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世纪对话

疫情加速了经济向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也让人与机器的关系再次成为行业内热议的焦点。

 

河海科技消息 11月4日,在中国广东举办的2020企业创新生态圈大会上,“国家队”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与波士顿动力创始人马克·雷波特现场展开了一场世纪对话,深入阐述了他们眼中人工智能、机器与人之间的关系及发展,以及疫情带来的改变。

 

 


“我们的动作有边界,思维是没有边界的。” 周曦认为,机器人是躯干和四肢,相当于人类四肢的延展,而人工智能则是控制“四肢”的大脑,二者要结合才能够产生更大的效果。

 

同属于人工智能领域,人称“机器人司令”的马克·雷波特指出,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过去人们惧怕机器人取代自己,现在他们对于机器人帮助他们完成高危工作,例如在疫情期间接送病人,有了更高的接受度。

 

重编大脑逻辑

 

虽然现在大家对于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早已不陌生,但两位行业领袖一致认为,目前人工智能还处在发展初期,技术远未达到完美水平,未来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风险和机遇并存。

 

“我们整个人工智能目前这一波的发展是基于深度学习,但人工智能一直是螺旋式发展。” 周曦坦言,目前来看,深度学习有成功的一面,但要真正解决问题,离不开专家知识,也就是人的力量。

 

 

 

“人能够在很复杂的环境、(只有)很小的样本的情况下做出创造性的决定,但机器目前一定要成千上万次的试错才能做到。” 周曦指出,仅靠人工智能是完成不了的,这也就是云从为什么强调人机协同的理念,人工智能一定要为人服务。

 

云从科技以识别业务被广泛熟知,成立5年已经将AI技术广泛应用在金融、治理、出行、商业等各大业务场景中,如今转向更加全面和成熟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与解决方案领域。创始人周曦早年师从计算机视觉之父黄煦涛教授,曾在微软雷得蒙总部研究院和NEC美国加州研究院工作。

 

与多数关注静态智能的AI企业相比,波士顿动力更关注动态智能,创始人马克·雷波特曾任MIT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教授,以及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机器人学副教授,他于1980年创办的“腿实验室”是波士顿动力的前身。

 

人工智能的发展一般遵循两条路径,一是工具化,即用机器来替代人完成工作,另一个则是人机协同,即云从的发展方向。周曦指出,云从所做的正是探寻一种方法让人的体力、经验、时间得到释放,也就是把大脑的逻辑重编一遍,让机器获得感知、认知和知识,帮助人类做出决策。

 

“如果我们的人工智能也按照人的逻辑层层递进,那它就变成了人的良师益友,它就变成你的好朋友,可以跟你一起去启发,可以帮你一起去做事。” 周曦表示,而人则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决策,人与机器完美配合,就是云从追求的人机协同。

 

拓展人类能力的边界

 

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们最大的担忧来自于机器对于人的替代,以及机器是否会智能到毁灭人类社会的程度。对此,马克·雷波特认为,机器与人可以合作,而非替代关系。他以波士顿动力的机器人为例,这些产品能够帮助人类去完成高度危险或是不利环境下的工作。

 

对于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困扰和担忧,周曦表示感同身受,他坦言这类担忧不无道理,但他以核技术的发展为例指出,当附之以合适的规则,技术进步最终会带来利大于弊的结果,造福人类社会。

 

“对于我们人工智能的企业来说,(规则)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周曦认为,头部企业应该合作为行业和技术发展设定好规则,推动行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同时,技术要为人服务,延展人类的能力

 

周曦认为应在无人机、智能机器等成熟设备之上建构服务人们的人工智能操作系统,用智能机器弥补人类在体力、经验、记忆力等方面的局限,可以触达更广阔的市场。“每次科技进步都是效率的提升,都是对人的延展。人工智能就是对大脑的延展,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人的智慧延展出去。”

 

马克·雷波特提到波士顿动力机器狗在疫情期间为病患送药,让医护人员免于暴露在病毒环境中,以及用机器人去完成其他高危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