来越多地变成了微信和支付宝。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地方,让我十分着迷。

 

就这样学着学着,我变成了一个知道很多中国故事的小小“中国通”。平时,我常参加校内外的演讲比赛,每次的演讲内容都和中文、中华文化以及我的中国之行有关。2020年,我代表加拿大参加了第13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并获得了全球总冠军的殊荣,这为我的中国故事增添了最精彩的一页。

 

“汉语桥”比赛让我收获良多,也让我有更多机会分享我的中国故事,这让我有一种使命感——中文这么美,怎么能让更多的朋友学习和使用?中华文化这么博大精深,怎么才能让更多的朋友愿意去了解她、爱上她?

 

我还记得上小学和初中时,身边的朋友还没有去过中国,甚至不知道中国的地理位置。就连我最好的几个朋友对中国的了解也仅限于中餐厅的海鲜炒面和宫保鸡丁。但是渐渐地,他们开始期待我每个暑假在中国旅行的见闻和我在中国买的小礼物。现在,他们知道了火锅、高铁、手机支付和中国人的友好,但这样的改变还远远不够。

 

今年年初,我和其他几名高中生成立了一个作业辅导志愿者中心。现在,我们每周都会为北美不同地区的小学生提供免费的初级中文辅导。与此同时,我发起并成立了一个中文辩论俱乐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为本地区中小学生提供一个中文辩论的平台。俱乐部活动每周一次,同时定期举办辩论赛。

 

我的力量虽然很小,但我坚信每一点努力都是有意义的。只要大家愿意了解、学习中国文化,就一定会爱上她,因为那是经过岁月淬炼的智慧。讲好我的中国故事是我的终生追求,为此,我将一往无前。

中文让我遇到更好的自己
       艾梅(罗马尼亚)

 

3.jpg

(艾梅参加第11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

 

在我很小的时候,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度就深深吸引着我。2015年,我14岁,出于对中华文化的好奇,开始了中文的学习。

 

还记得我人生中的第一位中文老师姓严,但是她一点儿也不严厉。她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和人格魅力,都让我深深地爱上了中文。她不只是授之以鱼,也授之以渔,更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梦想的大门。在严老师的帮助下,我学习中文的热情持续高涨,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2017年夏天,我很幸运地参加了“中国之旅”夏令营活动。中国有句俗语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次的中国之旅让我大开眼界,不仅见识了便捷快速的移动支付和环保快捷的共享单车,还体验了安全快速的高铁动车以及应有尽有的淘宝店。这些都让我震撼,也让我在心里默默地许下愿望:“我一定还会再回来的,短短两周的时间真的不够。”

 

1年以后,我作为罗马尼亚中学生代表,参加了第11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中文学习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毫不夸张地说,那真是一次完美得不能再完美的体验,这次参赛更加坚定了我要把自己的未来和中国连在一起的信念。

 

2019年,我成功申请到中国政府奖学金。“我要到另一个洲去学习,去我魂牵梦萦的中国完成大学学业。”出发前,每当想到这些,我都特别激动。现在,作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言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我觉得自己的梦想又近了一步。未来,我希望自己能从事推动中罗语言与文化交流合作的工作。

 

回头看我的中文学习之路,可以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来描述。学校的国际中文教师是我进入中文世界的启蒙导师,“中国之旅”夏令营让我对中国一见钟情,“汉语桥”让我再次确定中国就是我的心之所属。正是开放的中国为我们这些中文学习者和中华文化爱好者提供了非常多走近她、了解她的机会。而我要做的,就是坚持学习中文。

 

我的故事很简单,没有什么跌宕起伏,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但却是有意义的。因为,我想告诉同龄人,中文开拓了我的眼界,珍惜机会让我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在我们中文教师的眼中,中国是五彩缤纷、可爱迷人的,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那么,在将近两万公里之外、地球那一端的我的巴西学生的眼中,中国又是怎样的呢?

