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监会近日印发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引发关注,尤其是其中提到的延长存量合规整改一事,不仅让银行获得“喘息”机会,也让不少助贷机构长舒一口气。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通知》一共八条,其中五条就大篇幅强调与合作机构的业务规范,从风险管控、信息保护、资金管理、营销获客等多方面提出要求。在业内看来,这也将利好头部助贷机构,后续整个助贷行业也或将进一步向头部集中。

 

 

留给助贷机构更多时间

 

7月17日,北京商报记者就通知要求向多家助贷机构采访,要说影响最大的,当属“整改延期”这一决定。

 

为审慎推进整改,避免因业务停办产生收缩效应,《通知》按照“新老划断”原则设置过渡期,将互联网贷款存量业务过渡期延长至2023年6月30日,这也意味着,作为合作机构的助贷公司,也迎来喘息的时间。

 

“这一整改期限的延长,其实给了更多机构时间和机会去整改,对整个行业都是利好。”一助贷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他看来,此次通知内容主要压力在银行侧,包括贷款审批、发放、资金监测等,从整改上来看,在技术上没有难度,但比较难的是,风控这块银行需要做到完全自主风控。

 

“具体整改方案和后续业务调整,我们也在做计划,更多还是想观望下行业的走向。” 前述相关业务负责人说道。

 

另外也有银行、消金公司相关人员透露,对于自营业务与合作业务,已经持续进行了两年的自查整改工作,目前在进度上已基本完成。

 

这一业务整改项,主要来源于2020年7月实施的《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当时《办法》从风险体系等方面对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提出要求,尤其是着重对合作机构细化管理,也因此被业内解读为监管对“助贷”模式的初步认可。

 

不过由于“助贷”机构良莠不齐,在合作模式不统一的情况下,产品合规问题和风险时有发生。因此,《办法》也提出一系列规范要求,并设置了两年过渡期。

 

整体来看,此次发布的《通知》,对比此前《办法》来看,进一步细化了助贷业务部分要求,但总体监管原则上未做出变化。

 

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指出,此次延长过渡期,是监管在准确评估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整改情况后,对市场实际需求做出的回应。一方面对之前的规定做出进一步细化,另外也将促进助贷业务更加合规化,这实际上是对助贷机构特别是头部机构的一个利好。

 

此次《通知》延长“过渡期”也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金天同样认为,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相关机构整改的难点之一是难以与存量业务进行“脱钩”。考虑到目前信贷市场有效需求整体疲软,商业银行自身也存在放贷压力,给予适当的宽限时间可以减少市场冲击,缓释机构压力。

 

数据、风控等仍存整改压力

 

此次《通知》发布前,舆论就对机构整改进度高度关注。根据前述助贷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所述,就在前几日,还曾有不少媒体向其询问整改进度,但公司业务层面实在不好回复。

 

此言不虚,北京商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发现,大多助贷公司对业务问题极少发声,对于助贷话题参与更是步步小心,一度将该内容视为对外的“敏感业务”。

 

“三缄其口”背后,或是因为业务整改遇到了不少压力。

 

北京商报记者从多位行业人士及多次实测了解到,当前线上助贷业务模式大致为:消费者有贷款需求后,直接注册互联网平台账号,向平台提出个人申请;然后再进行资料上传、身份认证;经平台审核贷款需求后,再共享给银行、消金公司、信托机构等资金方;最终由贷款机构通过平台放款。整个过程中,消费者几乎不会与实际贷款方有所对接。

 

不过在这一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信息披露不充分、数据保护不到位等问题。就在近期,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有部分公司在助贷业务上,出现宣传贷款机构与实际贷款机构不一,且信息授权协议出现一揽子授权的情况,损害了金融消费者权益。

 

另外在贷款审批发放方面,中国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也指出,商业银行仍存在履行贷款主体责任不到位,授信审批、贷款发放、资金监测等核心风控环节过度依赖合作机构等问题,与监管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不利于业务持续发展。

 

“消费信贷以中短期为主,一年左右的过渡期可以较好地实现‘新老划断’,引导机构加速合规转型。但从以往实践看,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真正实现自主独立风控仍有难度,因为合作过程中场景、流量、客户均需要助贷机构导入,银行侧需要建立研发、运营团队来搭建全流程风控审批系统、制度,同时其对线上客户、域外客户缺乏风险把控,在系统、人员、运营能力各方面都需要长期积累。” 在谈及整改压力上,金天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道。

 

金天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过去两年来,头部机构在压降网贷规模、优化牌照布局、满足合规要求等方面已有一系列先行动作,但对大量中尾部机构而言,将在加快合规进程方面面临更大压力。

 

比如,如果全链路中关键环节指令都需要由银行发起,那么助贷机构的能力输出将如何进行、其与银行间的信息交互将是何种形态等,均需要双方研发、运营和风控同事做好对接安排。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同样称,商业银行与机构合作开展互联网贷款,已经持续了几年时间。从早些年的粗放合作,到2020年开始的互联网贷款新规后的冷静合作,不少银行通过探索、磨合、风险评估以及制度建设,已经逐步建立了自身的互联网贷款合作模式。对银行来说,互联网贷款已不是新鲜事物,对其监管原则、业务方式以及风险控制等已经有所了解。但近两年疫情反复等背景之下,互联网贷款业务也受到冲击,信贷风险抬头,同时数据“断直连”等新政策落地也还在磨合中,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整改的难度也在增加。

 

持牌及合规将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不破不立。此次《通知》也为后续助贷业务进一步“立标”。

 

例如风控管理上,互联网贷款涉及与合作机构开展营销获客、支付结算、信息科技等合作的,商业银行应当加强核心风控环节管理,不得因业务合作降低风险管控标准;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在与提供和处理个人信息的机构合作时,商业银行应当切实做好合作机构安全评估工作,评估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制度体系、监督机制、处理信息规范、安全防护措施等。

 

此外资金管理上,商业银行应当自主完整保留贷款资金发放、本息回收等账户流水信息,主动加强贷款资金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对贷款用途进行监测,确保贷款资金安全,防范合作机构截留、汇集、挪用;营销管理上,应当加强对合作机构营销宣传行为的合规管理,并在合作协议中明确约定相关禁止性行为等。

 

“对存在违规行为的合作机构,限制或者拒绝合作”,从中国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此话不难窥出,对于助贷机构,可谓是机会与压力并存。

 

“后续助贷机构与银行合作中,持牌及合规将是最重要的关键词,也是双方建立合作的大前提。”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指出,目前看,由于个人征信牌照的稀缺性,在助贷领域中的”断直连“面临较大挑战,一方面将推动机构与持牌征信进行合作,另一方面也促进机构在隐私计算等领域加速布局。总体看,技术水平优、合规架构好,同时还能在合作过程中帮助银行机构提升自主业务水平的助贷机构,将更加受到合作银行的青睐。

 

展望后续助贷行业走向,王蓬博则称,后续,银行对助贷机构的需求可能仍然会持续存在,但银行也会慢慢调整思路重视起自建的渠道。在他看来,后续,场景和用户才是营销类助贷机构的“王牌”,只有越来越满足监管的合规化需求才能走得更远。也建议相关机构提升自身科技服务能力,保持用户触达和场景把控,先做好内功,跟随市场做持久建设。

 

来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