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业又有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离职。7日,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旗下易方达安心回馈等多只基金的基金经理林森离任,并且不再转任该公司其他工作岗位。

 

  林森是易方达的明星基金经理。根据金融数据服务商万得资讯(Wind)的统计,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林森的基金管理规模逾600亿元(人民币,下同),并且在2021年其管理规模一度达到1000亿元。

 

  作为业内“顶流”基金经理,林森的去向引发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林森并不是近期唯一从公募基金出走的明星基金经理。今年以来,包括中欧基金的周应波、兴证全球的董承非、宝盈基金的肖肖、华安基金的崔莹等先后离职。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选择投奔私募基金。

 

  比如,周应波选择创立上海运舟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开启其职业生涯的下一站;董承非选择加盟私募基金睿郡资产;肖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透露,其职业下一站同样是私募基金。

 

  关于公募基金经理“奔私”的动机,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7日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采访时表示,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一直存在人才“争夺战”。相对于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可能在薪酬、管理体制上对基金经理有更多吸引力。

 

  华宝证券分析师奕丽萍指出,私募基金公司对于基金经理而言是个全新且充满想象空间的平台,减少了原有体制内不必要的投资干预,可以重塑更具特质的投研流程和运营流程,围绕基金经理擅长的领域针对性构建产品条线。如果发展后期基金经理有意联合其他团队完善投资领域,往往也能比较便捷地实现。

 

  但董登新提醒,不能简单将上述现象解读为基金业存在“奔私潮”。“事实上,公募与私募之间存在人才双向流动,有些基金经理选择‘从公到私’,也有基金经理选择‘从私到公’,这其中涉及薪酬待遇、投资风格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确实并非所有的公募基金经理能适应私募的风格。

 

  比如,富国基金的基金经理于洋,他在离开私募基金钦沐资产之后,又选择回归老东家富国基金。对此,他曾表示,刚“奔私”者多延续公募习惯,高仓位运作,选股而不选时,风控能力较差,自己不太能适应。

 

来源:国是直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