 

我是一名留任志愿者教师。由于疫情蔓延,暂时无法赴任的我也在中国国内开始了线上教学,负责一个初级班、一个中级班的教学工作。最近,这个特殊的学期已然过半,按照教学计划,本周我们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期中考试。不同于以往的纸质化、面对面的线下传统考试,这次的形式改为了线上考试。我给中文水平相对比较高的中级班安排的考试内容是:以“我眼中的中国”为主题做一次演讲,要求在演讲中用到本学期学到的若干生词和语法,比如“是……的”等句型,情态补语、数量补语等。学生们准备充分,制作了精美的幻灯片来辅佐他们的演讲,图文并茂地呈现了他们眼中的中国,展示出他们的中文学习成果。

 

1.jpg

中级班学生参加线上考试,讲述“我眼中的中国”。

 

多种多样的中国美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于疫情蔓延期间被迫隔离在家、每日通过网络学习的学生来说,美食更是一种难以替代的滋养和慰藉。在学生们的展示中,大家最多提及的就是中国的美食。

 

中级班已经有很多学生来过中国,他们对中国南北方不同的饮食习惯记忆犹新、念念不忘:北方人爱吃面食,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喜咸口,南方人偏甜口或辣口……除此之外,大家更被中国多种多样的美食所深深折服,铺排罗列出他们品尝过的美味:火锅、烤鸭、热干面、麻辣烫……虽然巴西的饮食习惯喜甜,但是很多学生来到中国后都爱上了吃辣。

 

还有的学生提到了他们在中国尝试过的“黑暗料理”:炸蜘蛛、炸蚕、炸蚂蚱等,并且表示“蝎子的味道有点儿像鱼肉”。通过“舌尖上的中国”,学生心中的中国活色生香,令人向往。美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一个有舒适温度、有鲜美味道的中国文化的缩影。

 

令人难忘的中国景色

 

中国和巴西都以幅员辽阔、风光奇丽著称,但两国的自然景致与历史文化又各有特点。中国的广阔疆土和悠久历史造就了美丽的山川秀色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浓缩着中国历史的长城、故宫等景点往往是巴西学生在中国的首选“打卡”之地,而黄山、桂林、九寨沟、张家界等地也常常会出现在他们的游历计划中,这些地方的景致也同样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4.jpg

中级班学生介绍中国景色。

 

在中国人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人生的价值和乐趣所在。而在我的这些巴西学生眼中,今天的中文学习,正在为他们开启一条走近中国山川、领略大千世界的康庄之路。

 

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

 

无论是否去过中国,我的学生们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充满了兴趣。平时在中文课堂上,我会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相关功能,结合不同教学单元的内容,精选一些相关的中国文化的视频,介绍中国文化的不同方面,由此一方面延展语言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增加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同时还可以活跃网络课堂的氛围。这些内容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回应。

 

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学生们纷纷谈到了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老子的智慧、孔子的思想、灵动的书法、雅致的茶艺……这些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流传至今的古老中医文化尤其令他们称赏赞叹。

 

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巴西学生不仅痴迷于中国昨日的历史,更惊叹于今天中国发展的速度。在这次考试中,他们纷纷谈到了对于当代中国的认识。

 

我的学生Marcela Bittencourt Braga有一个特别中国化的名字——赵枫笛。她说:“中国每天都在变化,它发展和变化得很快。所以,别觉得今天的中国和下个月的中国是一样的!”

 

另一个学生文杜(Artur Basilio Venturella Alves)曾经来过中国两次,由于中文学习成绩优秀,曾经获得过奖学金赴中国传媒大学学习。他特别对比了自己时隔不远的两次中国行的见闻,讲述了他对中国速度的亲身感受:“在2017年和2019年之间,北京的变化是很大的。在传媒大学的附近,什么建筑物我都认不出来了!”

 

热情好客的中国人

 

在期中考试的演讲中,学生们对勤勉努力、热情好客的中国人赞不绝口:“中国人非常努力,工作脚踏实地。”“中国人很友善。”“中国人太热情了!如果你是在中国的外国人,你会收到很多微笑,并且中国人会帮助你。”

 

开放的中国正在以开阔的心胸、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拥抱世界,这让热情开朗的巴西学生在中国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学生们通过照片向大家介绍了他们在中国各地结交的朋友,讲述了他们之间难忘的故事。美美与共、彼此尊重,这让跨越南北两个半球、将近两万公里的空间距离顿时化于无形。

 

这次期中考试,不仅呈现和检验了学生们半个学期的网络课堂中文学习的成果,更让我看到了中文学习带给学生们的无限乐趣,以及由此他们获得的今后学好中文的持续动力。在学生们的精彩展示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家对中国的热爱。有的学生热爱着中医文化,现在已经以针灸作为自己的职业;有的学生把成龙当成自己的偶像,梦想有一天能用中文与他交流;有的学生已经来过中国多次,中国俨然已经成为他的另一个家园;还有很多学生期待着今后能够亲身感受中国的一切,现在正在为了这个目标而不倦努力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中文之花的绚烂开放,正是有赖于为其提供滋养的中国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壤。我被学生们的热情深深地触动着,也更加坚定了在国际中文教育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的决心。

 

8.jpg

作者:刘思楠,中国传媒大学在读研究生,在巴西任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

 

来源: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在2019年“新汉学计划:青年领袖-意大利语翻译研修项目”结业式上,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中国古典文学博士董浩天作为学员代表,讲述了他理解的宋词之美和“青年领袖”项目带给他的收获。

 

中文有种神奇的魅力,一直吸引着我

 

董浩天(Massimiliano Canale)是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的一名博士生,攻读中国古典文学方向,研究北宋诗词。谈起与中文的缘分,董浩天表示,他对中文的热爱很早就开始了。

 

“我上小学时就接触到中文了,它总有一种魔力让我着迷。汉字与拉丁字母有很大差别。当时的我感觉汉字不仅是非常好看的文字,也有一种奇妙的异国情调。”董浩天说,从那个时候起,他就对中文和中国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高中毕业后,董浩天决定去罗马大学读中国语言文化专业,“这是我的梦想,我觉得自己终于有机会学到美丽的汉字、去中国留学了!”

 

读硕士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董浩天读到一本关于中国美学的书,他看到了著名北宋词人晏殊的名词:“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名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对宋词的热爱持续增长,因此决定在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攻读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目前,我的研究对象是北宋词人晏殊、晏几道和欧阳修的词。同时我也在翻译宋词三百首。”

 

研究中国古典文学,感受文化之美

 

董浩天说,之所以会爱上宋词,最主要原因是,在宋词里他能感受到作者的快乐和悲伤,而这种感情是人类共通的。

 

“词人经常会感叹人生短暂和光阴流逝,这与西方文学里一些诗人表达的概念很相似。像中国的唐宋词一样,西方文学里的很多诗人所写的诗歌也属于抒情诗。我觉得中国和西方文化的这些相似之处值得我们双方的学者深入研究。”

 

然而,翻译中国古典文学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董浩天说,因为古代中文和现代的西方语言之间的差距很大。所以在翻译过程中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会更多,翻译过程中需要更加仔细。“不过,如果你跟某首诗词或者文章有缘分的话,它的翻译就不难了。”董浩天笑笑说。

 

 

“我每次看庄子、陶渊明、王维、李煜、李清照的作品时,都会生出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像我的灵魂在呼吸一样。他们不朽的名篇,可以让我们这些现代的人,发现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让我们学到生活的艺术。

 

生活本来不容易,但是如果我们通过文学去吸收前辈在几千年历史上所积累的智慧,那你将会发现,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容易,而且更丰富。”

 

在董浩天看来,把宋词翻译成意大利语可以大大促进中国和意大利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与互相了解。

 

“如果要了解某种文化,那就必须了解在那种文化里面什么是美。我感觉宋词完全可以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审美内涵。通过宋词的翻译,西方人可以了解并欣赏中国人对美的感受。”

 

董浩天认为,宋词在说爱的同时也在说恨,在说恨的同时也在说爱。可以看出中国人特有的人生观。

 

“我想,这就是宋词之美,也是人生之美吧。”

 

参加“青年领袖”项目,收获成长

 

去年夏天,董浩天参加并通过了新汉学计划“青年领袖”项目的选拔,来到中国继续他的宋词研究。

 

新汉学计划“青年领袖”项目以“专业+中国”为研修模式,已有来自全球78个国家的930余名学员参加。

 

该项目致力于为全球各领域精英人士和青年学者构筑合作平台,鼓励研究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经验和成果,提升其在各自事业发展领域中所需要的中国视野和中国经验。

 

董浩天表示,来中国研修的经历对他来说非常宝贵。“中国文化是宋词生长的土壤,只有来到这里,亲身感受这种文化,才让我对宋词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研修中,来自同行和中国教授的指导交流也给了他很多启发。“国际交流活动可以让我们这些年轻人获得很大的成长,无论是在研究方面还是在个人发展方面。”

 

 

“参加‘青年领袖’项目不仅让我认识了很多优秀的中国教授和志同道合的研究者,也给了我很多与中国重要的出版社、大学还有其他文化机构联系的机会。

 

我可以和他们分享我对中国诗词的热爱,听取他们的建议,这些对我个人职业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

 

 

董浩天说,虽然美的形式各不相同,但是它对人的精神所起到的作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美可以治疗人们心灵上的伤口。

 

“我希望能让更多意大利人更好地理解在中国人的眼里什么是美,中国人怎么看待人生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西方人和中国人才可以真正地互相认识。”

 

来源: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

 

“汉语桥”比赛于2002年首次启动,已有154个国家近150万名大中学生踊跃参与了海外预赛,其中6500多名优秀选手来华参加了决赛,每年1亿多海内外观众收看比赛。

 

“汉语桥”系列中文比赛包含“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中文学习者高度关注、积极参与的国际赛事,被誉为国际中文教育界的“奥林匹克”。

 

今年受疫情影响,以往的线下比赛无法正常开展。为此,“汉语桥”比赛首次采取线上的方式开展,为各国中文爱好者搭起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创新比赛形式,线上决赛顺利进行

 

当地时间6月1日,第19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尼日利亚赛区决赛首次通过多方视频连线的方式举行。

 

1.jpg

 

比赛分为抽签问答、即兴问答、命题演讲以及才艺展示四个环节。进入决赛的9名选手表现出了较高的中文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及热爱,他们流利的中文表达、丰富的知识结构、出色的才艺展示以及良好的赛风给各位评委留下了深刻印象。

 

早些时候,第19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多米尼加赛区决赛采用线上直播方式进行。虽然不能当面“过招”,但选手们依旧热情不减,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准备,积极排练。

 

本届比赛的主题是“天下一家”,参赛选手在线进行自我介绍、主题演讲和才艺表演三个环节的比拼,并在赛后提交各自现场比赛的视频。选手们满怀激情地讲述了自己对中文的热爱,分享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的向往。

 

2.jpg

 

选手们还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才艺展示,包括诗朗诵、中文歌曲演唱、中国舞蹈表演、书法和茶艺展示等。选手贝德罗呈现了他的书法作品,他在镜头前铺展宣纸,挥毫下笔,用汉字表达了他对中文的热爱;白茹月带来一首中国歌曲《平凡天使》,在正式演唱前她动情地说道:“很多人的生活受到了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希望我们能早日共渡难关。”

 

经过评委的严格评选,最终,来自圣多明各的白茹月获得比赛第一名。她说,“学习中文,探索中国文化,这不仅带给我无限惊喜,也给了我成长的机会。今天来参加比赛是完成我梦想的第一步,希望我能赢得去中国学习中文的机会。”

 

目前,泰国、乌克兰、吉尔吉斯斯坦、荷兰、南非等赛区也以在线形式完成了“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或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海外预赛。参赛选手纷纷表示,“比赛移至线上举行,让我们能够照常参加比赛,这种创新的形式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非常方便。”

 

选手参赛热情不减,比赛现场精彩纷呈

 

疫情还在发展,目前已经有很多国家完成了比赛从“线下”到“线上”的创新转型。尽管比赛转移到了线上,但仍挡不住学生们对中文的热爱及参赛的热情,许多赛区的比赛关注度不降反升,各位选手的表现也是精彩纷呈。

 

当地时间6月3日,第19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和第13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亚美尼亚赛区决赛在线上举行。来自亚美尼亚埃里温国立大学、斯拉夫大学、“布留索夫”国立大学等5名大学生选手,29中学、中亚友谊学校、法语学校等中学的6名选手,经过层层选拔进入决赛。

 

3.jpg

 

在开幕式上,中国驻亚美尼亚大使田二龙致辞说:“受疫情影响,大家在居家隔离阶段仍旧坚持学习中文、认真筹备‘汉语桥’比赛,充分体现了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热爱,也体现出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心。疫情结束后,中亚两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需要更多精通语言文化、善于沟通的人才。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文化是沟通的纽带。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希望同学们继续坚定学好中文的信心。预祝比赛选手能够展示出自己的最高水平,预祝比赛圆满成功!”

 

决赛由中国文化知识笔试、才艺展示、中文演讲和即兴问答四个部分组成。其中,中国文化知识笔试已于5月27日通过“ZOOM”云视频会议平台线上举行。在才艺展示部分,选手们各显其能,精彩纷呈。

 

4.jpg

 

5.jpg

 

他们身着中国传统服饰,通过优美动人的中国民族舞蹈、音色柔美的中国民族乐器、深沉悠长的中国民歌、古朴淡雅的中国画,以及用西洋乐器弹唱中文歌曲,表演中文脱口秀、绕口令、单口相声、川剧变脸等,抒发了对中文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在主题演讲环节,选手们围绕“追梦中文,不负韶华”“天下一家”的主题展开演讲。选手们各抒己见,分享了他们与中文结缘的故事、学习中文的心路历程、对中国的向往和对中文的热爱。多数选手的命题演讲和即兴问答都能做到发音标准、字正腔圆。

 

最终,来自法语学校的江尔杰(Artyom Muradyan)和来自“布留索夫”国立大学的林娜(Lida Papikyan)分别摘得了中学生组、大学生组的桂冠。

 

“布留索夫”国立语言与社会科学大学校长卡莉奈·阿鲁秋尼扬女士表示,“汉语桥”比赛形式创新,活动举办得很成功。最后,她衷心祝贺选手们取得了好成绩!

 

几乎同一时间,第19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和第13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北马其顿赛区决赛在线举办。

 

6.jpg

 

本次比赛根据年龄划分为大学生组、中学生组和小学生组,分为笔试、主题演讲、中华才艺展示三个部分。

 

在主题演讲比赛中,各组选手分别围绕“天下一家”“追梦中文,不负韶华”和“快乐汉语,快乐童年”主题,分享了他们学习中文的历程,介绍了他们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看法和认识,表达了他们对中文的喜爱和热情。优美的文字和流利的中文表达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认可。

 

经过激烈角逐,康斯坦丁娜·萨尔瓦诺斯卡(Konstantina Sarvanoska)、内拉·珍妮丝娃(Nela Janevska)、维多利亚·米哈伊洛娃(Victoria Mihajlova)分别获得大学组、中学组和小学组的第一名。

 

通过比赛,学生们检验了自己的中文水平,得到了锻炼,传递了爱和希望的力量。

 

参加“汉语桥”,他们有话说

 

一直以来,每年的“汉语桥”比赛都会吸引许多来自各国的中文爱好者参加。在舞台上,他们用中文演讲,展示才艺,娓娓道来对中文的热爱……

 

5月30日,第19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胡志明市赛区决赛在越南胡志明市举行,来自越南南部省市12所高校的26名学生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来自胡志明市国家大学下属人文社会科学大学的武阮琼茹获得比赛冠军。

 

武阮琼茹在赛后表示,自己是在机缘巧合下接触到中文的,但自从开始学习后,便被中文的魅力深深吸引。“我今后要加倍努力学好中文,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希望毕业后能够从事越中友好相关工作,促进越中文化交流。”

 

胡志明市国家大学下属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副校长范晋夏在比赛前致辞时表示,近年来越中两国在经贸、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汉语桥”比赛有助于增进学生对中文和中国文化等方面的了解。

 

在澳大利亚,第19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悉尼赛区预选赛也顺利落下帷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次比赛采取提交视频作品方式进行。各位选手中文流利、感情真挚、才艺精湛,让评委

们大加赞赏。

 

对于为何要学习中文、参加“汉语桥”比赛,有选手说,语言加深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有选手说,不仅要学习语言,更要了解彼此的文化;还有选手说,对于“大家庭”来说,最重要的是互相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麦考瑞大学的Emma Pinn同学因为超龄不能参赛。虽然不能获得名次,但热爱中国语言文化的她仍然带来了精心准备的展示作品,特别是对中国歌曲《成都》的精彩演绎,优美婉转、让人陶醉。

 

在第19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亚美尼亚赛区线上决赛结束后,选手们也纷纷通过电话、微信表达了对中文的喜爱之情和对中文老师们的感谢。

 

7.jpg

 

中学生选手江尔杰表示,“我的梦想是成为外交官,用中文搭建一座中亚友谊之桥。感谢‘汉语桥’比赛,帮我踏上了成功之路的第一步。”

 

选手安娜说,“在这特殊时期举行的‘汉语桥’比赛,给了我们展示自我、获得成长的机会。”

 

第17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冠军鲁斯兰表示:“学习中文,参加‘汉语桥’比赛不仅让我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中文爱好者,也让我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规划有了清晰明确的认知。希望每一位中文爱好者都能在学习中文的过程收获更好的自己。”

 

第18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全球总冠军诗雨也表示,学习中文使她的人生迎来了转折,参加“汉语桥”比赛也为她带来了很多机会。“希望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中文,实现自己的梦想。”

 

来源: 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